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亲社会行为由那些对行为者无明显利益,但对接受者有益的反应组成。对大学生而言,亲社会行为更多地发生在虚拟社会中。影响大学生在虚拟社会的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从个人角度看有认知、情绪和价值观,从环境角度看主要包括虚拟社群、大众传媒和网络规范。提高大学生在虚拟社会的亲社会行为水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针对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制定德育对策。  相似文献   

2.
叶穗冰 《前沿》2013,(19):162-165
亲社会行为由那些对行为者无明显利益,但对接受者有益的反应组成.对大学生而言,亲社会行为更多的发生在虚拟社会中.影响大学生在虚拟社会的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从个人角度看有认知、情绪和价值观,从环境角度看主要包括虚拟社群、大众传媒和网络规范.提高大学生在虚拟社会的亲社会行为水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针对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制定德育对策.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调查发现,当下大学生中存在诚信意识淡薄、诚信行为缺失的严峻现状,更应将大学生诚信教育当作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认知、情感、行为态度结构出发科学分析大学生的诚信现状,进一步从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等多维剖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因素,紧密结合新媒体环境,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涵育、新媒体教育与自我教育可持续互动、诚信教育活动双向实践等层面科学构建大学生诚信涵育模式,为高校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探赜新的切入路径与涵育模式。  相似文献   

4.
温艳红 《前沿》2007,(9):110-112
大学生攻击性行为是造成大学生伤害事件的重要原因,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多因一果;对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防治,也应当是多位一体,应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5.
李洪伟  陶敏  宋平 《青年论坛》2011,27(1):60-63
基于层次分析法,从自身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四个一级指标,构建大学生诚信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充分考虑各因素之间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影响关系,借助解析结构模型(ISM),建立大学生诚信影响因素的层次递阶结构,找出大学生诚信的最根本影响因素是家庭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网络与媒体导向、学校监督力度和校内利益分配,并根据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转型期大学生的不良行为直接体现了大学生的行为取向和价值观的转变.面对大学生的不良行为,最过激的观点就是把导致这种不良行为的原因归于具有反社会人格.对此,笔者并不赞同,认为大学生不良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人格,是一种介于正常大学生人格与反社会人格之间并偏向正常大学生人格的可塑造性人格.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以及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主要内容;综述了当前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网络政治行为,特别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文献研究;并以四川某高校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政治行为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从网络、家庭、学校、大学生个人和法治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网络政治行为的规制方法和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影响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网络行为主要受网络固有特点、大学生自身特点和环境的影响。网络环境在伦理与道德方面存在先天的不足,网络的功能和特征使网络成为一柄“双刃剑”。当代大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品质方面都有一些新的特点,这些特点在与网络结合时,表现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不成熟。学校、家庭与社会对大学生网络行为产生了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雪燕 《前沿》2014,(1):147-148
大学是道德教育由他人导向型向自主导向型转变的起点。在经济全球化、媒体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及其行为。文中以青海高校为例,在对青海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三所高校部分大学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家庭、集体、职业、社会四个方面,探讨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现状,并深入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青年男女性别认同与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视角,采用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的方法,对1190名男女大学生进行了性别意识、性知识来源、性知识/态度/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实证性研究。指出在学校开展涵盖社会性别与发展、生殖与避孕、性与生殖健康、家庭与婚姻、和谐社会等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的成因反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长虹 《前沿》2010,(6):157-159
文章研究了新时期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基本现状,分析了诱导心理亚健康的个人、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因素,探讨了由心理亚健康导致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和极端行为所造成的对个人及社会产生的危害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偏颇、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大学生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使得一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现象日渐突出,当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个人四个方面来寻找解决的对策,以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3.
苗天峰 《理论月刊》2005,(7):155-157
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存在诸多心理障碍问题,文章从学生自身因素、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影响方面论述了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成因,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设心理育人环境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大学生社会化的第一所学校.数据分析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家庭功能和社会网络素质水平较高;家庭功能在年级和家庭所在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社会网络素质在专业、年级和家庭所在地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家庭功能是大学生社会网络素质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网络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高等学校应探索与建立家长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新机制;学生家长应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大学生也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的廉洁素质事关国家建设的人才质量,也是党和国家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基本保证。本文从界定廉洁素质定义入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廉洁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廉洁素质,就需要按照系统论的思想方法和道德心理学的理论,把廉洁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学生廉洁素质培养模式,使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系统信息互动,形成合力,共同为大学生廉洁素质的养成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原因分析和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枫 《前沿》2004,13(10):147-149
当代大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严重缺乏、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现象不容忽视。本文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社会环境、学校和家庭方面的影响来分析其原因 ,并提出了加强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各种思潮的不断涌现,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他们的恋爱、婚姻问题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女大学生这一相对特殊的群体,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调查问卷和分析综合方法,研究了她们的恋爱观和恋爱心理,主张维护女大学生的相应权益,并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作用,正确地引导女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和行为向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的关系研究 张璐斐、吴培冠/社会心理研究.2 001,(2). 提要:在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中,父母严厉的教养方式、不良的学校环境与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有相关关系,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则不显著。本文在调查结果的基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作为社会力量的生力军,其社会心态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从学校教育上加强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培育,从家庭和社会环境建设上对大学生社会心态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青年待业率的逐步回升(有关部门估计1990年将超过4%,1991年仍将继续回升),待业青年又将成为一个热门问题.其所以热门,它不仅关系到千万户的待业青年的自身利益,还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因为,青年中的一些反社会行为很大比例是发生在这群体中.所谓反社会行为,就是个体或群体实施的在客观效果上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或文化方面起消极作用的行动.一、待业青年反社会行为的基本状况待业青年求职难这一社会问题,造成了待业青年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的矛盾对立,这种对立在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容易使他们实施反社会行为.待业青年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