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在国家事务和社会活动中的参与态度表征了他们对国家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与对政治思想、时代文化的践行程度。本文将 2019 年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大会这一重要的国家仪式活动作为研究背景,围绕仪式理论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目的性抽样的方式共访谈了 15 名参与此次国庆仪式的在京高校大学生,考察他们在仪式参与中的荣誉感演变过程。研究发现:青年"荣誉感"的培养与建构的过程是一条包含连续的生命经验的互动符号链,国家通过创设具有"青年在场"机会的仪式场,为青年创造了更多认识国家、思考自我与国家关系的机会。国庆仪式场中青年人迸发的荣誉感促进了青年"榜样力量"的形象输出与媒体建构,仪式中的青年再生产的国家认同及青年文化形成了集体记忆及文化符号,进而在融入青年日常经验的进程中有效地抵御了糟粕文化对"青年与国家关系"的腐蚀。青年在国家事务或者活动参与中彰显出来的荣誉感演变与建构的过程,对我国当前的青年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荣誉感”作为个体对来自国家和社会褒扬与赞誉的主观感受及自我肯定性的心理体验而言,本质上是个体一种内在的德性,是个体在组织或国家社会参与中衍生的感知体验;其对于个人生活及社会参与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或价值。通过考察青年群体在国庆仪式中的荣誉共识及再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3.
文章立足青年文化视角,对近年来兴起的“精致露营”现象背后的现实图景、社会成因以及文化功能进行系统分析。通过研究发现,青年“精致露营”现象呈现出大众化、品质化、精细化的现实图景。“精致露营”的社会成因主要包括后疫情时代促使青年回归身体在场的具身体验、社交媒体倦怠唤醒青年真实社交需求、精致化符号消费助推青年建构象征价值等三方面。青年“精致露营”意义的文化功能体现在空间场景重塑实现青年休闲解压、互动仪式构成赋能青年情感能量、自我策展搭建助力青年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变革与引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代青年关于个人与集体、社会之关系的价值观在其价值观念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当代青年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巨大影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相适应,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变革和发展呈现出“集体和社会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取向主导下的多种取向并存发展的趋势。把握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变革趋势,对于引导和促进当代青年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代青年的意义内核在于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诠释,外在表现为意义和精神的变迁。通过回顾青年意义建构的历史变迁以及对当代青年的意义诠释,梳理出当代青年的意义既体现了青年群体的主体性,又担当了社会赋予青年群体的时代精神,还折射了国家对青年群体的角色期望。"当代青年"包含了义务、规范和使命,国家和社会赋予他们时代的意义和精神,诠释了他们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6.
“上岸”作为当代青年在“内卷式奋斗”与“佛系式躺平”之间寻求暂时平衡与稳定的权宜之计,是青年在文凭通胀、就业难和个体发展路径不确定性激增的背景下,走向成年个体、探索自我生平的“悬浮”之旅,也是在生命事件“夹缝”中形成自我身份认同与成年社会角色的“两难”之旅。青年在社会时间表与制度结构中,发挥自主性与反思性建构个人生命历程,探索生活方式,寻找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面对“岸”的想象和现实困境,社会应当给予青年试错与探索的机会,营造包容友好的社会氛围,帮助青年寻找“生活之趣”,拓宽“人生之岸”。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在风险视角下审视我国目前农村的贫困现象,将社会结构作为分析的突破点,以艾滋病患者家庭所面临的贫困风险为例,分析了社会结构在诱发、强化直至固化社会风险的过程中对社会贫困风险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中存在各种仪式,仪式内在的工具性使它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仪式和治理具有共通性,因此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会问题解决的路径。通过对2012—2016年3·15晚会整体流程和内容的梳理,探究该仪式的建构和呈现,发现其治理色彩。以此为基础,分析晚会仪式展演过程中建构的治理机制,归纳出它在打假维权领域产生的震慑和约束企业行为、明确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市场秩序和提高消费者权利保护意识等方面的积极效果。与此同时,选择性揭黑、运动式治理、独立性和公信力的减弱以及"3·15"情结等显著问题,也充分表明3·15晚会作为一种治理的仪式,作用需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9.
工具理性的弥漫与审美价值的沦丧造成青年普遍的时间焦虑。当代青年的时间焦虑具体表现为时间内容与时间节奏的自主性丧失,以及由时间自主性丧失导致的对时间意义消解、对角色扮演和自我认同困境、对精神内耗累积负面情绪等的隐忧。为化解时间焦虑,青年通过主动熬夜重拾时间自主权,并借此实现对时间意义的重构、本真自我的找回以及焦虑情绪的纾解。熬夜尽管是当代青年破解时间焦虑困境的一种方式,但作为一种“畸变”的行为,并没能使青年完全脱离时间焦虑的泥淖。时间焦虑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逻辑。时间焦虑的化解既是青年实现个人救赎的内在诉求,也是整个社会必须直面的问题。合理的睡眠是青年恢复社会性压力造成的紧张进而为更好承担社会性责任储备精力的重要途径。青年个体的时间自主性必须与时间的社会结构安排相关照,关注自身在时间的社会结构安排中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的能力,同时,社会层面的包容与激励是营造青年自由发展宽松环境的重要基础,也是确保青年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青年身份认同本质上是文化身份认同,核心是价值认同。作为一个建构过程,青年身份认同包含“认异”“求同”“聚类”三个环节,内涵自我身份认同、群体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认同的逻辑统一。微空间作为当代青年公共表达、日常交往、文化娱乐的重要场域,深刻影响青年的话语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微空间中多元冲淡主导、动态多于恒常、形式高于内容,使得青年身份认同度明显低于现实社会,出现方向感弱化、无力感滋生、价值感模糊的身份认同危机。聚焦微空间中青年身份认同建构,需要吸纳微话语,强化微叙事;融合微媒介,改善微传播;建构微文化,提升微引领。  相似文献   

11.
集体记忆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在周期上实行"逢十"周年大庆。改革开放前,主要借抗日战争周年纪念阐述国际局势;改革开放后,国家话语中抗日战争的叙事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对国共合作抗战主体的强调,到上世纪90年代对苦难历史与奋起抗争的叙事,再到新世纪对史实细节、英雄精神和话语权等的凸显,体现了对抗日战争集体记忆的建构历程。集体记忆是增进政治认同和民族认同、提升国家凝聚力的重要资源,当前传递和延续抗日战争集体记忆需要注意仪式纪念与日常纪念相结合、官方叙事与民间叙事相协调、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相补充、中国记忆与世界记忆相印证等。  相似文献   

12.
王张华  朱柳 《电子政务》2023,(11):94-103
数字技术的非均衡化赋权带来了社会结构断裂和秩序失衡,引发了新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在数字化浪潮中,数字弱势群体的可行能力被剥夺,遭遇建构性、工具性、积极与消极四种社会排斥,成为数字时代的“遗民”,加快“数字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入已经极为迫切。当前,“数字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入呈现“现实性与虚拟性交织”“强技术与弱应用共存”“价值性与工具性统一”等复合特征。由于数字工具属性与数字弱势群体价值冲突、资本俘获下群体排斥和数字资源偏好流动、“数字人权”体系和保护机制缺失以及“数字鸿沟”与数字“马太效应”的叠加等因素的影响,加剧了“数字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入困境。为此,必须加强政府、社会和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有机统一有为政府、责任企业和包容社会,畅通数字弱势群体社会融入之路。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仪式体系的建构呈现为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进程。对封建迷信的拒斥和社会现代化的推进,使得中国传统仪式体系被不断地消解。人们在现代化过程中,由于意识形态认同和确定性逻辑的需要,便自发地追寻仪式感。这种自发性,使得许多亚文化建构起了相应的亚文化仪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从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正开始逐步地自觉建构起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仪式体系。  相似文献   

14.
青年流行语的价值观意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流行语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90年代和新世纪发展三个阶段,经历了从以宏观叙事为主到日常叙事为主的转变,从以政治领域为主向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的转变和从正面效应占主导向积极词语与消极词语的共生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出青年价值观从一元化的价值观到强调主导价值一致下的多元丰富性,从抽象的价值理想到强调价值理想下的务实性,从社会发展中的被动性到强调社会适应下的主体性等三个方面的特征.研究青年流行语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青年群体价值观以及变化轨迹,在青年价值观教育中融入流行元素将会有助于价值观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黄悦 《理论月刊》2007,(3):174-176
青年一代的政治认同与否以及政治社会化的程度如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是否能够顺利传递,关系到我国社会政治的稳定等重大问题。我国当前的各种变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青年政治社会化对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的传递,而三峡移民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我国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有着高度的一致性,通过各种途径传播三峡移民精神,有助于促进我国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对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的传递。  相似文献   

16.
青年文化是指与社会主导文化相对应的副文化系统。青年文化与青年的文化程度有关,青年文化与其对社会的认识程度亦有密切关系。青年文化是青年群体在生活中、在社会活动中以特殊形式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它要受社会主导文化的制约与调控,又会影响社会主导文化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加强对青年文化的认识和青年文化的建设,无疑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年文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原则指导,有利于缓和当前的社会矛盾和价值冲突。因此,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科学建构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史婷婷 《思想战线》2011,(Z1):38-41
仪式的功能不仅呈现出"强化信徒与神之间的归附关系",实际上它所强化的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对其社会的归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仪式的功能就是凝聚社会团结、强化集体力量,当仪式对调节、维持和一代代地传递那些社会构成所依赖的社会情感起作用时,仪式的特有社会功能也就显示出来。近些年国内对于丧葬仪式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沿袭老一辈人类学者的足迹,用功能主义的方法进行分析;二是借用阿诺德.范.盖内普的"过渡仪式"和特纳的"阈限性"理论进行分析,但后者在文章表述时又服务于功能主义的最终解释。从功能主义出发分析丧礼仪式的社会功能,有助于保持群体对宗族传统和历史的记忆,维持道德信仰和群体的凝聚力,通过所有家族成员参与的仪式,家族不断地强化自豪、忠诚和团结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政策设计理论主要研究公共政策的实质性内容,谋求政策质量的改善。美国学者施奈德和英格兰姆将社会建构思想引入政策设计的研究中。通过分析在政策目标群体或知识的社会建构主导下,各种决策背景中的政策设计对于民主的促进或阻碍影响,目的在于倡导一种能够整合问题解决、民主价值、公民精神和社会正义等多种价值的政策设计规划,推动社会民主治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规约性与青年价值观的偏离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一个核心价值体系,它规约和引导着社会多元文化价值体系,对青年个体价值和青年社会价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主导作用。青年群体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规约下具有自身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一方面青年价值观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和样式,另一方面青年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偏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