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解读"新白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新世纪的中国,面临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一个关健,是实施人才战略.因为,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已占到60%以上.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青年,他们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他们所经受的思想文化洗礼,他们所从事的具有较高知识和科技含量的职业,使他们成为中国“新白领”的主体.他们是备受关注的群体.他们的政治态度、价值取向、职业风范、生活方式如何,他们的成长趋势如何,不但于他们,也对整个社会、乃至中国的未来都意义重大.为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布的2000-2001年度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报告:《“新白领”——热门职业青年报告》,集中调查研究了外企青年从业人员、青年律师、青年广告人、金融业青年和IT业青年,同时,对20多个热门职业的青年以访谈方式进行了描述.我们期望通过对这些职业青年的调研,使读者对中国“新白领”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同时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有一个乐观的展望。  相似文献   

2.
随着21世纪的日益临近,青年们会发现“世纪末情绪”正越来越深地影响着自己的心理与生活方式,影响着周围的社会。他们有时神往着新世纪的曙光而冲动、兴奋和激越,有时又因面临着即将到来的世纪的巨大“不确定性”而困惑、迷惘和烦躁。报刊、电视充斥着“百年回顾”、“世纪断想”;他们在憧憬着人类进入下一个一千年的美好前景时,也在传播着各种预言世纪末日的书籍、学说。这种由于时间变化而在青年心目中产生的震动,历史上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理性分析青年“世纪末情绪”,对于研究青年的社会心理、认识青年的观念变迁,有重要现实…  相似文献   

3.
"体验快乐"的快乐一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春期是人生“强欢狂乐”的时期,快乐是青年人生活的特色。但是,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观,当代青年正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体验着快乐,追求着快乐。追求体验:当代青年的快乐观“人生在世,谁不寻觅快乐?”公元前338年,古希腊伦理学家伊壁鸠鲁就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1]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只是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儿童在追求的方式上有些区别罢了。当代青年与其它年龄人群、以往青年相比,他们更看重对快乐…  相似文献   

4.
吴端 《青年探索》2014,(1):69-75
青年是一个不断创造其自身存在的自由主体。新的一代总是处于创造自己社会生活条件的过程之中,而不是从现有条件出发去开始他们的社会生活。青年不是在上一世代的生存环境中再生产自己,而是从中展开尚未完成的人的全体性的构想。如同真正的人是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一样,青年应该理解为是他自己超越与创造的结果,是面向未来的自我形成。只有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才有可能深入青年的生活实践和经验世界,解释青年世界的超越与创造。  相似文献   

5.
这是个新潮涌动的时代。在都市的绚丽多彩中,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追求时尚、创造时尚并且引领着时尚。他们每天都在制造新的生活理念、消费方式、文化名词。正是基于他们的“创造性”,我们的社会变得异彩纷呈,缤纷无限;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不安分性”,我们已有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所具有的“一元化”局面被打破,使得传统的人们即使在传统面前也产生了些许的困惑与茫然。  相似文献   

6.
21世纪的脚步正一分一秒地趋向清晰,青年们会发现“世纪末情绪”正越来越深地影响着自己的心理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中国的社会。他们有时因神往着新世纪的曙光而冲动、兴奋和激越,有时又因面临着即将到来的世纪的巨大“不确定性”而困惑、迷惘和烦躁。作者是如何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青年的“世纪末情绪”的?请看“青年世纪末情绪的社会学与心理学解读”一文。  相似文献   

7.
关注"民工"的社会地位与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民工”中主要是青年,他们也有城市青年一样的梦想。城市里有很多新奇的东西是他们向往的,或者是想尝试的。正是“民工”这股力量,改变了中国农村的面貌,推动了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丰富了城市的生活。“民工”,他们工作之余在干什么,想什么,国家及社会各方面都应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8.
2月3日下午,生活在北京的台湾省籍青年学生和在北京就读的台湾大学生,与来自台湾的“华夏青年交流协会2002年寒假冬令营”的营员共80多人欢聚一堂,畅叙乡情。全国台联副会长郑东宁、北京台联会长卢咸池到会并对来自家乡的青年朋友表示欢迎。来自台湾的大学生们,大多是第一次来到北京,在7天的参观、旅游中,他们的感慨颇多,他们说:“百闻不如一见,北京不愧是中华5000年的灿烂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化融为一体的世界大都市,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到处都洋溢着大陆人民对台湾同胞的热情与友好。”两岸青年学生用他们熟悉的语言亲…  相似文献   

9.
为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我常常问自己:我对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青年文化(目前似乎没有关于“青年文化”的一致公认的权威界定,如果参照我国官方关于共青团的年龄,即14-28岁之间,“青年”一代大致相当于我们常说的80、90后一代),到底了解多少?对此我是非常怀疑的。怀疑也就是心里没底。我对青年一代充满了了解和交流的渴望,但是在现实中却感到这种渴望根本不被青年一代理解。这是很多我的同龄人的普遍感受:他们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他们希望和孩子交谈,但是孩子根本没有和你对话的欲望,他们懒得理你。独生子女家庭的一个最常见的现象是:孩子一放学回家就躲进自己的房间(有点礼貌的则和父母打个招呼),吃饭的时候狼吞虎咽,对父母的问话爱理不理,有一搭没一搭地应付着,吃完饭马上再次像躲瘟神一样躲进自己的小天地。  相似文献   

10.
“新新人类”存在着,而且不太招人待见。教师在课堂上,要是碰上发染五色、衣洞百出、带着耳环、出语怪异的“新新男生”,感觉不会太舒服。家里要是有个喜欢卡通、迷恋网络的“玩酷子弟”,家长也会很别扭。这一族人大抵是让人着急、让人愁乃至让人烦的对象。当然,他们自己过得很滋润。因此,犯不着为他们辩解、辩护。可是,当看了《书屋》2002年第1期上马俊华先生的《“新新人类”亦“旧旧人类”》一文,觉得还是有为他们说几句话的必要。我要是“新新人类”,学着马俊华先生的口吻和逻辑“kan”(侃、砍)几句也就完了。比如:“拿树叶…  相似文献   

11.
“80后”青年与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并肩成长,多元文化的土壤塑造了其思想开放,观念活跃,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创业中依托对高科技敏感占有的专利,彰显个性,追求人生潜在价值,同时充分享受时代馈赠的时尚生活,造就了“很我”的风格。他们是时代前进中的风向标。“80后”青年群体特征越来越被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并已成为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解读“80后”青年群体特征的价值观、创新精神、创业方式、生活方式,可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络,因为青年是时代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精致生活是一种人人向往的生活,但对于“伪精致”青年来说,他们渴求这种生活而不可得,只好通过对现有生活进行视觉包装的方式,才能在灵魂深处营设一块虚幻的“精致之地”。“伪精致”青年对既有的生活进行伪饰和扮靓,有其深层次的缘由,而在“伪精致”背后所潜隐的生活压力和精神焦虑也值得探究。要使青年“伪精致”转变为“真精致”,“伪精致”青年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精致”梦想,社会各阶层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和关爱,而党和政府也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照和帮扶。  相似文献   

13.
小镇青年具有鲜明的“城乡两栖者”身份特征。他们是城乡旅行者,在城乡之间循环迁移,却落脚小城镇,完成生活方式现代化。小镇青年在城乡融合发展、城乡社会形态以及一家两制的社会机制支持下,完成了“城乡两栖者”的身份塑造。具体而言,他们在城乡生活选择上,具有开放性;在劳作活动中,呈现出创业和务工双向循环的特征;在“两栖”消费实践中,推动了消费的结构化转型。以“人的城镇化”为尺度,“城乡两栖”生活体验和小城镇的生活实践,是小镇青年通往现代生活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不少学生在思考自己未来的生活道路时,往往提出能不能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自我设计”的问题。我认为,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是很自然的,也是应该进行认真分析、加以正确回答的。青年都面临着走向社会、走向未来漫长的人生道路,青年对未来往往都富于幻想,都有对于生活的美好追求。尤其是一些有志的青年,总希望自己能渡过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那么,对自己的人生能不能进行“自我设计”呢?我认为这个问题不能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从总的来说,违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脱离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主观主义地讲自己人生的“自我设计”,那就是错误的、行不通的,就是需要否定的;但是,如果依据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  相似文献   

15.
一个学者说过:“青年人的百态生活中,选择了志愿者就是选择了无悔的青春。”年轻的激情碰撞着现实的追求,因为年轻,我们为了心中的理想而不停的奋斗。从下乡到支教,从支教到支援西部建设,再至下社区服务、助残障、搞环保宣传——许许多多这样的青年志愿者,他们默默无闻地奉献在“各条战线上”,用自己无悔的青春书写着动人的篇章。  相似文献   

16.
“我选择、我喜欢”是一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如今,“我选择、我奉献”则是保安员对其职业的真实感受。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是保安这一职业把他们与社会、与群众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保安员的身影在人们生活的空间随处可见,保安也愈来愈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在我们身边,无论何时何地、遇到何种困难,都会有保安员挺身而出,向你伸出援助之手。他们临危不惧、见义勇为、惩恶扬善、助人为乐;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着青春、挥洒着汗水;他们默默无闻地为社会、为群众尽着自己的最大努力。他们也曾憧憬过自己的未来,但既然选择了保安,他们无怨无悔。因为协助公安机关保一方平安是他们神圣的职责,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保安这一称号增添了新的光彩。本文摘录的22个事例,只是近50万保安员工作的缩影。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个农民家庭的后代,1979年12月,我参加招工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殡仪馆从事收殓工作。18年来,我一心一意地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学习、生活,在平凡、艰苦而又为许多人所不理解的劳动中,为人民、为社会奉献着自己的满腔热情,实践着自己在党旗下立下的誓言。武鸣县殡仪馆于1979年底面向社会招工。当时我23岁,当我报名参加招工时,很多人劝我说:“干什么都行,为什么偏要去干这一行?”父母更是极力反对。他们说:“自古以来就没见过一个大姑娘抬死佬,如果你一定要去的话,那我们就不认你这个女儿!”亲戚们也纷纷来劝阻,说我…  相似文献   

18.
《青年探索》2013,(3):I0001-I0001
探索青年,承载着国家、社会和时代的需求,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发展需求的多重使命。《青年探索》创刊人、现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在《青年探索》创刊号的《发刊词》中说:“探索青年,就是探索时代、社会和未来。”各级领导及业界同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们给予了《青年探索》极大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大一学生"意义世界的缺失与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义世界为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价值支撑。在大学生活逐渐展开之时,“大一学生”的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发生了突变,由于失却了高考的巨大压力和意义支撑,加之在多年接受的教育中形成了单一的思维模式“,大一学生”对社会上负面消极的东西缺少必要的应对机制,对自己当前的生活及未来缺乏明确的认知,心理上面临着诸多不适,感受着生命的困惑与无意义的虚空。为此,如何引导他们建立自己的生活,在他们的视界里呈现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蒋建春 《台声》2013,(2):62-63
去年11月9日,我应邀赴台参加台北二二八纪念馆举办的“二·二八事件与青年学生特展”的开幕仪式。这个特展展出了1947年“二·二八”事件时参与其中的许多台湾青年学生的事迹。那个年代,这些热血青年纷纷组织各种青年学生团体,还组织了“学生军”拿起了武器。他们是台湾光复后的第一代知识青年,关心台湾的社会,自觉投身社会进步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