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是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一种联合的战略,是指一些不同的社会力量在具有共同利益基础上,为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结成的联盟。什么是博弈论?博弈论是研究利益关联者进行对局的理论,是分析其在博弈中的理性行为的理论,是讨论其在博弈的交互作用中如何决策的理论。从统一战线和博弈论的定义可以看出,统一战线同博弈论密切相关。统一战线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合作博弈关系,统一战线工作实质上是一种使非合作博弈转化为合作博弈,并巩固发展这种合作博弈的工作。毛泽东同志指出,统一战线是一门科学。将博弈论引入统一战线,运用博弈论的思想去研究、…  相似文献   

2.
博弈论是研究策略行为的科学,它研究理性的个体在相互依存时如何作出决策。警察临战具有博弈性,警察临战活动充满着多方利益与策略的博弈。基于对警察临战博弈要素和基本类型的分析,博弈论对警察临战活动具有三个层面的指导意义:观念层面,博弈论将为我们提供新的警察临战行为理念;制度层面,博弈论可以为临战制度的架构提供参考;策略层面,博弈论将为我们制定临战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价值共识的经济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主体的利益和需要的一致性是达成价值共识的根本所在。如果价值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根本对立或者不可调和的,那就不可能达成价值共识。如果从利益主体之间对各自经济利益博弈的角度去分析价值共识问题,将给价值共识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博弈论主要是研究理性的人在面对各种冲突行为如何选择的理论,它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对于我们研究价值共识问题具有独特的借鉴作用。可以从囚徒困境博弈、有限理性博弈和合作博弈理论的条件下如何形成价值共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按照博弈论的理论形成价值共识,一要认清达成价值共识的基础是什么;二要区分不同价值主体之间的合作性博弈和非合作性博弈等不同方式;三要认清博弈分析的核心不是博弈方的最优策略选择,而是有限理性博弈方组成的群体成员的策略调整过程、趋势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博弈论是有关决策主体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的时候的决策以及对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研究的一种理论。它对于分析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针对目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以博弈论为视角,分别从博弈主体、博弈均衡和博弈信息三个角度作出诠释。  相似文献   

5.
"袁楼事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农民与地方政府和乡村精英博弈过程中出现的一个较为典型的"三农"问题个案.它给我们留下的启示和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博弈各方在维护自己基本利益的前提下,要适度"妥协",即博弈有"度";片面追求一方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及他方,往往会事与愿违,最终导致各方都不原意看到的"负和博弈".执政党(政府)必须从公共理性出发,制定并维护合理的"游戏规则",协调博弈各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于龙 《人民论坛》2013,(5):34-35
利益群体间的非均衡"博弈"带来了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利益合作的潜能,因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力;但由于信息、资源等的天然不平衡性,这种"非均衡"博弈又会给社会的改革和发展造成巨大障碍。因此,我们应引导这种"非均衡"博弈向正常的利益竞争转化,从而形成社会利益格局的均衡,以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称: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和巴里的《妙趣横生博弈论》为西方"孙子兵法";迪克西特、巴里J.奈尔伯夫在《妙趣横生博弈论》一书的中文版序:"而今博弈论的应用已变得日益广泛——现在的标题也完全可以改为'博弈与人类行为'. 当然,孙子早在大约2500年前就熟知这一理论了";他俩还在《策略思维》一书的中文版前言:"博弈论说的并不仅仅限于击败对方, 这个理论同时解释了建立合作与战而胜之两方面的策略. 也许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将孙子兵法和托尔斯泰结合起来,变成《战争与和平的艺术》";迪克西特和苏姗·斯克丝合著的《策略博弈》一书的中文版序中谈到:"全世界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地方显然应该从中国的历史和文献中汲取策略方面的智慧,的确,在美国的商业经济活动中,许多富有进取心的人士早已把《孙子兵法》作为了他们的行动指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弈论教授小约瑟夫·哈林顿:"无论在孔子、孙子的时代,还是现在,理解博弈论的思想都有助于人们分析战略形势".  相似文献   

8.
现代法治国家的宪法和行政程序法中所规定的正当行政程序要求政府在做出公共决策时,应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价格决策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决策,我国《价格法》早在2002年已从制度层面将听证制度引入政府价格决策程序中。但运行多年的价格听证并没有发挥预想的制度效能,这说明价格决策听证程序中存在除法规范层面以外的其他干扰因素。从博弈论角度分析,价格听证制度功能不彰的原因是博弈各方进行的是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一方的利益增长以相对方的利益减损为代价。打破政企之间的角色合谋、实现博弈双方的信息均衡化以及解除立法中的制度锁定是我国公共价格决策听证博弈均衡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刘晓峰  冯双玉  李志武 《前沿》2006,(10):189-191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进一步说,博弈论研究的是在存在相互外部性条件下的个人选择问题的,因此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1]本文引入博弈论,对组织成员在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选择过程进行博弈分析,并构建利益选择过程中的新公共合意空间来完善心智模式,来说明组织成员的利益选择,更加强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均衡过程,并实现由心智模式到新公共合意空间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企业集团治理中母子公司的利益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胜  周思伟 《求索》2011,(4):12-14
企业集团是一个大型复杂系统,其治理问题既有单体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又有整个集团的治理系统优化问题。母子公司的利益博弈问题是企业集团治理系统优化问题中的典型代表,本文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根据企业集团中母公司"监督"或"不监督"以及相对应的子公司"企业集团利益最大化"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策略选择,在系列假设的基础上,构建了母子公司的利益博弈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和解读,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相应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1.
雇员隐私权与雇主知情权的冲突,体现的是两个平等主体的合法权益的冲突,双方的合法权利都应受到法律的保护.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找到各自在单一情况下博弈的合法边界,并通过边界的确立,让二者达到一个相对的均衡状态.遵循协商原则、利益均衡原则以及增加劳动合同的附加条款,以寻求共赢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是多方利益博弈与妥协的产物,以诺斯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我们分析现阶段的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但在实际运作中,还需要进行本土化的修正.传统的"国家--社会"两分法已经不能涵盖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所有变量,需要将相关博弈力量细化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三部分,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实现共荣利益对狭隘利益的遏制.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业主维权的发展,城市社区正陷入利益博弈中。业主维权中各利益主体间存在四大博弈行为:权力之争、不完全契约、公地悲剧及羊群效应等。博弈背后存在"侵权与维权"的现实逻辑。唯有增强业主自身力量,实现社区利益的均衡和力量制衡,才能推进业主维权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4.
集体谈判是劳动者利益代表——企业工会或产业工会与资方组织之间就关切双方利益的实质性条款与程序性条款进行反复谈判与信息决策的过程.三方协商机制是政府、企业方和工会方就各方关心的问题在国家层面、地区层面或行业层面进行利益博弈和信息决策的过程.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集体谈判双方的自主博弈过程及产业工会干预下的双方反复博弈过程,对劳资双方组织博弈和企业劳动关系运作进行初步探索,并探讨劳、资、政三方协商过程中的三方博弈行为,分析了理性人假设条件下各方如何实现各自长期效用的最大化,期望对了解劳动关系的运作机理有所帮助,对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借用博弈论中的海滩占位博弈模型,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趋势.认为在竞争性政党体制中,在社会结构呈"橄榄型"条件下,政党意识形态出现中间化趋势是必然的,构成博弈论上的"纳什均衡".这为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必须自觉地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必须自觉地整合社会意识,建设主流意识形态,以调控和引导社会;必须自觉地扩大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宽容多样性,形成一种充满创造活力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6.
农村公共产品民营化实质上就是农村公共服务领域内的一场制度变迁,即打破农村公共事业领域原有的政府一元供给的制度格局,确立政府、民营经济、村民组织多元互动的制度格局.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多重博弈关系,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民营化与民营经济的博弈、民营化与村民组织的博弈.以博弈论作为基本分析工具,深入探究各自的博弈过程与博弈策略,推导出可能出现的各种博弈局面甚至是博弈困境,提出相应的引导性对策.  相似文献   

17.
魏连启 《新东方》2006,(5):41-42
在一定程度上讲,任何决策都是博弈。博弈论(Game Theory)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在研究决策科学时,从博弈的角度来看待决策,更能接近和理解决策科学的本质,也有助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进行决策。下面,我们通过胆小鬼游戏与智猪博弈的例子,来看一看在自身实力相对弱小时应如何进行决策。  相似文献   

18.
李长健  梁菊  杨婵 《桂海论丛》2009,25(4):72-76
农地流转制度在巩固存量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增量利益,各个利益主体为分配新增利益势必会展开激烈的竞争和角逐.运用博弈论系统分析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透视现实制度实行中其他利益主体对农民利益的侵害.在策略选择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着力构建三位一体利益保障机制,矫正农地流转利益博弈中的力量失衡状态,促使农民的存量利益能够得到对价支付,确保农民能够公平参与增量利益的分配.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初随着信息化浪潮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日臻加深,信息网络的国际政治效能在全球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日益凸显,争夺网络空间优势成为国际政治权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国际政治权力博弈已经涉足"第五空间",网络空间"一超多强"的国际政治权力格局初见端倪。各国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以网络安全为目标,围绕网络空间国际政治权力展开了激烈的博弈,主要表现为控制、威慑、干涉和合作四种模式。研究网络空间国际政治权力博弈问题,探讨中国在网络空间权力博弈中的地位与处境,对提升我国网络空间国际竞争实力,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闹大"是民众社会抗争的常见策略,而"化小"则是地方政府与之博弈的常用方法,是由非制度化公众参与引发的策略性政府回应。二者虽然在形式上是对抗博弈,但实质上是合作博弈,最终可能演化为官民之间心照不宣的安排。"闹大"与"化小"是转型期公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治理需求与地方政府有限的社会治理能力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物。在网络时代,政务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公众"闹大"的惯用工具,而地方政府回应中的利益补偿则是"化小"的重要手段。从博弈本质看,"网络闹大"主要围绕问题展开,是权力约束条件下民众对政策议程设置权的争夺;"舆情化小"则主要围绕网络舆情的降温展开,是地方政府在能力约束下对治理压力的规避。从博弈过程看,民众如何将舆论发展为网络舆情进而吸引政府注意力、地方政府如何应对来自舆论和上级的双重压力、"双弱"格局下民众和地方政府如何实现妥协与合作构成了政务网络舆情回应中官民博弈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