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亮重事功的功利思想是以道"出于事物之间"的哲学理论为基础的,为此,他主张"各务其实",提出了以"适用"的"实"为追求的功利思想;并据以评判王霸、汉唐的得失,衡量成人的人格.他的功利思想不仅在当 时,而且在现代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有理论的不足与某种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陈亮作为南宋浙东功利学派的代表,提出道行于事物之间、道不离日用、喜怒哀乐得其正即为道、道不离欲的思想,把道与功利结合起来,以此对朱熹道论提出批评;朱熹提出圣人之道不传于汉唐的观点,与陈亮展开关于道统问题的争论,这对促进宋代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亦充分体现了陈亮道论的学派特征.  相似文献   

3.
浙学历代学人美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如陈亮"上下相恤,有无相通"叶适"四民交致其用",王守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黄宗羲"藏天下于天下"等观点,至今仍是作为有价值的思想遗产而得到相应的重视,必要对之加以进一步的剖析梳理.  相似文献   

4.
法与道德都属于规范范畴,具有同一性和同质性。法产生前,道德就是“普遍规范”,法也体现了道德要求,法产生后,道德是基础,法律是道德的更高要求。道德与法律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使得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往往直接重合。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道  相似文献   

5.
<正>律己宽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意思是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用宽宏大量的胸怀对待他人、包容他人,即《增广贤文》中所强调的“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宋代陈亮《谢曾察院启》中,有“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夫治道”之说,可谓  相似文献   

6.
黄宗羲的仁学思想,一反历来视仁义与事功为两截的观点,从仁义与事功相联系的角度出发,,以心性之"四端"为仁义的根本落实处,以"亲亲"事君"为仁义主要的具体内容,认为仁义须要"艺植灌溉"方能得"成熟",而其着手处,则在"恕"之一字.黄氏的学思想其实是以"自然目的说"为理论背景来展开论证的;其所谓仁义与事功必然相联系之说,并非以人性之张扬为标识,而是以人的行为应当与天地之间的"一段生意"与"自然目的论"的要求相合为其指归的.黄宗羲的这些思想,是他意欲将心性之学与经世致用的理路相合,从而在经世致用方面发挥其更为剀切作用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7.
戴茂堂 《理论学刊》2007,1(12):64-68
在道德与法律相关性问题的讨论中,流行一种法律优先理论。该理论主张法律是高于道德的更好的社会规范手段和制约机制,在当今道德滑坡日趋严重的情形下,应该走道德立法的道路,即将道德变成法律规则强制人们去遵守和执行,这就是所谓的"道德法律化"。文章通过分析道德法律化的困境,提出了法律道德化以及走向道德自律的相反主张。  相似文献   

8.
《庄子》学说所致力的是道的精神在人生的实现,《庄子》全部的社会人生思想主张都是由其道论伸展而成。《庄子》道论的实质,是颂扬道的精神,即道的自由和无限的本质特征。《庄子》的艺术思想是其道的学说在艺术方面的体现和延伸。 一   《庄子》之道的自由和无限的特性,生发出《庄子》艺术论纯任自然、法天贵真的基调。   庄子学派认为,天地万物的存在、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即一切出自天然,自然而然,没有有意识有目的的造作,一切又都在合规律合目的地实现。“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曰天地无…  相似文献   

9.
敬畏,大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有无敬畏,二是敬畏什么。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普罗大众,敬天敬地敬父母,畏道畏法畏自然。但现在有些人,的确“心有所畏”,也“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却畏神明不畏法度,敬权贵不敬规则。错了对象,迷失了方向,也就走入了歧路。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新发展,也同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发挥指导作用,并在中国文化中有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融入到马克思哲学中去,走一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卢梭主权学说的理论前提是自然权利理论和社会契约学说.卢梭将基于社会契约而形成的"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称为"主权者",而主权不外是公意的运用.由于卢梭把公意与众意、个人利益对立起来,在理论基础和结论上存在矛盾,也没有明确指出谁的意志代表公意,所以既存在操作上的困难,也带有神秘性和唯心性.在保守主义者眼里,卢梭代表了不受约束的自由,代表了对权威、秩序与传统的挑战,代表了个人主义的极度泛滥.近年来,中国学术界既引进了贡斯当、伯林等自由主义思想家对卢梭学说的批评,但也出现了崔之元等不少学者为卢梭辩护.卢梭人民主权学说的思想光芒及其理论缺陷,仍然给我们以启迪,值得我们反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正>规矩,本意是指校正方圆的工具,后引申为标准法度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人不以规矩则废,家不以规矩则殆,国不以规矩则乱"。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国家、社会、家庭、个人不同层面的规矩。这些规矩包含了法律的、政治的、道德的、习俗的等各方面规范和约束。正因为有了规矩,人类社会才得以正常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先秦诸子学说讨论核心话题之一的“道“,其概念之承接及思想资源,直接来自前诸子时期所发展起来的,具含西周文明礼乐制度内涵的人文意义之“道“。“道“与“人之道“在思想内容方面的相对应,这是上古的一贯传统。而以“人之道“内容释义“道“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道“的概念,扩展其适用范围,是直至春秋时期诸子学说产生之前“道“概念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4.
梁劲泰 《新视野》2008,(1):76-78
等级思想是指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围绕着社会等级秩序关系所形成的各种理论以及不同的观点,等级思想反映了中国农业社会的基本特点.在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关系结构中,存在着纵向的"君臣父子"与横向的"士农工商"两个基本等级序列,每个人在等级序列的地位不同,决定其贵贱高低的差别.等级思想围绕着等级的维护、限制以及道德要求而展开,孔子将等级思想系统化,提出了"君臣父子"的理论,以后等级思想在各家各派的学说中都有大量的反映,不断地被丰富和完善,逐渐成为文化传统中哲学价值体系的重要部分,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儒家学说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核心思想内容。儒家法与宗教、道德等密切相联,具有强烈的伦理色彩。中国古代儒家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其实就是贯穿伦理思想和儒家道德的过程。一、儒家法实为伦理法(一)儒家法的伦理化瞿同祖先生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所称"中国法律之儒家法",俞荣根先生在《儒家法思想通论》中所称"儒家之法是伦理法",就体现了这种一脉相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前,高校离退休人员不断增多,已构成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在这个群体中,绝大多数老干部已经走出了那种心理失衡的阴霾,并以坦然的心态去对待生活.特别是高校的专家、学者,他们"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离退休后仍为教学、科研作出巨大贡献.但也有少数同志由于各种因素而产生了心理失衡,导致了认知偏差,思想扭曲,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相似文献   

17.
"全生"之说是杨朱学说的思想核心。"全生"即"全德"。"至德"是最高之德,亦即"全德",是"贵己"理想境界。修道始于自身是杨朱"贵己"说的理论基础。杨朱学说之徒詹何之论全生近于大学之道。  相似文献   

18.
张帆 《求实》2006,(Z4):87-88
当代中国制定法以外的法律渊源的分类与定位目前在学术上没有定论,因此绝大多数教科书对此一带而过,本文为此作些探讨.讨论当代中国非制定法的法源应尽量全面考察现有论述中的各种用语.目前涉及非制定法源的用语面很广.有党的政策、国家政策、判例、案例、习惯、法理、法律学说、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等.显然,"法理"与"法律学说"是一回事,但是"判例"与"案例"并非一回事.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现阶段领导干部在依法执政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主观上,领导干部法律至上的观念有待提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意识上未能树立法律至上的法制观念,行动上就不能做到依法执政.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根深蒂固,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也有所渗透.例如"官本位思想"、"人治思想"、"特权思想",以及与此相联系的金钱万能、贪污腐化、奢侈浪费、形式主义等现象在领导干部及公务人员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相反,法律至上思想、公仆意识、服务观念则相对欠缺,这就造成了某些领导干部的"行政中心"思想,以致出现了行政权失控或法外执政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领导干部的执政水平,导致了对依法执政的破坏.  相似文献   

20.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人们便会立即想到儒、道、释,而曾经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墨家却由于种种原因,在秦汉以后逐渐转入沉寂,以至几乎成为绝学,这不能不说是墨家思想发展中的一大遗憾。实际上,不论从历史上或是从现实上说,墨家思想都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借鉴墨家学说的意义不仅不比借鉴儒家学说的意义逊色,而且要比借鉴儒家学说更能贴近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要求。(一)在我国伦理思想史上,儒家和墨家都讲“爱人”,孔子讲“仁者爱人”,墨子讲“兼爱”,二者之间似乎没有质的分别,但这只是表面的现象,事实上,儒家和墨家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