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应琛 《新民周刊》2017,(11):42-47
上海大学、上海中心,同样都以“上海”这座城市来命名。有人说,上海中心代表了上海的高度,上海大学则代表了上海的气度。这不仅是对上大毕业生的一种鼓舞和激励,更是一座城市关注和重视教育的一种表态。  相似文献   

2.
唐羽 《新民周刊》2012,(33):83-83
130年前,外国资本在上海英租界建起了第一座发电厂,上海开始亮起电灯,响起了马达声,工业革命的能量为上海增添了活力与创新力。130年后,上海要"重新发电"了,一帮人将通过艺术的手段向世人宣示:上海这座  相似文献   

3.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35):87-87
一度,上海男人是外地人群起而嘲笑的对象,像《渴望》之类的电视剧就不由分说地将窝窝囊囊的男角色派给上海人,央视春晚里偶尔出现的"上海元素",也是引观众开怀狂笑的上海小男人,形象委琐,斤斤计较,普通话口音很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外地美眉倒希望嫁给上海男人。理由很简单:上海男人怕老婆、疼老婆,当家理财一把好手,个别精品...  相似文献   

4.
孙华良 《新民周刊》2015,(47):86-87
今年上海楼市的"量价"高歌猛进,令人目眩神迷。可以说是楼市购销两旺,房价飞涨,成交数量猛增。今年上海新建商品房(一手房)成交数量突破1300万平方米已没有任何悬念,如果按今年上海一手房的成交均价每平方米32000元左右计算,上海一手房成交总金额在4160亿元左右。上海陆家嘴滨江豪宅——汤臣一品,甚至在近期创造出上海新房最高成交单价的纪录:27万元/平方米。  相似文献   

5.
“一方面是上海户籍育龄妇女生育率处于极低水平;另一方面,外来人口的增长过快,给上海公共服务带来沉重压力。”近目,上海社科院发布了2015上海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专门披露了目前上海人口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调控对策。蘸搜书还提出,要完善上海人口迁移和居住证管理制度,加快人才集聚。上海要尽快改变人才比重不高,户籍迁移中人才比例偏低、人才的国际化程度低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黄祺 《新民周刊》2022,(11):8-13
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今天不封城、不停摆是被‘逼’出来的,上海没有退路。一觉醒来查“上海发布”,是最近上海居民每天的“仪式”。3月22日早上8点不到,“上海发布”公布了前一天上海疫情的最新情况:3月21日0-24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1例和无症状感染者865例。新增本土阳性感染者总数来到历史最高位。  相似文献   

7.
《新民周刊》2022,(11):6-7
3月份以来,上海疫情呈多点散发、多链并行、隐匿传播、快速蔓延态势,这是上海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形势最严峻的一次考验。上海的背后,是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和国家重托。相信上海这座城市的担当,相信上海人民的品格,一定能够精诚团结、众志成城,度过这场“倒春寒”。  相似文献   

8.
杨超 《新民周刊》2022,(13):58-59
两年前,人们称武汉为英雄的武汉,现在上海也一样是英雄的上海。我从没有见过这样的上海——马路空空荡荡,街头鲜有行人。作为一个经常来上海的武汉医生,这次上海之行让我想起两年前的武汉,大家都待在家里,众志成城齐心抗疫的决心,这是很不容易的,我们武汉人尤其知道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9.
颜光明 《新民周刊》2012,(38):24-27
上海人提起桑塔纳备感自豪,它就像上海的"外滩",在融入全球化的语境中正在展示一种自信与担当。而今的桑塔纳对于上海而言,已不是车的概念,而是一种物化的文化,融进了上海的城市精神,代表了现代性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难忘的展览     
应琛 《新民周刊》2022,(5):16-17
作为上海重要的城市地标,上海展览中心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见证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上海的城市变迁。同时,它也承办了许多重要的展览会,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上海日本商品展览会1956年12月1日,上海上海工业展览会横空出世,一百多位党和国家领导日本商品展览会在中苏友好大厦人出席。展会深度反映我国建国十年来上海工业的开幕。四千中外来宾作为第一批发展成就。观众进入中苏友好大厦的各个展览馆参观。  相似文献   

11.
公共图书馆是上海市的标志和窗口,理应通过它们的平台,面向上海市民以及外地到上海来的新上海人,去弘扬海派文化,推动海派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阙政 《新民周刊》2022,(8):58-61
让人钦佩的是,这个整体构思后来被全部实现,形成了“上海影城+上海电影资料馆+银星假日酒店+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布局,并一直延续至今。2月20日,不少上海影迷不约而同地来到坐落于番禺路新华路路口的上海影城,看一场电影,与它“告别”。次日起,上海影城就将短暂歇业进行全面焕新工程。晚上23点51分,随着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落幕,影城熄灯,休眠。待到重放光芒之时,一个崭新的电影文化空间终将与观众见面。  相似文献   

13.
浓油赤酱,这是民间对上海本帮菜最根深蒂固的认识。传统有余创新不足,这是去年9月米其林错过许多上海老饭店的理由。说本帮道本帮,到底哪里才是本帮菜的源头?什么才是上海菜的真谛?本期《新民周刊》特别推出"舌尖上的上海"第二季,带你体验小到传统点心,大到创新融合上海菜、上海人的年货、年菜与口彩。  相似文献   

14.
任蕙兰 《新民周刊》2012,(19):52-53
上海本土人才将在跨国公司拥有几十平方米的办公室当做人生目标,而广州企业家、安徽企业家、温州企业家起来了,腰囊鼓鼓地走进上海。胡润研究院日前发布了《2012年上海财富白皮书》,据说上海目前千万富豪总数已经达到14万人,较去年增长6.1%,  相似文献   

15.
《新民周刊》2024,(13):6-7
<正>对于开埠较早、早已成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而言,面包是许多上海人的主食之一。据说上海人有100种吃面包的方法。而对于外地朋友来说,在社交平台上,“上海土特产”点赞数最高的帖子中,经典海派西点、网红面包被认为是“上海制造”的随礼佳品。可以说,上海有着全国最卷的烘焙市场,但也因此成了“面包脑袋”的天堂。而具有海派文化印记的面包产业,涵养了独特的城市品格和精神气质,成为上海城市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6.
杨江 《新民周刊》2015,(1):41-43
中央深改组2014年6月6日批准了上海的司法改革方案。到目前为止,上海司法改革在这一轮中还是唯一通过的一个方案,也是唯一有实质性推进的。 我国新一轮的司法改革正在有序推进,作为首批试点地区的上海已经迈出了司法改革的实践性步伐。中共上海市委协记韩正要求上海要努力做好司法改革的试验田。  相似文献   

17.
黄祺 《新民周刊》2017,(1):28-31
2016年的上海,有了更加鲜明的个性,也因此有了更多引人驻足的魅力。作为中国现代化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无论居住在上海的人还是未居住其间的人,都会对上海有更高的期待。  相似文献   

18.
《新民周刊》2022,(17):6-7
6月1日凌晨,不少上海市民来到外滩,看看久违的上海霓虹。为防控新冠疫情,上海经历了2个多月的封控管理。复工复产第一天,搭乘地铁上班成了一件“幸福的事”,繁忙喧嚣的上海又回来了。当然,疫情防控措施一段时间内仍将伴随人们的生活,6月2日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上海进入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但疫情反弹风险仍然存在,社会面仍发现有零星阳性感染者。  相似文献   

19.
王悦阳 《新民周刊》2022,(25):12-23
百余年来,上海这座城市诞生了无数漫画艺术大家,也为时代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艺术形象,直至今日,几代漫画人用艺术的视角俯瞰新老上海的时代变迁,讲述中外艺术家与上海这座城市密不可分的关系,用漫画这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上海这座城市的时代变迁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20.
金姬 《新民周刊》2017,(1):6-11
上海,从来都是改革的试验田。因此,生活在上海,我们能更早感受到时代的脉动,也许在拆违、交通整治中,我们也曾小有抱怨,但当城市变得整洁、交通变得通畅,我们又会为参与了城市的进步而倍感欣慰。2016年上海城市形象主题曲《我们的上海》,唱出了身居上海的所有人的心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