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审美现代性之路:历史与现实的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后发达"国家,但其审美现代性思潮却往往直接套用西方先发达国家的模式,这种移植与中国既有的审美传统以及自身的社会现实都有一定的隔膜.理论阐释的有效性不大,导致中国审美现代性走入困境.实际上中国传统美学在解决"现代病"的问题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而且审美现代性是在社会现代性之上的必然产物,所以,要走好中国的审美现代性之路,我们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理论与现实以及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美学史中,柏拉图是第一个认真思考过审美问题的人。他的审美理论涉及审美关系、审美进程、审美情感,审美心态、审美趣味等诸多方面。它开启了西方审美研究的先河。以往,美学研究者们只注重评述柏拉图的艺术理论(摹仿说、对诗人的谴责、灵感说等)。而几乎无视其审美理论。但是,他的美学真知恰恰主要体  相似文献   

3.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3,29(1):80-84
在深入反思 2 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学术局限的基础上 ,新世纪中国美学至少可从以下三个方向谋求深化与自我拓展 :走出哲学美学的观念研究之路 ,以具体深入的实证专题研究完成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回归本民族传统审美文化资源 ,挖掘对人类审美意识史有普遍意义的因子 ,将中华传统审美智慧融入人类美学知识谱系 ;走出艺术中心论 ,深入发掘自然审美、工艺审美和生活审美的当代人文价值 ,丰富大众审美生活 ,拓展审美形态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西方现代艺术美学思想在上世纪初随着西方造型艺术的传入而涌入中国国门,一直以来西方艺术史学研究理论的发展形成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开启了近百年的西方现代艺术美学语言的民族化转换历程。本文从传统审美哲学的引入、地域文化的渗透和语言技法的中国化三个方面,来论述西方现代艺术美学语言民族化转换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5.
<正>“味道”作为一个日常生活范畴,勾连着生存与审美双重向度,承载着中国人的生命哲学和审美理想——相比于西方的视觉中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传统,中国人对味觉的偏重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在世态度。而“味-道”之间有“象”,体现的更是中国人认知世界、体悟“道/理”,进而经验人生万物的别种路径。重新打开“味道”话语的褶皱,在文学、哲学、美学、史学、人类学等不同维度敞开它丰富的思想空间,不仅可为中国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同时,  相似文献   

6.
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西方环境美学与中国生态美学有着基本共同的文化立场,而且西方环境美学是中国生态美学建设发展的重要参照与资源.虽然两者在产生的历史、社会背景、字意、哲学内涵与传统文化继承上还是有着某些差异,但两者的联合与互补能够促进当代美学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节末 《思想战线》2007,33(2):7-12
在比较语境下研究中国美学话语,由于存在着中西两种话语本质的相异,西方话语只能转换为其所蕴涵的方法,以便于发明中国问题。其学术理念可以表述为:借助于西方方法之发明,以中国话语来表述中国问题,并最终形成中国方法,而不脱比较语境。据此可以对中国美学话语重建中存在的如何处置西方方法和话语的问题做出回应。  相似文献   

8.
2012年9月2日至3日,由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新世纪生活美学转向:东方与西方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春举行。来自海内外的80余位学者围绕生活美学的理论建构、困境及解决方案,作为中国"本土性"问题的生活美学,质疑与反思日常生活美学,具体艺术形式中的生活美学元素等议题展开了广泛的学术交流。美国长岛大学阿诺德.柏林特认为当代艺术越来越多地拒绝传统的思维方式并融入日常生活,美学原理也应该用来解  相似文献   

9.
西方审美现代性的理论中蕴涵着一种新型的时间意识.该时间意识以"现在-当下"为关注的基本点,以"短暂与永恒的辩证法"架构起了某种对待"过去-传统"和"未来"的审美式现代时间观念.在转型期中国美学研究中的当代意识问题方面,学界时于"当代"这个时间纬度尚缺乏明确的理论思考,美学研究当代意识的建立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而该时间观念对于我们在理论上明确"当代"这一时间的独立价值之含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思飞 《青年论坛》2011,(3):143-145
服饰是透射一个民族艺术哲学理念的重要窗口。中国传统服装美学一方面受到儒家礼教规范及伦理道德的影响,注重"美"与"善"的相似性,缺乏对人体之美的正视与研究,把服装审美创作看作传播教化、塑造人格、维护礼制的形象表征,遮蔽人体曲线,宽衣博带;另一方面在道家思想统摄式思维观照下,追求衣饰与人体在整体审美上的和谐,淡化人体特征而凸显精神气韵。西方服装美学注重"美"与"真"的共同点,求真务实地强调人体曲线,以探求表现人体的本质美为审美理想。如何承袭中国传统美学智慧,又借鉴西方服装美学求真精神,创造出中国服装独有的时代语言,是中国当代服装设计师们面临的一个意味深长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谈到正义理论,就不能不提到约翰·罗尔斯(JohnRawls)的正义学说.然而,罗尔斯的理论毕竟是基于西方人的社会生活背景和文化传统得出的,它与中国社会的实际难免存在着某种距离.  相似文献   

12.
肖琼 《思想战线》2022,48(6):143
当代社会,美学不断地交叉渗透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学科领域,呈现美学的社会学转向和实践转向的发展趋势。其目的在于通过审美或艺术手段来改变人的审美感觉方式,重新形塑社会情感结构,这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被表述为审美治理。与此同时,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也发生了重要转向,从传统美学研究中所强调的文本批评向度转向了当代文化语境中通过艺术和美学话语介入社会文化变革的过程与方式。而悲剧中有关怜悯和恐惧的情感机制,因其情感的治理性再一次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体系中关注的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当务之急是要对西方现代化话语进行彻底批判与反思。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形成有着深厚的文明根基和社会背景,是普遍主义在现代国际社会中演化出的表现形式,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等级特性和殖民特征。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形成的关键在于资本与国力的合谋,深刻体现了西方国家物质力量在国际社会中的统治地位。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形成依托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支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性反思,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对西方现代化话语的理论超越。在实践中,则表现为共同富裕超越两极分化、全过程人民民主超越竞选制民主、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环境保护超越资源掠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凝聚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形成了对西方现代化话语的解构、批判和超越力量,是一种更高形态的人类现代化话语形态。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历史中,批判理论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推动了理论体系的有序演进,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标志性话语系统。随着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后,被长期忽视的治理话语系统开始慢慢进入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的视野。作为文化治理体系核心部分的审美治理,亦开始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另一个生长点,展现出值得深入开掘的空间。从整体上看,审美批判和审美治理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两条基本路径,二者不是矛盾冲突的,而是并行不悖、相互依赖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系必须同时包含二者,在批判理论的基础上,展开建设性理论的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15.
王丙珍 《前沿》2013,(2):110-111
在西方美学史上,审美文化的概念存在了220年;在中国文明史中,审美文化起源于各民族的远古时代,并且与生态理念紧密相关联.当下,美学从抽象走向日常生活、从中心走向边缘、从小区域走向大生态,在批判与继承中建构着当代中国生态审美文化,这不仅是文化研究与生态美学的转向,而且结合与拓展了两者研究的思路与维度.  相似文献   

16.
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困扰着逐渐步入现代化的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后殖民批评理论对于我们分析西方汉学再现中国文化身份过程中所隐含的权力话语,无疑是具有借鉴意义的.然而后殖民批评家专于话语层面的解构,无视权力背后的商品化,以及热衷理论轻实践等弊端,注定了它只可能在理论话语资源的层面对中国文化身份建构做出有限的贡献.中国文化身份的建构只能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己在理解自己的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的自我抉择.  相似文献   

17.
国内的身体美学研究主要有三条路径:其一是对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身体凸显现象进行文化批判的或政治学的研究;其二是发掘中国古典哲学及美学中的身体理论资源,从"身体"的角度重新理解和阐释它们;其三是对身体美学自身的研究对象、理论内涵等进行论证梳理。身体美学作为一种致力于反抗意识美学的学术话语,应当以身体作为主体来探讨身体本身的活动的审美性,但也绝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和活动,而是实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学界关于身体美学的研究启示我们,身体作为主体的活动是一种对世界具有创生意义的活动,社会、文化的基础就在于这种身体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8.
"好美之心,人皆有之."当代青年,当他们急切地祈望将自己内在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外化为客观现实,同时将外部社会的审美风尚、审美习惯内化为自身的审美品格时,总会在自身的服装上下一番功夫.纵观服装发展的历史,各个时代的生产力状况、社会意识形态,各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都会渗透到人的着装风格当中,并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所以,服装是一面既具体又抽象的镜子,它用音乐化的语言,表现和带给人一种情感、一种知觉、一种气氛、一种格调,反射出人们审美的心理内涵,同时显示出整个民族、整个时代的政治风貌与文化因素.当代青年对服装的选择与追求,是以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文化氛围为渊源,以中国现代改革开放、观念更新的时趋为杠杆,借鉴西方现代美学与现代艺  相似文献   

19.
近现代哲学美学的一个趋势是高扬人的生活世界,这尤其表现在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师徒的生活世界理论中。该理论由胡塞尔首先提出,用以克服科学世界的危机。海德格尔更是强调前反思的、前理论的实际生命体验,强调回到葆有本原的生活世界以克服技术的侵袭。哲学中生活世界的转向对于美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使得美学研究重新获得自己的根基,从而完成西方美学从认识论向生存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西方公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嬗变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远英 《前沿》2008,(11):22-27
公民社会是一个纯粹西方的话语,它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历史和文化传统紧密相连。当前,中国理论界正在兴起关于在国内培育公民社会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由于中国缺乏有关公民社会问题方面的理论资源,所以引用和借鉴西方丰富的公民社会理论资源来规范相关理论研究并指导在国内培育公民社会的实践活动,就成为我们理性的选择,因此,研究西方公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描述了公民社会在西方的古典含义,近代含义以及现代以来的含义,并对他们进行了评析;希望能对我们准确全面把握西方公民社会理论有所帮助,能对我们在国内进行培育公民社会的实践活动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