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而公司治理结构本身又可大致分为英美模式和德国大陆模式。在英美模式下,由于公司股权的高度分散,股东和经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使股东对经理层的监督变得十分困难,形成了“内部人控制”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独立董事制度被创造出来并成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俄罗斯的企业制度也是公司制,公司治理结构具有综合的性质。为了解决其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吸引外部投资,促进经济发展,俄罗斯的公司治理结构中也开始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本文即是对俄罗斯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后社会主义转型进程中,中欧和俄罗斯的国家治理模式在经历了深刻的重构后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分化趋势。前者形成了一种“民主型国家”治理模式,且国家整体的治理质量较高;后者形成了一种“勾结型国家”治理模式,且国家整体的治理质量较低。从比较制度分析的视角来看,上述两种国家治理模式的差异可以从政治体制选择、利益集团分化、市民社会发育,以及历史文化传统和地缘因素等加以综合解读。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国家治理模式的演进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于20世纪90年代初启动的制度转型,彻底改变了原苏联高度集权的全能主义国家治理模式,并促使政府、市场与社会各自内部的制度结构以及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发生了剧烈重构。全能主义国家治理模式虽然一度对其社会经济发展有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入推进其固有的弊端凸现出来。当全能主义国家治理模式解体之后,现代国家治理模式的构建就提上议事日程。虽然俄罗斯的国家治理模式进行了长时间的边际性调整,但只有到普京执政以后,俄罗斯的国家治理模式的重大调整才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的公司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俄罗斯的公司是对苏联国民经济基层单位进行人为改造的产物,这就决定了俄罗斯的公司具有不同于自然成长而来的市场经济国家公司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就是兼具英美和德日两种公司治理模式的某些特征,成为一种转轨国家特有的、尚未成熟的综合型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的特点是:公司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结合失当,内部人控制过度,股权与资本脱节,委托和代理一体,管理与经营失衡;结果是企业无效率运行.俄罗斯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根本问题是主体缺位、市场幼稚、产权缺乏切实保护.俄罗斯公司治理结构的成熟和合理化还需时日.  相似文献   

5.
1992年初 ,俄罗斯开始以激进改革方式向市场经济过渡 ,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国有企业的强制性私有化改造。到 1999年初 ,俄罗斯共建立股份公司 2 80 0 0多家 ,其中私有化企业超过 2 30 0 0家。俄罗斯非国有经济已占GDP的 72 %。通过大规模的私有化 ,俄罗斯已初步建立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制度结构。但俄罗斯的私有化并未形成有效率的企业制度结构 ,其企业制度及其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 ,这已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基于此 ,对俄罗斯新型企业治理模式进行典型案例分析 ,对我国企业改革政策的制定具有重大的理论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徐博  仲芮 《东北亚论坛》2022,31(1):36-48
气候变化议题在今天的全球治理中居于核心地位。俄罗斯的气候政策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合作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气候实用主义"是当前俄罗斯气候政策选择的核心。本文分析了近年来俄罗斯"气候实用主义"的内涵特征、政策特点、选择动因以及造成的影响。本文指出价值观、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国际体系中的地位是决定俄罗斯实用主义气候政策选择的三个关键变量。这些变量通过观念、利益和身份的路径影响了俄罗斯气候政策的理念框架、国内偏好以及国际合作参与。对于气候变化起源的"怀疑论"、对碳氢能源企业的重点保护,通过气候政策对内增强治理合法性,吸引投资和技术以缓解美欧制裁是当前俄政府实用主义气候政策的突出特点。俄罗斯的这种气候政策为国际气候变化合作的加强提供了新动力,也为中俄区域合作开辟了新领域。但却难以弥合俄罗斯与美欧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根本分歧,也不会对俄罗斯依赖能源经济的发展模式造成实质影响。  相似文献   

7.
国家权力与国家能力是影响国家治理的关键变量,能否有效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国家整体的秩序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绩效。本文从国家权力与国家能力的关系入手,对俄罗斯20世纪中期以来的国家治理模式的演化路径以及期间的制度变迁与社会经济绩效变化进行了深刻剖析,对“梅-普”时代的国家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俄罗斯国家权力与国家能力转换关系的倒U型曲线。  相似文献   

8.
从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俄罗斯经济便陷入了困境,叶利钦时期的"休克疗法"更加使俄罗斯经济陷入水深火热的境地。普京执政后,俄罗斯经济逐渐走出困境,不仅实现了政局稳定、经济增长的目标,而且逐步恢复了其在世界经济的大国影响力。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反差?我们的观点认为正是普京的威权治国模式才使得俄罗斯经济重新崛起。中国和东亚一些国家威权治理的成功经验,反衬了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宪政治理的弊端与缺陷,从而得出在经济发展初期,必须保证国家的权威,即实行威权治理。而在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必须适时由威权治理向宪政治理转轨。  相似文献   

9.
私有化之后 ,俄罗斯按照英美模式对企业进行公司制度改造 ,希望通过开放型股份公司吸引外部投资者和形成广泛的私有者阶层。然而 ,实际结果并非如此。在改组的股份公司中开放型股份公司仅占到 2 0 % ,而 80 %则是封闭型股份公司。本文认为 ,俄罗斯公司治理机构中这种现象的出现 ,除了企业领导人采取各种手段人为地操纵之外 ,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那就是存在于俄罗斯企业的、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因素 ,即“内部人控制”。本文首先分析了这种文化因素的特点 ,其次分析了这种文化产生、存在的历史渊源 ,并作了制度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从两大主导公司治理模式看俄罗斯的公司治理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国家的社会传统、法律体系、政治体制及经济制度演化出了多样化的产权结构、融资模式 ,进而形成了各异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本文通过对目前世界上两大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分析 ,导出俄罗斯的经济变革状况、法律体系及其金融体系必然决定了其现有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和捷克在证券私有化方式上存在很大的不同,不同的私有化改革方式形成了不同的产权结构.俄罗斯私有化企业的绝大部分股权控制在经理和职工手中,外部人(包括投资基金)实际拥有的股权比重很小.而在私有化之后的捷克企业中,可能行使控制权的几类投资者中投资基金占据主导地位.不同的产权结构又导致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俄罗斯形成了典型的"内部人"控制,捷克则是作为外部人的投资基金分散持有企业的股份.不同的治理结构存在不同的问题,从而对企业的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作为转型国家,俄罗斯国家治理模式在20世纪发生了两次截然相反的变化。其决定性原因,一是受制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二是受制于当时占主流地位的政治经济思潮。历史证明,俄产业结构安排不但映照了其国家治理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家治理模式的调整,即产业结构与国家治理模式之间存在着高度的耦合关系。只有将政治经济思潮理性地与国家现实约束条件动态结合,才能实现国家治理与产业结构间高度正向耦合,从而保证国家社会经济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鉴于学术界对于俄罗斯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不同观点,本文首先分析了俄罗斯从建立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取向到混合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过程,然后分析了俄罗斯混合市场经济模式的突出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对俄罗斯混合市场经济模式作出评价。最后得出结论,认为以强国富民为目标的混合市场经济模式是俄罗斯经济取得新发展的正确途径,进一步兴利除弊是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和实现经济多样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在公司制度方面吸收了英美的公司类型和欧洲大陆公司的类型,并且有自己的独创,即员工股份公司(人民企业)。该企业制度诞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配合着俄罗斯私有化的第三个阶段的目标,为了避免寡头的形成和创造俄罗斯的中产阶级而在规则设计方面煞费苦心,从设立、注册资本、员工人数、持股及转让限制等诸多方面体现着这些目标。但自《俄罗斯联邦员工股份公司(人民企业)特别法律地位法》通过以来,俄罗斯国内外就人民企业的实际作用褒贬不一,现今检视的结果是,该企业形态并未对俄罗斯经济发展发挥太多作用。我国应将这一公司制度作为失败的教训来对待。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俄罗斯不仅对庞大的国有经济进行所有权私有化,而且还包括经营权私有化,所有权私有化体现在小私有化和分为三个阶段的大私有化上,经营权私有化体现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上。也就是说,如何对已经私有化了的企业进行公司治理,便成了俄罗斯微观基础改革的主要任务。本文涉及的内容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是现阶段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态势。俄罗斯企业通过多方位对外投资,扩大了自身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世界经济形势对俄罗斯企业对外投资是有利的。俄罗斯政府不断加强对企业境外投资的支持力度,并开始发挥一定作用。因此,在不远的将来,俄罗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望实现新的迅速增长。  相似文献   

17.
我国对俄投资企业确立投资项目后仍面临诸多问题,如投资主体法律组织形式的选择、股权并购具体方案的执行、股东权的确认、公司章程的设定、公司董事会的组织等公司治理相关问题,这些问题会随着在东道国俄罗斯实施经营而不断提上议事日程。这些公司法律问题的有效解决,对在俄经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实现投资目标十分重要,为此我国对俄投资企业高管应特别关注和研究俄罗斯公司法问题,掌握在俄罗斯公司运行的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18.
在俄罗斯法治进程中,专制政治传统和以东正教为核心的宗教传统这两种核心文化因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在俄罗斯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宗法-专制”型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通过各种文化因素以“合力”的形式作用于法治的运行层面,这种文化核心因素作用下的俄罗斯法治进程异常艰涩。在当代俄罗斯法治进程中,传统的文化模式在现代化过程中正在为“俄...  相似文献   

19.
乌克兰经济转轨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和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确立自己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即将完成的私有化,为乌克兰企业制度公司化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法律框架初步建立起来,公司的治理结构起码在法律上已从过渡的形态转向了比较规范的治理结构形态。2003年年底以后,乌克兰开放式股份公司的治理结构是股东大会、监事会(Supervisoryboard)和经理委员会,具有德国模式的某些特征。但是,乌克兰《股份公司法》长期不能被立法机构通过,没有累积投票制度,股东(尤其是小股东)的权利很难得到保障,证券市场和经理人市场不发达,这使得内部人控制的问题难以解决,股东主义的目标与公司治理要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及公司要履行自己的社区责任的潮流如何兼容,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国家形态是考察国家治理绩效、反映国家政治转型态势及评价政治转型质量的新视角.本文以国家形态发展为视角,分析"观念"如何影响经济转型模式,转型模式如何影响资本主义模式形成,进而资本主义模式如何影响国家治理结构.按照这一理论逻辑,本文梳理乌克兰独立30年国家形态发展变化的轨迹,并得出以下结论:转型观念影响经济转型模式的选择,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是导致乌克兰形成寡头资本主义的必要外部条件;资本主义模式是影响国家形态的客观因素,寡头资本主义发展壮大并俘获了国家权力,形成了乌克兰的寡头政治.寡头政治是导致乌克兰国家形态从勾结型发展到俘获型,最终到达"失败国家"边缘的关键因素.政治精英是影响国家形态变化的主观因素,精英水平影响国家形态的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