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本文根据多种实例,阐述近百年来比较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两种学术间所形成的互动、互惠乃至互融的关系,指出后者纳入前者的视野之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开放型的研究。本文也分析了我国古典文学研究目前所面临的某些挑战,认为从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借鉴其方法论,可使这一研究日益科学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史学术访问团赴日访问对中国研究的两大主要学派(东京学派与关西学派)的最重要的学术机构,包括对其图书与资料中心均有了一定的接触与了解。这次访问与考察活动对于加强中日两国学术界的相互了解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为时甚短,但日本学术界所表现出来一些重要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简单总结,供国内学者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杨朝晖 《理论月刊》2005,(9):196-196
武汉出版社出版的由任定成、周雁翎主编的《世界著名科学学派丛书》是我国第一套比较系统而又全面地研究介绍世界科学学派的丛书。丛书一共5册,分别对“李比希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德拉贝奇学派”、“卡文迪什学派”和“费米学派”等世界著名科学学派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作了全景式的描述。按照科学界的常规,所谓学派,一般是指在学术上围绕着集中的课题,聚集了优秀的科学家,采取了新颖的视角,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的研究群体。这个研究群体中的成员可以在同一个研究机构中,也可以分散在不同的研究机构之中…  相似文献   

4.
陈占彪 《桂海论丛》2007,23(5):20-23
在学术与政治之间,郭沫若是心向政治的,他踏入学术圈,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无奈或无聊,然而,他又不甘于做那种与世无涉的学术"蠹鱼",身为"革命的学术家",他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渗入到学术研究之中,使得学术与政治两者因此得以沟通,学术最终成为郭沫若参与社会、介入政治的另一种方式,他的学术实践的成绩与失误皆在于此.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宪法学研究中的文本解释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雄 《前沿》2011,(13):87-91
当代中国宪法学研究已经显露了学术流派的端倪,其中,以韩大元教授为代表的文本解释学派是其重要代表,文本解释学派主张以文本作为宪法学研究的中心,围绕文本形成宪法解释学,该学派认为对文本的否定和怀疑不是宪法学人的主要任务。文本解释学派与其他学派对于文本和规范之具体理解和解释存在分歧,在学理上厘清文本、规范与价值的关系是文本解释学派要面对的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6.
德国人类学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启蒙运动直接影响之下形成的一门学科,德语圈国家是文化传播学派的发祥地,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在德语国家有着悠久的传统.历史上出现过3 位既有较大影响,又有着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中国的德语圈国家的人类学家:巴斯蒂安(Adolf Bastian)、洛克(Joseph F.Rock)和艾伯华(Wolfram Eberhard).中国民族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虽然在德语圈人类学研究中不占中心的地位,但也不乏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产生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何国强  唐凯勋 《思想战线》2005,31(5):132-140
中国民族学界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了"北吴南杨"之说.北学派的代表人物吴文藻和南学派的代表人物杨成志虽求学、治学和教学经历不同,学术倾向各异,但他们对中国民族学的贡献都非常突出.比较和分析南北两派,凸显其与学派的关系,客观地看待两个学派的学术传统,师其所长,大有裨益,同时,有助于中国民族学研究的发展定向.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学术界发生了由郭沫若引起的《兰亭序》真伪之争。在当时中国文艺界正处在开展对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批判的时候,史学界却展开了这场不大不小的学术之争。《兰亭序》笔墨官司的争论双方,看起来主要是以各界的专家学者为主,围绕着学术问题而展开的,但背后又受着看不见的政治因素的推动,从中可以看出学术与政治的纠葛,以及当时的中国学术生态。  相似文献   

9.
李建良 《桂海论丛》2001,17(5):40-42
西方经济理论主流学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过多次演变。探寻主流学派变迁的脉络 ,对于认识、借鉴西方经济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乾嘉汉学在清代学术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扬州学派则是汉学集大成的殿军。但是关于扬州学派是不是一个独立的学术流派,在学术界一直存在分歧,这在学术史上殊为少见。本文从扬州学派的学术宗旨、思想渊源、学术特征、地域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了这一学派的存在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11.
西方大众文化理论资源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贞 《思想战线》2005,31(2):60-64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本雅明的大众文化思想和英美文化研究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是西方大众文化理论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三者既与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 具有一定的历史适用性。因此, 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应在反思这些理论资源的基础上, 重建当前语境下的本土理论话语。  相似文献   

12.
诸多的先行研究认为《源氏物语》〈桐壶〉卷的命名受到中国古典文学"凤栖梧桐"以及白居易《答桐花》的影响。但是"梧桐"与"桐"有何关系?中日古典文学中对"桐"这一植物的认识是否相同?"桐"在《源氏物语》中的作用和中日古典文学又有何联系?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发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桐"兼具"梧桐"和"泡桐"的特征,而《源氏物语》的作者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将第一卷命名为〈桐壶〉,而此卷的女主人公的命名却体现了日本古典文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国际政治经济学英国学派和国际关系英国学派一样,二者都不是学者们刻意建立的,而是原本要对其批判对象展开批判,却不经意间形成了特定的学术标签。与美国学派强调用自然科学模型相区别的是,英国学派主张以历史、哲学、法律等传统上以观念为主的定性方法来宏观地把握国际政治经济的现实问题。不像美国学派那样只关注国际关系中某一次级研究领域,英国学派通过兼容并蓄的跨学科研究手段关注更宏观的重要现实问题。英国学派以《国际政治经济评论》(RIPE)等代表性的期刊为自己的学术前沿阵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实情且不易受意识形态的束缚,理论创新也相对比较自由。对于后欧债危机下的欧洲事务治理问题,迅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等重要的现实问题都有针对性的侧目。  相似文献   

14.
在学术与政治之间,郭沫若是心向政治的,他踏入学术圈,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无奈或是无聊。对于学术,他一方面看重乾嘉学派的勤谨功夫;另一方面,他又不甘于做考证材料真伪层面上的“蠹鱼”。身为“革命的学术家”,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渗入到学术研究之中,使得学术与政治两者因此得以沟通,学术最终成为他参与社会、介入政治的一种方式,他学术实践的成绩与失误皆在于此。  相似文献   

15.
汝绪华 《前沿》2009,(12):40-44
话语权是当今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如同语言内涵的丰富多彩一样,不同学术流派对话语权的理解也各式各样。一般来说,话语权观可以分为三大流派:后现代主义学派的话语权观、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话语权观以及后殖民主义学派的话语权观,三派之间或相互承接、或相互批判,极大地丰富与拓展了话语权理论。  相似文献   

16.
胡绳和近三十年中共党史学术化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衡朝阳 《前沿》2010,(13):194-197
近三十年中共党史研究学术化进展显著,其根源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百家争鸣学术方针的指引。而在中共党史研究方面实践这一路线和方针,胡绳功不可没,以致有研究者提出胡绳为代表的学术流派观点。胡绳的贡献在于:在中共党史研究中的独立思考和不断探索;对学术界中共党史研究的尊重和宽容。胡绳的态度有助于弥合中共党史研究中官方和民间的对立,对于中共党史官方学者和民间学者都是一种启示。在中共党史研究不断发展、各种学术流派行将产生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学术研究的开放性和学派间的平等交流,促进中共党史研究的发展和繁荣,晚年胡绳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深厚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马林诺夫斯基的生平、当时的政治背景及其政治态度、功能学派在学术上的两重性等方面作了科学的重新分析,指出马林诺夫斯基是一个自强不息、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他所创立的功能学派,使民族学、社会人类学这门学科从专为殖民主义服务,开始转变为一门为民族平等、为各族人民发展进步而服务的学科,在学术上也有很多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并给我们启迪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清末新政期间, “壬寅·癸卯学制”的颁布和科举制度的废除,极大的推动了新式学堂的发展,也促使少年郭沫若得以接受新式教育的洗礼.新式学堂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与传统的私塾有着很大的区别,郭沫若沐浴新学而逐渐形成不同于旧式士人的世界观和知识素养,但同时又不满意中国新式学堂的教学而为之失望、愤懑、彷徨,将求知欲望转为旧学的热爱和探究.但不管是新式学堂的旧学,还是新学,也不管郭沫若是否意识到或承认,新式学堂的教学均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有着极其优秀的古典文学遗产,优秀的古典文学遗产需要传承和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古典文学教育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古典文学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古典文学专业人才严重缺失,普通民众古文水平普遍低下,古典文学教育面临严重的危机.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包括两个学派:形式学派和意义学派。学者们一般把形式学派称为第一代认知语言学,把意义学派称为第二代认知语言学。两派都属于认知语言学,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反对物理主义-行为主义,主张通过语言研究来研究人的思维过程、认知策略。近十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在理论演绎与描写分析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认知语言学已成为自然语言分析与研究的一种重要理论。本文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及其研究重点的论述,整理出了其研究方式的理论特征,以期对其理论导向与发展趋势作出分析与推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