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听话者的自我意识对于说话者礼貌策略运用的影响是必然存在的。说话者在说话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听者对其自身地位与双方关系的定位。因此,说话者在选择礼貌策略时要尊重听者对于权势关系以及交际距离的定位。这一点能解释语言中一些相关的不规则的礼貌现象。  相似文献   

2.
谈亲属称谓语的外化用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霞 《前沿》2003,(8):143-144
亲属称谓语是有血缘亲族关系的人互相之间称谓的用语。社会交际用语中存在一种现象 :即用亲属称谓语称呼不具有亲属关系的人。这种称呼方式叫做亲属称谓语的外化用法。本文试图从亲属称谓语外化用法的特点、原因、注意的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网络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他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场所。网络交往作为新兴的交往方式有着鲜明的特点,但也给大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网络交往特点及对大学生不良影响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网络安全教育,以及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基本属性,模糊限制语作为模糊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被频繁应用于政治演讲等语篇中。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不仅可以提高话语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使语言表达含蓄委婉、礼貌得体,还可以使说话者免受或减轻批评和责难,使交际双方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从模糊限制语、国家领导人政治演讲和性别差异交叉点入手,探讨政治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性别使用差异,以期对正确的使用模糊限制语进行有效的交际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娥 《前沿》2009,(5):181-184
布朗与吉尔曼在研究称代系统时指出,由于权势与同等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关系的存在,欧洲语言的代词对称系统也体现出两种不同的语义特征。经过对汉语各类社会称呼语的语义分析,发现汉语社会称呼语系统具有以下特征:存在“权势”和“同等”两种社会语义特征的对立;具有语义的多义性、杂合性和渐变性。  相似文献   

6.
“同志”,一个中国历史上久远的称呼,一个涵义丰富而神圣的称呼,也是曾经温暖一个时代的称呼。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国语·晋语四》中对“同志”一词作了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礼记》说:“同窗为朋,同志为友”。我们党从成立之时起就将“同志”定位为党内成员之间的关系。“一大”党纲明确规定所有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从此,“同志”成为一个神圣的称呼。  相似文献   

7.
刘玮娜 《求索》2012,(5):128-130
"亲"作为淘宝体称呼语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如今在新媒体及其他领域更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就称呼语"亲"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亲"的语义来源,并从大众心理及会话原则等角度阐释其使用理据,进一步预测称呼语"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田润锋 《求索》2014,(1):46-50
为了克服意识哲学的工具理性表现,哈贝马斯注意到了日常语言中所蕴含的理性潜能,受其他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启发,哈贝马斯重建了普遍语用学。普遍语用学主要致力于重建人们相互理解的言语行为的一般规则。对于任何一个话语来说,必须具有可领会性、正确性、真诚性和真实性等有效性要求,这样才能被听者所接受。对于能够胜任交往的人来讲,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交往资质。在此基础上,哈贝马斯建立起一种以语言为交往中介的交往模型。  相似文献   

9.
谭德礼 《中国青年研究》2012,(6):100-102,91
以网络技术为存在前提的网络交往应该引起足够的伦理反思。网络交往在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信息资源、精神交流和宣泄渠道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侵蚀着大学生的幸福感,冲击着成长中价值观的选择。正视以网络交往为背景产生的网络文化的亚文化现象,引导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文化中树立科学的幸福观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0.
汉语称呼语的使用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称呼语的使用及其相关因素荣晶在任何社会中,称呼语都是人们建立和保持联系的不可缺少的语言手段,它能够十分明显地表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也最为容易识别社会集团和语言之间的相关因素。所以,称呼并不只是单纯的交际手段,它往往能体现使用者特定的文化知...  相似文献   

11.
愿望与行为:大学生宿舍中的矛盾现象据统计,大学生在宿舍中的活动时间除去睡眠,每天仍有572小时,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环节中居于首位。大学生宿舍成员间相互交往与接触的程度是高校其他学生组织无法相比的。宿舍里,他们朝夕相处。在密切的交往中,成员间各自的...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外有关爱情理论,结合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规律,设计出系统的大学生恋爱五步团体辅导方案,并加以实施。结果发现,该方案能提高大学生恋爱素质,增强大学生的正确认识,降低异性交往焦虑,提升异性交往的能力和信心。实验证明,大学生恋爱五步团体辅导方案具有科学有效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闹得满城风雨的马家爵事件虽已逐渐平息,但它所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却值得我们不断推敲和反思。室友的一句话成了整个恶性杀人事件的导火索,寝室交往问题不容忽视,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化进程。寝室是社会和学校的一个“细胞”组织,也是青年大学生每天相聚的最稳定的生活场所。寝室交往是青年社会化的台阶,对青年的社会性发展起着迫切性、决定性和导向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广州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宪 《青年探索》2008,(1):44-47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独立消费者。通过对他们费用来源、消费用途、影响消费的因素等情况开展调查与统计,发现大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其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呈现出:消费多元化倾向突出;消费不平衡态势明显;实用消费仍是主流;交往与时尚性消费日益高涨;攀比与超前消费现象严重等五个特征。认为在大学生中开展消费教育,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提倡绿色消费等是在校大学生消费需要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5.
沉默--日本人的非语言交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朝辉 《思想战线》2006,32(1):111-117
沉默是日本人社会交际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传情达意,具有丰富的内涵。对日本人来说,相对于言语,沉默所传递的信息更能体现说话者的意图。在日本,沉默现象是高度依赖语境的传统文化的遗存,同时它也反映出日本人的集团主义和耻感文化的主题以及“以心传心”的文化直觉。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迭代和网络通信的跨越式发展,网络社交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呈现自我、满足需要的新交往形态。网络社交在满足大学生生存与发展需求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学生的认知局限、弱化了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消解了大学生的交往理性。其中,社交欲望和个性需求的虚假满足、交往关系和主体形象的网络依附、情感归属和身份认同的需要牵制,是大学生网络社交危机的泛起成因。为此,加强规约和监管、强化引领和驱动,以及激发自我觉醒和调适,可助推大学生群体在网络和现实交往中实现“虚实和谐”,建构“全面发展”的自我。  相似文献   

17.
闹得满城风雨的马家爵事件虽已逐渐平息,但它所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却值得我们不断推敲和反思.室友的一句话成了整个恶性杀人事件的导火索,寝室交往问题不容忽视.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化进程.寝室是社会和学校的一个"细胞"组织,也是青年大学生每天相聚的最稳定的生活场所.寝室交往是青年社会化的台阶,对青年的社会性发展起着迫切性、决定性和导向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晓丹 《前沿》2013,(2):104-105
本文通过描述在高校中常见的学生之间的称呼语来探讨称呼语体现出来的内群偏私心理,反映出人们需要在社会认同中确立自我的社会身份,寻求正向的自尊,但社会认同理论同样认为,个体过分热衷自己的群体,就容易引起群体间偏见、群体间冲突和敌意.所以在意识到内群偏私的问题的同时要控制自尊的过度化,来尽量避免和减少因内群对外群的歧视偏见而造成内群和外群意识上和行为上的冲突,最终达到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9.
刘新 《青年论坛》2007,(2):42-44
青年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应该坚持慎独,这是由青年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特点决定的:网络交往内容的开放性、网络交流角色的虚拟性、网络交流方式的自主性。青年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应该做到: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自律性、实现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统一性、遵守网络礼仪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0.
浅谈对大学生性别交往的教育及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敏  张革华 《前沿》2006,(8):46-48
本文从性别交往理论出发,指出树立健康的性别交往观念、正确的认识自己和异性、从容应对两性差异是青年期发展的重要课题,是青年社会化和应对今后婚恋经历的必要素质。提出了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性别交往的目标体系,并列举了学校思想教育应该采取的几项相应措施,试图使教育者能够从深层次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交往行为、婚恋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