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永明诗风形成之后,钟嵘是第一位对其展开直接评论的文学理论家.他对永明诗歌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对永明体主要诗人谢脁、沈约、王融、范云的品评里.“清”是永明诗歌的总体风貌;“怨”是永明诗歌的情感内容取向;“密”是永明诗歌的形式追求.  相似文献   

2.
文学主体论是刘再复80年代文学思想的总体归宿。这一理论中的主体性概念与主体性原则在西方哲学史中确立起来的核心蕴涵基本一致,其局限性极为显豁。主体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我们需要在当下的中国语境中对主体的新质形态和未来主体性的新形式进行探索性思考。主体性理论对文学本质的理解,把文学问题与人的问题更为密切地结合了起来;但是,它也否定了反映论文学观。这种从主体性哲学基点出发对于文学的重新解释不足以对文学的本质作出完整而合理的界定。文学是多本质性的。  相似文献   

3.
3月下旬,台湾《联合报》曾以《刘登翰大角度研究台湾文学》为题,简要报道了《文学薪火的传承与变异》一书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消息。确实,从事台湾文学研究已有十多年的刘先生,就是以对台湾文学现象的历史的、宏观的整体把握著称的。该书第一辑的前五篇文章,可说相当完整地论述了有关台湾文学的一些最基本而又最深层、相当特殊复杂而又涵盖全局的理论问题,而末篇《现实制约和审美超越的统一》则涉及台湾文学史的撰写,实际上也是一般台湾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刘先生除了提出社会政经文化背景的考察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探讨相结合、一个时期文学思潮的评述和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论析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余晓明 《求索》2007,(11):157-159
从有机论的观点考察文学,文学和文学中的各种样式就同其他生命一样,有自己的生活史,出生、发育、衰老、死亡,一起仿佛都是由它们自身的遗传基因预先确定的。从生态学关系论的角度看,文学艺术的生长“表型”和性状特点都是基因和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例如,同样是现实主义小说,在19世纪的法国与20世纪末的中国是有巨大反差的。精神圈环境的变化又会“写入”文学的基因,从而影响它以后的繁殖和生长模式。决定文学格局的因素也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学可能就是多元化的格局,虽然它也有一些显著的标志。而在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就是政治“气候”决定的顶级。那么,在一般意义上,文学究竟由谁来主导呢?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认为,经济是政治、社会、文化的最终决定因素,因而也是文学的最终决定因素。这是侧重于静态的“格局”的视角,但是,文学与经济的实际关系要复杂得多,虽然二者在回环的动态“过程”中,经常是协同的,但是,颉颃的情况却也不能视为例外。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学与文化沟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学与文化沟通论吴锡民其实沟通并不是在当代新发现的问题,而是现在流行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我们时常用它来解释一切问题。──理查德·麦基翁①世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事物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在西方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上也同样存在着...  相似文献   

6.
王红梅  肖新英 《求索》2013,(2):136-138,150
传统文学批判话语对延安文学存在二种声音.一是认为延安文学就是五四新文学和左翼文学发展的结果;另一种则认为延安文学是纯粹的民间文学。我们的研究发现,这两种看似正确的批判话语.实质是对延安文学的误读:第一.我们可以强调延安文学与五四新文学和左翼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某种联系,但是这种联系不代表延安文学就是五四新文学和左翼文学的发展结果。因为延安文学的价值在于它以最低文化层次上的革命工农民众、红军战士带动了整个社会的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因此,延安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一种大众文学形式;第二:延安文学在受到民间文学影响的同时,还受到一些域外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熏陶,因此延安文学并不是纯粹的民间文学,而应该是在属于民间文学的同时,还隶属于世界文学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正> 《古今文论探索》上编十三篇文章,是郁沅教授从事古代文论研究二十余年的一部分结晶,其张皇幽眇、补苴罅漏的探索之功,是对我国古代文论研究的重要贡献。从来对《乐记》的研究,重在它与儒家思想的联系。郁沅教授却不惜花大力气在《论〈乐记〉美学思想之两派》一文中,探索了它与阴阳五行之学的关系以及阴阳五行和仁义礼智信的相互渗透。其中,“阴阳五行的声律理论”一节,历述十二律逐渐完备以及与阴阳思想相结合的过程。所谓乐律变化影响阴阳之气变化进而影响自然万物和人心,正是中国古代意识的独特产物。这种清理和组构,是需要相当识力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六朝文学注意到文学语言的形式美和音乐美,这是一个突出的特点,也是对文学的艺术特征有进一步认识的表现。虽然到齐梁时期,声律的研究被直接引进诗歌写作中,人为地制定了种种清规戒律,使诗歌创作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但是,对于我国文字声律的研究,以及声律对文学艺术表现的作用,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门写了《声律》篇,他不仅  相似文献   

9.
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较早的一篇专论。在曹丕以前,专篇文学论文如《毛诗序》、班固《离骚序》和《两都赋序》、王逸《楚辞章句序》等,或就一部书、一篇文章立论,或就一种文体立论。而《典论·论文》则在高度肯定文学的价值与作用的基础上,论及多位作家和多种文体,还论述了作家与作品的关系、文学批评的态度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显示出文学批评的新风气,对当时及后代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10.
德里达通过<在法的前面>、<类型的法则>等论述文学和法的关系.文学的建制有四个不言自明的前提:同一性、作者、叙述、标题.通过标题的内外位置、道德法的高低位置,说明这些法的逻辑是禁令/被禁止的,是自身延迟的力量.它作为一种类型的区分,其核心恰恰是污染和混杂.因此,法保护着文学的建制,但同时法也需要文学的叙述,文学作为一种习语可以解构法的暴力.  相似文献   

11.
黄璐 《当代广西》2008,(1):56-56
李建平、黄伟林等合著的《文学桂军论——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个重要作家群的崛起及意义》(以下简称《文学桂军论》)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个重要作家群的崛起及意义》的结项成果。它突破了以往文学批评与研究偏重对思潮流变的审视和作家作品的解读的思维模式,将文学放置于更为广阔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文学与经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丰富了文学研究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延伸的文学     
孙郁 《北京观察》2003,(11):34-35
有一段时间,也就是经济刚起飞的时候,一种理论流行了:我们这个时代,不再需要文学。这个看法曾使许多热爱文学的人颇感沮丧,而现实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个咒语的应验。不过这里的关于文学的概念,似乎与先前的流行概念有别。它指的是纯文学,好像并不包括消费艺术,比如通俗、艳情小说等等。在城市化与工业化膨胀的时代,听不到作家的声音也许是自然的,因为它提供不了粮食和住所。这使我想起托洛茨基的一段话,大意这样:在剧变的时代,文学有时是无用的。鲁迅后来受此启发,在一次讲演中叹道:“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自然也有人以为文学革命是有伟力的,但我个人总觉得怀疑,文学总是一种余裕的产物,可以表示一民族的文化,倒是真  相似文献   

13.
平等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重要价值取向。《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于1843年春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一篇文章。从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对平等内容的阐述以及他研究平等问题的方法的形成,我们可以看出,《论犹太人问题》一文标志着马克思平等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14.
云南大学东南亚文化暨华文文学研究室,成立于1991年11月.该研究室利用云南与东南亚各国接壤和毗邻的有利条件,在广泛研究世界华文文学的同时,着重研究东南亚文化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室成立以来,先后派出研究人员出访缅甸、泰国和新加圾,搜集有关国家作家的作品和资料.又派出研究人员到泰国讲授汉语,研究泰国的文化艺术.还派人学习缅甸语、泰国语.与此同时.该研究室还先后多次与泰国、新加坡、缅甸、老挝等国作家进行学术交流和资料交换.这些活动,不但加强了与东南亚各国作家的联系.而且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研究室分设东南亚文化、东南亚华文文学、东南亚新闻事业三个研究组.共有专兼职研究人员21人.研究室成立虽然只三年,但已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已编印了内部资料集17集,翻译了《缅甸诗歌选》、《缅甸小说选》、《缅甸文学论文集》各一本,出版了《东南亚文化论》和《东南亚华文文学论》两部论文集.其中,《东南亚华文文学论》一书,为国家级课题.此外.该研究室研究人员撰写的论文还在国外及省内外报刊上发  相似文献   

15.
《前沿》2008,(7)
本文对两篇有关当代文学"危机论"的争鸣文章展开了分析.笔者认为,文学"危机论"没有在文学性的讨论中贡献有价值的看法,文学的"生机论"的理由也同样不充分.文章指出,只有高度建构的个体才能赢得文学真正的生机.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针对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海内外学术界、舆论界也相继提出了形形色包的“模式”或“构想”。其中,“一国两冶”论颇为引人注目。这一论点尽管未见多少评价文字,但已在台湾岛内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就“一国两治”论的基本概念、内容以及形成的历史背景作一考察,并对其某些实质要点作理论上的辩析。一、“一国两治”论的基本概念和内容“一国两治”论的主要论点,较为集中地体现在沈君山先生撰写的三篇文章中。它们是:《一个中国两个制度的和平竞争》(台湾《中国时报》,1984年1月23日),《一屋两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文学史发展到秦汉时期,起了很大的变化。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促进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由于政治上的需要,他焚书坑儒,至使文化遭到摧残,结束了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的局面,所以刘勰常有“秦世不文”之说。但这时间并不长,随着汉王朝强大的封建中央集权的建立,在思想意识领域也建立起“大一统”的精神统治,逐渐形成以儒为主、杂以佛老的精神文化。在这种思想的指导和影响下,除正统诗学获得大力宣传外,以讽喻为口号的汉赋,空前繁荣起来。在当时,这种文学式样,可以说是统治阶级的统治文学。但是随着民间文学的发展,崭新的汉乐府和五言诗产生了,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大发展。它标志着除了学术性的论著外,文学艺术进一步获得了独立发展,在艺术性方面  相似文献   

18.
郭大勇 《求索》2011,(5):194-196
对文学经典的讨论是当下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学经典在中文语境中主要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而在西文语境中其含义稍显复杂,本文主要探讨艾布拉姆斯和佛克马对文学经典的界定。文学经典的建构是由经典的自律和他律规则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建构过程也离不开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影响。文学经典之争主要是指本质主义经典观与建构主义经典观之间的论争。本质主义的经典观认为,经典是由于具有内在的本质性特征使其成为经典;建构主义的经典观则关注性别、种族、地域等因素,考察经典形成中的权力因素。  相似文献   

19.
文学接受散论聂荣华,芷亭(一)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艺术家和思想家好比十分精美、响亮的琴─—每个时代的情境在琴上发出颤动的声音,扩展到所有其他的人。”①过去的理论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声音”这个客体上,不太注意它的“扩展”问题,这个“扩展”的问题,从文艺...  相似文献   

20.
<正> 引子——两个需要在此重提的概念——有关“文学”,在大学中文系的必读课本上,是这么解释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文学是反映生活的一种特殊的思想意识形态,这就是说,文学就其最根本的性质来说,它是社会意识形态,但是,又与哲学、社会科学等一般意识形态不同,它是通过作家的审美感受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是作家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因而有着自己特殊的反映对象和反映方式。”如此说来,文学的核心功能也就是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