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岸”作为当代青年在“内卷式奋斗”与“佛系式躺平”之间寻求暂时平衡与稳定的权宜之计,是青年在文凭通胀、就业难和个体发展路径不确定性激增的背景下,走向成年个体、探索自我生平的“悬浮”之旅,也是在生命事件“夹缝”中形成自我身份认同与成年社会角色的“两难”之旅。青年在社会时间表与制度结构中,发挥自主性与反思性建构个人生命历程,探索生活方式,寻找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面对“岸”的想象和现实困境,社会应当给予青年试错与探索的机会,营造包容友好的社会氛围,帮助青年寻找“生活之趣”,拓宽“人生之岸”。  相似文献   

2.
"社畜"作为青年亚文化现象,其本质反映了青年社会性异化和群体性焦虑及其与之进行抗争的主体性实践。"社畜"是指从事被占据大部分时间的工作,自主性缺失、经济基础脆弱的青年群体,生活方式上表现为:心理上社交意愿的降低和行为上社交活动的减少。"社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流行具有维系自我认同和构建集体认同的正功能和降低个体身心健康水平及结婚率的负功能。该亚文化现象出现是社会结构和青年群体间互动的过程,应辩证看待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3.
时间焦虑何以在自由时间增多的情况下仍然普遍?文章考察了时间被道德化的过程,并从“时间的过度道德化”这一视角来理解青年的时间焦虑问题。所谓时间的过度道德化,是指过度以时间的道德标准来约束、压迫、剥削自我而导致自我异化的观念或实践,在历史上以进步主义、优绩主义、工作伦理等面孔示人并遭到社会批判理论家的批判。经验材料也显示,过度自责歉疚、时间恐慌泛化、主体悄然隐退等都是将时间过度道德化的经验表征。如何将时间的过度道德化与时间焦虑关联起来,关键在于解析时间认知层面上如何“过度”重视时间道德。文章指出,迷信速度文化、时间认知单维化、时间脚本理想化等极端化认知是将二者关联起来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近来,"‘90后’遭遇年龄危机"等类似话语在网络空间中成为"刷屏"句式,这一表述兼具情绪宣泄与调侃意味,侧面印证了"90后"群体对于年龄的敏感与焦虑态度的真实存在。由此,本文基于16个访谈个案的分析,针对当代"90后"大学生年龄焦虑的触发机制、表现形式、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的建构过程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分析认为,年龄焦虑实质上是与生理年龄相关联的角色预期担忧,既受到微观层面的家庭背景与自我期望影响,又有其深刻的社会性根源,包括社会转型、教育年限延长、网络技术革新、生育政策变化、就业经济形势变动等等,经由网络社群的调侃共鸣与媒介呈现,形成了实质性的群体性焦虑心理。研究这一焦虑状况对于深入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理特征,破解社会焦虑现象,提升青年面对现代社会快速变迁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段慧兰  陈利华 《求索》2010,(11):122-124
道德自我是道德实践的主体,它以感性生命为存在前提,又包含意识与人格的综合统一,在总体上表现为身与心、天与人、个体性与社会性的互融,并内含着时间中的绵延同一。作为生命的存在,道德自我具有个体性的规定,表现为身与心的统一;作为现实的存在,道德自我又具有社会性的规定。它所具有的个体性与社会性规定,在社会历史的现实结构中进一步展开为自我之间、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道德自我在实践中以道德自律为存在方式,以道德人格为外在形态。就其特点来说,具有完整性、可塑性、自主性、实践性和自我同一性。此外,它与道德主体、自我意识、良心等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相似文献   

6.
当代青年的意义内核在于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诠释,外在表现为意义和精神的变迁。通过回顾青年意义建构的历史变迁以及对当代青年的意义诠释,梳理出当代青年的意义既体现了青年群体的主体性,又担当了社会赋予青年群体的时代精神,还折射了国家对青年群体的角色期望。"当代青年"包含了义务、规范和使命,国家和社会赋予他们时代的意义和精神,诠释了他们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青年精神内耗是指在自我精神世界中难以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而陷入无休止的自我怀疑、无止境的自我攻击、无止境的纠结犹豫中。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独特症候是功绩社会驱动下“自我剥削”的主动选择,流量为王驱使下“贩卖焦虑”的网络表达,文凭教育背景下“社会身份”的结构失位和工具理性挤压下“价值理性”的日渐式微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解决青年精神内耗之困,应该以理性认识还原青年多样性和复数性行动,以网红甄选和网络监督缓解青年焦虑氛围,以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满足青年身份预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青年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8.
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既尖锐且深刻地批判资本主义苦难,又坚持主张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前提,因而存在一定的内在理论困境,并必然导致落后国家选择其社会发展道路的二难困境。而且,由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已丧失其阶级意识、人民大众已丧失其社会主义意识,而且缺乏强有力的领导保障,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在谋求实现发达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征程中,必然面临严重的实践困境。更加合理地认识和处理主观性与客观性、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走出困境的关键,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是其根本的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既尖锐且深刻地批判资本主义苦难,又坚持主张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前提,因而存在一定的内在理论困境,并必然导致落后国家选择其社会发展道路的二难困境。而且,由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已丧失其阶级意识、人民大众已丧失其社会主义意识,而且缺乏强有力的领导保障,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在谋求实现发达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征程中,必然面临严重的实践困境。更加合理地认识和处理主观性与客观性、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走出困境的关键,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是其根本的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自我实现的唯物辨证观,阐述了当代青年大学生实现自我的理论观念,提出了当代青年大学生如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必须掌握正确的途径,从而达到使个体的自我实现与社会实现高度统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刘小红 《人民论坛》2012,(14):164-165
当今社会存在着自然家园困境、人文家园困境和社会家园困境,最终导致人们精神方面的困惑。主要表现为:对生存的焦虑与自我认同危机、个体精神生活的物化和思想的式微。反思主体的自我存在范式、树立合理的价值观引导科学技术发展和以制度与道德维护社会信任体系有利于帮助人们重建赖以生存、赋予价值寄托和终极关怀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物质生活丰盈,但仍疲于奔命、压抑和焦虑,对此需要从劳动过程即社会时间的维度予以澄明。根据社会时间诸特性和马克思主义学说,我们可以划分为自然时间、物化时间与自由时间三个时期,分别对应前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时期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时期。物化时间是一种抽象化、空间化与机械化的社会时间,其社会本质是资本钳制下的物化劳动。物化时间规制了现代社会秩序与当代价值观,并因其内在的局限而呈现出一系列的生活症候。我们需要在现实社会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打破时间的空间化的制度边界,为诗意、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时间奠定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数字智能技术正在推动人们工作方式的变革,青年群体尤其是作为网络原住民的“Z世代”正身处这场影响颇深的变革之中。随着新产业的兴起与新劳动的产生,青年群体在生产中获得了以创意设计自主性、规划安排自主性、技术运用自主性等为特征的工作自主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深受优绩主义影响的“Z世代”青年文化、数字智能技术的广泛掌握与熟练运用、企业劳动管理模式的革新与迭代这三个因素成为青年群体获取工作自主性的重要条件与动力。然而,数字智能时代的工作自主性并不意味着管理的缺失,而意味着管理方式的转变。我们需要为青年劳动群体的自主性成长提供支持,警惕其陷入自主性异化的困境。可以从法律层面入手,本着推动劳动者成长目的来发展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从社会层面入手,着力消除各类显性和隐性的歧视;以及从企业组织层面入手,理顺组织内部的工作协调,减少权力霸凌,打造包容、善意的职场文化。总之,帮助与支持青年群体的自主成长不仅是青年自身的要求,更是全社会共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社会情绪具有易扩大性、不确定性和对立转化性的特点。实践表明,社会负面情绪的扩大可能危害社会稳定,社会情绪治理犹如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必须创造出多种差异性的制度与组织机制,使得社会负向情绪能够在多个渠道上得到一种缓慢释放,避免社会负面情绪扩大化造成社会性悲剧。  相似文献   

15.
信仰是对个体生存境遇与社会发展前途及其关系的自我超越活动与终极关切状态,是一种对不确定之于确定、无限之于有限的整体性把握和确证。就当代中国而言,信仰的四大现实困境要求我们在政治信仰重建,特别是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方面,要综合把握青年人生追求的实现维度、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全球化时代的空间维度以及社会变迁的历史维度。  相似文献   

16.
青年创业实践是在社会结构的作用和影响下创业主体自主性建构的过程,受到结构与行动的双重作用。从系统化的结构视角来看,青年创业实践的生产受到规则、资源和制度等宏观系统结构因素的影响,它们一方面推动青年创业的实践性进展,另一方面限制创业主体实践意义的可选择性。从行动策略的角度来看,青年是创业实践的主体,其本身的创业技能、认知能力和社会资本拥有量为青年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而其局限性则制约着青年创业实践的实施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罗昊 《中国青年研究》2023,(6):78-84+14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青年职业农民的兴起已经成为当前最为显著的乡村发展趋势。文章通过对鄂东北S县青年职业农民的调查,分析了青年职业农民自我发展所面临的制度环境与实践困境,重点探讨了这一群体应对困境的能动策略。研究发现:青年职业农民的生存境遇受到政府扶持“帮能”不“帮弱”、关系用工日益异化和后致性竞争加剧带来的个体能力困境三重因素的影响。作为应对方式,青年职业农民积极建构出依附政府部门、专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等公共组织的“组织性依附”行动策略,获得了来自外部世界的雇工、技术和价值认同,在绕开村庄社会的基础上促进了个体的自我发展。关注青年职业农民的发展状况,重新厘清这一群体与乡村组织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乡村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当代青年"丧文化"表现出青年亚文化的仪式抵抗,以自我嘲笑、麻木颓废等消极情感的表达为主,通过多样化的解构拼贴与具象重塑,反映了青年复杂的社会心态与情感。"丧文化"的生成是青年寻求自我认同与价值实现的内在需要与我国社会转型现实境况、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发展、商业营销行为的推动等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观上要引导青年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当代青年精神成人;客观上要优化外部条件,满足当代青年合理的物质利益诉求,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引导"丧文化"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所谓“全职儿女”,是指与父母同住,通过承担家务劳动和提供精神慰藉换取父母经济支持的青年,形成“父母发薪、工作在家”的特殊代际实践。“全职儿女”现象与老龄化加剧、经济预期放缓、内卷泛化等现实问题相连,是部分青年面对升学就业压力策略性选择的社会避险机制。从个体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和社会风险三个视角逐层分析发现,该现象是青年更为复杂深刻的反向逆行选择,体现自我探索成本加剧与回应社会时间焦虑;是青年与所在家庭的现代性碰撞,丰富了代际实践的内容;是风险社会中青年发展困境、家庭韧性及后疫情时代“疤痕效应”的综合展现。为避免该现象持续发酵,需切实改善青年就业现状,并重视青年问题中家庭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躺平"是2021年最火的网络流行语,并在与"内卷"的网络共振中发展成为2021年最值得关注的网络现象。本文认为,在社会"内卷"语境下,网络"躺平"现象表征着青年释放压力、对抗焦虑的情绪宣泄,申明诉求、陈述主张的意见表达,填充真空、重建自我的行动自觉;网络"躺平"现象根源于社会资源稀缺的现实发生与制度藩篱的局部存在,创新驱动的时代转型与人力资源的适配错位,消费主义的悄然退潮与节俭传统的高调回归。应对网络"躺平"现象,必须着眼青年奋斗精神培育,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优化青年成长环境,改善青年发展条件,提高青年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