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饶异 《理论月刊》2010,(8):85-89
生物学的互惠利他理论成功地解释了非近亲个体之间的合作与利他行为。该理论应用于人类社会是有其可行性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类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与动物的利他行为具有相似之处;互惠利他理论体现了利己和利他的对立统一性;互惠利他理论协调了各种利益冲突,为人类的合作,社会的和谐提供了重要启示。同时该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与动物的利他行为有着本质区别;互惠利他理论无法说明纯粹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2.
朱革新 《岭南学刊》2007,3(3):64-67
权力观的现实来源包括社会来源和个人来源。社会来源决定了权力观的社会性,而个人来源则决定了权力观的个人性;社会来源形成了权力利他观,而个人来源则形成了权力利己观。社会性与个人性,利他性与利己性构成了权力行为和权力观的基本矛盾。认真审视权力观形成的现实基础,对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化社会学所研究的是特定社会中的文化实践和文化关系,这种研究一方面体现在古典社会理论家们为解释现代性世界的文化意义、文化经验和文化后果而进行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理论的方法尝试中,另一方面也与当下的文化研究以及社会理论的兴起有着复杂的共生关系。文化社会学的理论浮现并不是要实现文化与社会学的简单嫁接,而是一种以文化与社会学为核心的极具张力的理论社会学研究新范式。在这个张力场中,跨学科性、审美性与批判性是其独特的理论品性。文化社会学对处于生成中的文化与社会的整体意义给予阐释的向度与空间,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传统社会学由于过于注重实证考察而导致的现实阐释层面上的理论缺失。  相似文献   

4.
潘石 《长白学刊》2010,(6):82-87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不能不涉及人类的本质属性问题,即人性问题。人性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心脏”,自然构成经济学之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人依赖于自然界又主要在人类社会中活动,所以人必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性是其社会性的基础与奈件。经济学视阚中的人,绝非孤立的人,而是社会中的人,其中主要是“经济人”。“经济人”的本性,绝非单纯是“利己”的一元性,而是具有“利已”与“利他”二元性,其任何经济行为都是利己性与利他性二元属性的综合或复合体,是利己与利他二元属性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於莉 《湖北社会科学》2007,26(12):38-41
公共预算与政治之间关系密切。或者更确切地说,公共预算在本质上就是政治性的。作为一种用文化来解释政治内容、政治结构和政治过程的理论,文化理论为解读公共预算的政治涵义提供了一些更具拓展性的分析视角。将文化理论引入到预算研究中来,有利于将财政资源的积累和分配与社会生活的其他许多方面联系起来,尤为重要的是,能够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偏好引入到预算中来。而在预算平衡、预算形式等公共预算的基本问题上,文化理论也提出了独到且深刻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吴永波  徐宪 《前沿》2009,(5):122-125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的支撑。该文试图从外部的社会文化性质和内部的内涵、功能等方面探讨“利他”取向的文化价值观对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作用,认为“利他”取向的文化价值观是我国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必然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公安研究》2009,(6):91-91
孙柏瑛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撰文认为,公民参与已经成为当今国家政治治理和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有序的公民参与更是中国政治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但在现实中,人们对有序公民参与内涵的解释存在着差异甚至分歧,这些分歧与人们的利益、体验、立场和价值观密切相关。差异和分歧的出现是正常的,关键是要针对差异和分歧建立有效的对话、冲突化解与分歧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8.
社会学把处在社会、文化和心理变迁中的人的境况尤其是跨界角色称作边际人,并作出了独特的理论观照。晚近作为社会研究一种新型范式的时空分析的产生,为理解和解释边际人现象和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探究工具。青年是现代社会中边际人的一种典型。对于当今多元时空中的青年来说,其呈现的边际性特质异常复杂,表现为多重边际性或混杂性,所导致的实质性问题就是角色困境,即处在多重角色之间的游移性。对此社会科学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发现,在各种外在制约下的个体并非被动的,其能动性表现为可以在渗透不同时空关系的结构和文化情境中进行不同社会角色或文化身份间的转换,以达成社会文化适应。笔者认为,在个体层面上所发生的这种能动正是世代生命原理在社会一定层面上实现微改变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人们对自改革开放以来业已踏上的文化自觉之征程仍存有较大的不满甚至是不认同.这些论争和认识上的分歧表明,在社会大转型中出现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的变化和不确定性,还需要进一步理性地面对,以不断地在全社会取得越来越多的共识.张闻天、张岱年、费孝通的文化观,是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学理性结论.这些学理性结论,对于观察世界范围的文化竞争和交流交融,对于把握社会转型期价值更新的基本态势,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炫 《传承》2015,(1):126-127
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应该包括在犯罪概念的界定中,这一观点近年来受到刑法界一些学者的质疑与批判。其理由主要是因为社会危害性的三个特点:模糊性、分歧性和易变性,以及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之间出现矛盾时,无法制定出相应的犯罪原则。虽然也有学者对此进行了反驳,但仍然没有在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因此,正确解读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对于统一人们的思想、维护法律的威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力图对互惠利他与纯粹利他的存在给出一个合理的经济学解释,并基于对行为的结果而非动机的考察,得出了纯粹利己与纯粹利他,互惠利他与纯粹利己各自的生物进化稳定策略。最后通过制度的引入,重新提出了解释纯粹利他行为存在的模型,并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制度的全面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12.
季中扬 《求索》2008,(7):176-178
所谓“快感文化”思想,特指关于非压抑性文明的一种文化思想;在这种文化中,快感不再服从政治、经济、道德、美学的需要,它能够无阻碍地得到满足。在西方美学思想史上,自席勒以降,尼采、弗洛伊德、马尔库塞、乔治·巴塔耶相继阐发了“快感文化”观念,形成了一个思想传统。在后工业社会中,由于媒介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兴起,当代审美文化出现快感化倾向,但这并非“快感文化”的实现,相反,“快感文化”思想作为一种文化批判理论,可以为我们批判性地思考当代审美文化的快感化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立法委员申请宪法解释程序的法定要件分为:申请主体、申请条件和解释对象.在界定这些法定要件时,是否考虑申请主体的主观利益、政治立场?台湾地区在将德国宪法解释制度移植于本土法治环境时,对于上述问题都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和争议,而这些分歧与争议主要源自对"宪法"解释程序功能定位的困惑,而这一困惑又源自于"违宪"审查永恒的难题,政治与法律的界分.  相似文献   

14.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是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论母体,后者以鲍威尔民族理论及其民族文化自治主张备受关注,并受到列宁、斯大林的重点批判。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研究社会具体问题的经验社会学,囿于局部视角而无法全面认识阶级问题与民族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在政治上表现为寻求调和与统一的折衷主义,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自决理论与追求人类解放的理论质性;拘泥于实证性偏好和西方理性主义,忽略了马克思主义顺应历史潮流的革命性本质和理论概括性,在解决民族问题等方面走向了改良主义、机会主义。溯源性地分析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及其局限,对于深刻理解鲍威尔民族理论与民族文化自治的错误以及列宁、斯大林对这种理论的批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青年群体的利他行为对增强社会的利他性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1461份全国性抽样调查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社会参与度、业缘信任水平、利他组织信任度与认知度等因素,共同影响青年群体的利他行为水平。统计模型证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青年群体参加社会活动越频繁,对职业交往对象越信任,越了解和信任利他组织,则越可能更加频繁地实施利他行为。上述研究结果为提升该群体的利他行为水平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游泓 《理论月刊》2008,(8):51-53
西方社会理论由于其诞生之初所蕴含的内在分歧,在今天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在试图解决这个困境的研究理论中,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一个杰出的代表。其中,他关于"社会实践"的理论应是核心所在,这为打破社会学知识体系中的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即主客二元分立和结构与能动的对立,解释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提供了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卢安宁 《前沿》2008,(6):151-154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社会研究已经成为新的研究领域,关于网络社会的概念、关于网络的本质探讨,是网络社会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基础。目前关于网络社会的概念仍然存有较大的分歧和争议。针时网络空间的独特社会性,构建一个有深厚理论思考和实证研究作为支撑的概念分析架构,以解释网络空间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是网络社会学研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网络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应进行全方住、多学科交叉思考和研究,形成新的学科方向。  相似文献   

18.
当前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既具有强大的技术动力来源,社会组织也正处在重新合理分化调整过程当中,呈现出强大的生命状态,然而就农村社会的观念更新来看,却明显地呈现出极度滞后的状态。这种滞后将极大地阻碍整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其表现的特征来分析其消极作用。  第一,阴暗性。这是指主流文化的进步成分在农村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中,基本内容丧失和扭曲变形而呈现出阴暗性。举个明显的例子,市场经济首先就体现为一种法制经济,要求在经济活动中交易双方都遵循公平、诚实和信用原则。但从…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世界上,无论是西方或东方,重新解释和建构马克思主义早已成为一种时髦的社会现象,由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自称为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流派。从人类思想史上看,一些有影响的学说创立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更,后人对它进行新的研究、解释和评价,并不罕见。但是,象马克思主义引起这样广泛、持久、激烈的争论,流派如此之多,分歧如此之大,却是从未有过的。西方一些学者用“马克思主义的多元化”来概括这种现象。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本身存在着一种分化的趋势,而这种分化必然要导致马克思主义多元化的格局。英国学者霍布…  相似文献   

20.
赵平分 《前沿》2008,(3):172-174
“隐语”是汉字文化中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凝聚了汉民族的文化结晶。“隐语”最初称为“度辞”,表现形式主要有图谶、童谣、字谜和离合诗、拆字令和拆白道字。文章主要从汉字文化的角度对隐语的源流、隐语的表现形式及其社会功用进行研究。认为探讨和研究隐语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以及承传,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