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两起结果迥异的美国案例案例一:1983年的 Columbia BroadcastingSystem,Inc.v.Scorpio Music Distributors,Inc.案。原告授权 Vicor 公司在菲律宾制造某录音制品,但保留该录音制品中6首乐曲在美国的版权,Vicor 将制造的录音制品在菲律宾出售后,被美国一家公司转售给被告在美国销售,于是原告就其中6首乐曲提出版权侵权诉讼。原告认为被告违反了版权法第602条(a)项的规定,被告则以首次销售原则提出抗辩。法院经审理认为,首次销售原则具有地域性,只适用于美国境  相似文献   

2.
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好市多诉欧米茄案展开,通过回归基本版权理论,论证了版权平行进口中"首次销售原则"适用的根本性问题。提出(1)研究"首次销售原则"问题,根据产地加以区分的做法缺乏理论依据;(2)国内法对 "首次销售"行为之效力的认定是关键;"首次销售原则"与版权地域性、独立性无关。换言之,"首次销售原则"的适用条件中是否包含地域限制,纯属一国国内立法与法律解释的问题。这取决于各国对版权人能否从域外"首次销售"行为中完全获偿这一问题的回答。因此"首次销售原则"本身的地域性限制只是一国在制度设计上的选择,属于对版权限制的反限制,而并非该制度的天然特性;也并非源自版权的地域性特征,两者切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3.
兰萨案的判决涉及到美国版权领域的重要问题———平行进口问题 ,版权作品经过版权人的同意或者版权人自己首次投入市场后 ,版权人对于版权作品中包含的权利是否用尽直接关系到商品在市场上能否自由流动 ,知识产权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反对版权作品进入特定的市场 ,严格控制此类产品的销售渠道 ,目的是为了维护其版权作品的高价格 ,但是 ,版权人的行为可能违反竞争法  相似文献   

4.
在数字环境下,大学生利用P2P软件进行非法数字作品下载、转播与共享变得越来越容易,合法数字作品权益损失严重.美国作为数字版权的大国与强国深受其害,而后美国从2007年开展大学数字公民教育,在5年之间取得成功.我国作为数字产品发展最快的国家,应从美国大学数字公民教育中获取有益的经验,为更好建设与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法制教育而服务.  相似文献   

5.
李玉红 《河北法学》2015,33(3):144-150
“发行权一次用尽原则”的前提条件和具体适用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立法及司法政策对于版权商品平行进口的态度亦不明朗,对此美国司法判例提供了良好借鉴.建议在我国《著作权法》修改中增加“发行权一次用尽原则”,并明确发行权国际用尽的立场,真正发挥其防止著作权人权利的不当扩张、确保作品原件或合法复制件在市场上自由流转的制度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网络环境中的"首次销售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迁 《法学杂志》2006,27(3):117-121
"首次销售原则"是为了澄清"发行权"与"所有权"之间的界限.通过网络传输作品复制件并不涉及有形载体所有权的转移,因此在网络环境中适用"首次销售原则"的物质基础并不存在.是否需要创设所谓的"数字首次销售原则"取决于在线转让作品的商业模式对版权人经济利益的影响,而与传统"首次销售原则"的适用无关.  相似文献   

7.
陈立风 《法学》2012,(4):51-57
如何采用版权法律适用规则一直是版权法和冲突法领域争论不休的问题。版权法学者倾向于以国际统一版权立法及其法律适用规则来解决版权法律冲突;传统冲突法学者则更加希望将版权问题分割为不同方面,分别采用不同的法律适用规则。冲突法学者长期以来对版权冲突法问题的研究多以传统冲突法的思维为基础,缺乏对国际版权统一立法现实状况和实践的考察。从国际版权公约以及各国对版权冲突法的现实态度来看,"保护国原则"应是现阶段更为适合的版权冲突法原则。  相似文献   

8.
版权与商标权的权利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育鹰 《知识产权》2004,14(4):25-29
本文讨论的是商标作品的合法商标权人与版权人或其他合法使用作品者之间发生冲突的问题。版权人许可将其作品做商标使用,则商标权人即获得了依照商标法“使用”该作品来标示其商品来源的权利;版权人原则上不应阻止后者依商标法使用该作品,除非双方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商标的进一步利用必须得到原版权人许可。另一方面,若作品被注册使用在常见的作品载体商品类别上,则版权期满后商标权人极易与其他任何依著作权法使用该作品的人产生冲突。因此对将此类商标作品注册为图书等作品载体商品上使用的应持慎重态度;另外,将无版权的作品做商标,应被推定为是在该作品的第二意义上使用该商标,其使用应适用商标权的有限限制原则,即不能禁止他人为说明自己有权印制的作品载体的内容而在该载体上印制该有代表性的图形作品。  相似文献   

9.
版权默示许可产生于作品委托合同关系之中,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合同关系,受合同规则的规制.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送审稿中对作品委托合同中的默示许可予以承认.但随着数字技术性规则的产生及数字行业规则的影响,版权默示许可合同规则的适用面临着困境.对此,应当在合同规则的基础上,探寻与建构新的版权默示许可的适用规则.  相似文献   

10.
考察故意漠视(Willful Blindness)标准在美国知识产权间接侵权案例中的逐步发展,尤其是商标领域的Hard Rock Café案、版权领域的Aimster案和专利领域美国最高法院对SEB案最新的终审判决,对比其与版权领域相近的红旗标准之区别,提出刻意避免获知侵权事实、逃避法律应有制裁是其区别于其他标准的重要构成要件.由于该标准有助于维护良好市场竞争秩序,填补法律适用中的灰色区域,并且故意漠视属于明知范畴,其可以用于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6条“知道”的解释中,解决商标、版权间接侵权领域现有解释困境,亦可将其适用于专利间接侵权判定中.  相似文献   

11.
面对技术提供商初步胜利,版权人将案件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最终以9票全体一致通过了支持版权人的主张。在这一案件中,最高法院创设出一种新的侵权规则,即引诱侵权制度。法院认为,"以促进版权侵权使用为目的而提供设备,并且已经清楚地(语言)表明或者另外采取了确实的步骤促进侵权,应当就第三人导致的侵权行为承担责任,而不用考虑产品的合法用途。"因此,案件本身已经脱离了P2P文件交换是否合法这个议题,而将焦点集中在公司的产品意图和  相似文献   

12.
在评估方法上,美国已在市场法、牧益法、成本法的基础上发展出适用于专利、商标、版权的新的评估方法.在评估方法的选择上,美国在综合运用评估方法的基础上还十分关注背景因素.作为我国经济主力军的上市公司却对知识产权资产评估关注甚少,即使有所关注,也存在评估方法单一、方法选择随意性大等问题.因此,综合运用各种评估方法,重视评估背景,制定单独的知识产权资产评估规范已成为促进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论国际版权保护中权利穷竭的地域性及平行进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少杰 《知识产权》1998,(2):20-21,19
一、引言 所谓版权保护中权利穷竭是指作品的版权人就其作品的复制品行使发行权,只能行使一次,该权利即告用尽,其他人购到合法上市的复制品后无论怎样分销、转销,版权人无权过问,不得认为构成对版权人的侵权。这项原则为大多数国家的法律所认可,比如德国、美国等均在  相似文献   

14.
卢海君 《政法论丛》2015,(1):138-145
"约减主义"与"整体概念和感觉原则"是判断实质性相似和版权侵权的两种不同路径,前者在确定客体可版权性范围的时候主张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解构,后者则从整体上对该范围进行确定,适用上述两种不同的分析路径所导致的版权保护范围实际上是不同的。约减主义通常适用于文字作品中,整体概念与感觉原则通常适用于视觉艺术作品与音乐作品中。为防止整体概念与感觉原则的适用不适当地扩大版权保护范围,在视觉艺术作品与音乐作品的场合,即使存在整体概念与感觉相近的嫌疑,尚须考察引发这种嫌疑的因素,其如果是不具有可版权性的要素,版权侵权不成立;反之,如果是具有可版权性的要素,版权侵权成立。  相似文献   

15.
美国版权滥用原则的演进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版权滥用原则是美国版权法中一项颇有特色的制度,它作为版权侵权诉讼中的一种抗辩理由,最早于1990年Lasercomb案中得以确立。之后的近二十年中,尽管法院对该原则的适用仍存在一定争议,它的适用领域和标准等方面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北京三面向版权代理有限公司诉重庆市涪陵区图书馆侵犯网络版权纠纷案”缘由、原被告的诉求、一审二审判决的回眸,对本案审理过程与法律适用的介绍,分析本案法律适用的问题及其近年相关法律的针对性修订情况.  相似文献   

17.
评美国近期关于数字版权侵权的刑事制裁立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晨 《法学论坛》2001,16(1):69-74
本文首先介绍了美国数字版权刑事制裁立法发展,即不以商业目的为刑事制裁的主观要件的规定.文章第二部分表明放弃商业目的的限制以追究刑事责任的做法,以及不明确规定合理使用的例外等,都将使美国版权制度中权利人利益与公众利益失衡.第三部分将说明刑事制裁在防止数字版权侵权发生的作用有限,过度放宽制裁条件所产生的负面效果不利于版权制度的健康发展.希望这篇文章能引起人们对版权制度利益平衡问题的思考,对我国立法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北方法学》2021,(4):54-65
版权法保护技术措施的反规避条款对传统的版权例外造成了冲击,因此版权法创设合理规避规则有其合理性,我国2020年《著作权法》修正时首次增加了合理规避条款。为实现公共利益保护,解决作品市场的外部性问题,有必要建立更为完善的合理规避规则体系。在合理规避的法律属性上,基于其特权属性在适用过程中应采取"违法阻却说"。基于合理规避的特性,应明确合理规避与版权例外之间的关系,以重新解读"三步检验标准",通过"继承"动态地发展合理使用条款,并引入超越版权法的公共利益于合理规避条款之中。目前我国合理规避条款尚未与版权例外体系完全契合,应增加合理规避的原则性规定,建立合理规避与合理使用的连接点,将版权法保护之外的公共利益纳入合理规避体系之中,对合理规避条款的适用前提加以限制,以完善数字环境下我国著作权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9.
运用美国知识产权阻止平行进口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灰色市场产品 ,也称为“平行进口” ,是指由美国厂商制造的产品 ,出售给国外经销商以较低价格在国外市场销售。而这些产品重新进口到美国 ,和经授权的美国经销商的产品进行竞争 ,从而迫使美国经销商降低销售价格。美国厂商不愿面对这种和自己的竞争 ,他们试图采用各种手段阻止平行进口 ,手段之一就是利用出口产品上享有版权的标签 ,主张第三人进口这些产品侵犯了美国版权。 1998年美国最高法院在“QualityKingDistributorsv .L’anzaResearchInt’l”案中作出的判决基本上否定了这种手段。利用版…  相似文献   

20.
《电子知识产权》2016,(12):87-92
12月11日,AIPPI中国分会版权热点论坛(2016年度)在北京隆重举行.百余名国内各界版权相关从业人士齐聚一堂,就版权领域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研讨.据悉,这是AIPPI中国分会版权专业委员会首次组织召开的大型版权专题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AIPPI中国分会秘书长李毅主持.AIPPI会长马浩、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副司长段玉萍、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宋鱼水、AIPPI中国分会副会长杨梧分别致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