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萨特在其<存在与虚无>中提出了主体间性理论,依此,人与人之间的原始冲突是不可克服的;但其美学论文则讨论了人类文学活动中作家-作品-读者三者之间关系,在文学活动中,这种特殊主体间性关系,作者和读者相互之间体现为超越性的关系,而不是对象化的原始冲突关系,文学阅读(审美)对于人与人共同生存就具有了超越性和现实性的意义.萨特的主体间性理论虽在哲学中陷入矛盾,但在美学中又可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2.
简论巴赫金的读者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赫金的读者理论是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巴赫金论述的众多领域的对话关系中,关于作品与读者之间对话关系论述的是极其重要的,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读者是作品审美价值得以体现的必要中介,作品和读者的对话是不同"视域"的对话交流,又是一个理解的历史过程,也是作家与社会思潮的对话。  相似文献   

3.
“以意逆志”以“知人论世”为前提,以“知言养气”为基础,读者、作者和作品、世界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种运动系统造就理解的动态性和读者对文学阐释的无限多样性。孟子诗学思想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范式,充分显示了它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4.
李鹏飞 《求索》2012,(12):194-196
当代数字技术与新媒体技术为叙事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并由此形成了新的超文本叙事形态。传统叙事是由角色、情节、结尾构成的封闭式系统,作品单向地由作者流向读者。而超文本叙事是由作品、作者、读者、媒体构成的开放式系统。在作者层面,作者身兼编程者、管理者、叙述者的多重身份,负责建构系统规则,与读者共同设定话题与语境,在话题与语境中完成情节设定与角色建构,引导读者阅读、阐释或共同完成作品。在阅读层面,读者享受着前所未有的阅读乐趣,传统叙事中的由作者前定的"情节"转向为由读者主导的"进程",读者的行动推动叙事进程,读者的选择最终导致意义的产生,结局成为个人化的呈现。  相似文献   

5.
张良林 《前沿》2010,(12):141-145
传统的文学批评观点认为,作家将自己的意图表达在作品中,读者的任务就是在作品中被动地寻找作者的意图,然而这种简单化的信息论方法使文学作品失去了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事实上,作者既传达自己的意图,又传达了审美情感;既要传达信息,又千方百计加大读者接收信息的难度,延长读者的审美过程。读者在解读作品过程中,一方面尽量踏实地解读作者的意图,另一方面又尽可能自由地依赖于作品的召唤结构所产生的意指机制,对作品进行新的意义建构。本文试图借用传达符号学与意指符号学中的核心概念,来分析文学作品中正向信息传达与逆向审美意指过程中的复杂情况并指出二者处于对立统一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6.
试论期刊著作权的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尚志 《公安学刊》2006,(2):106-108
期刊作为一种汇编作品,是当然的著作权客体,受著作权法的保护。期刊著作权的双重主体──期刊社(编辑部)与作者之间是一种合同关系。网络背景下期刊著作权更易遭受侵犯。保护期刊著作权既要保护作者的著作权,也要保护期刊社(编辑部)的著作权。  相似文献   

7.
《法学方法论原理》一书藏巧思于弘论,寓灼见于钩深。法学方法论是一门以反思为特质、对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问。关于方法论研究对象,作者提出有四类,即方法及其内在结构和外部关系,客体及其表述之间、客体的表述与主体之间、客体的表述本身以及客体和主体等方面,研究的主题、目的,研究主体的特性。作者认为,法学研究的一般思路需要经历法学疑问、法学假设和法学假说直至法学理论的形成,其中假说是理论构成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许利  郑延国 《求索》2011,(11):220-221
巴赫金时空体理论适用于研究文学作品中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理论阐述时间的机遇性和空间的泛化性对故事情节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形成有不可或缺作用。文章以风靡世界的传奇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作品为例,证说了时空体特征的凸显,为读者提供了一幅爱丽丝历险故事与时空交织错位的图画。  相似文献   

9.
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概念与价值论中的"价值"概念具有同一性。世界可以划分为物理形态世界与价值形态世界。劳动既有改变物理形态世界的意蕴也有改变价值形态世界的意蕴。在价值论的视域中,物只有客体尺度;而人既有主体尺度,也有客体尺度。客体及其属性与主体尺度相符合、相一致的性质固然属于价值关系;主体及其属性与主体尺度相符合、相一致的性质同样属于价值关系。前者可以称为手段价值关系,而后者则可以称为目的价值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既有纯粹的物理关系,也有手段价值关系和目的价值关系。劳动的二重性并不改变事物的物理形态,而是改变事物的价值形态。具体劳动改变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手段价值关系,抽象劳动则改变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目的价值关系。抽象劳动的物化凝结为商品价值,意味着商品价值在本质上是物化了目的价值关系。在此意义的基础上,劳动凝结的价值,无论是使用价值还是价值都属于价值论意蕴中的价值范畴。  相似文献   

10.
叶静 《理论月刊》2013,(3):105-106
近年的中英文诗歌翻译研究主要关注译者主体意识和翻译主体性的探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使得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相反,原诗作者的地位则被忽略.本文就如何看待原诗作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如何把握并协调在翻译这一文学活动中,原作者、译者及读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诗学观念,认为在充分把握原诗作者的诗学观及其在具体诗歌中体现方式的基础上,译者在译语中应用相应的策略将原诗作者的语言观、美学观、政治观等诗学观完整地再现出来.这种翻译诗学观念能积极主动地使作者、译者及读者三者之间视界融合的和谐统一,是人类文化沟通的一条重要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1.
学术期刊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学术传播体之间的互动交流是学术传播的一个基本特征,读者与作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互动关系。读者与作者的互动水平由读者、作者和编辑各自承担责任的能力和程度决定。作者要树立读者意识,提供创新性、可读性论文,回应读者的互动要求;读者要提高互动意识和能力,参与学术争鸣,写作时规范引用行为;编辑则应树立读者本位观,提高刊物质量,采取技术措施,促进读者与作者的互动。  相似文献   

12.
在叙事研究中,修辞方法关注作者、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虚构或非虚构文本中的人物叙述对这种关系产生的作用,会对读者施加相应的情感和伦理影响。人物的可靠叙述与不可靠叙述、不充分叙述均不存在二元对立关系,将这三种叙述类型及其亚类型排列在一个从非常可靠到很不可靠的谱段之上,则既能够对人物叙述予以清晰的描述,又能为内容更为广泛的叙事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成海鹰 《求索》2008,(8):125-127
审美反应通常相对文学欣赏而言,在文学作品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中,有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分,审美主体作用于审美对象产生审美经验,审美经验的积累形成作为审美主体读者的审美反应能力,据此能力,读者可分为实际读者、理想读者、知识读者、意向读者、超级读者、隐在读者等。通过阅读介入,读者有能力为自己找到隐藏于本文深层结构中的信码,读者的介入是完成本文的基础。对审美反应的伦理学分析是反对误读和曲解并区别于阅读的陌生化效果,使读者的审美期待能尽可能在恰当或正确的意义上重构作品、理解并解释作品,从而正确地对待作品的全部要素。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社会上发生的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在侵权性质和当事人范围等方面已经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五年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颁布前后,版权管理机关受理的著作权纠纷主要是发生在作者与作品的使用者之间、不同作品的作者之间、同一作品的合作者之间以及作者与非作者之间的署名权和获酬权纠纷。这类纠纷涉及的被侵权者主要是某一特定的自然人。例如某甲抄袭了某乙的作品、某乙利用职权在某甲的作品上署名、某甲某乙合作的作品,发表时只署某甲的名等。又如某刊社刊登了某甲的作品,未按规定付酬,这类纠纷中的一方当事人虽然是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但是被侵权人仍然是特定的自然人。总之,这类纠纷的侵权关系比较简单。而最近几年,另一类侵权行为,即侵犯复制权、发行权、专有出版权和其他邻接权的行为明显增加了。例如某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畅销书,被某一个人或单位盗印公开出售;某音像出版社投入重金制作出版的音带被非法翻录,低价抛售等。这类侵权行为不仅侵犯了作者的权利,而且侵犯了合法出版者、合法制作者和消费者的权利,侵权关系比较复杂。我们通常说的“打击侵权盗版”就是指打击这类侵权行为。由于这  相似文献   

15.
本文引入西方文论中的张力理论,对意境的生成作一些新的探索。认为:"象"与"境"、"象"与"象外之象"之间的张力是意境生成的必要条件。在文本内部,"象"与"境"之间的张力大小和作者在文本中营造的"潜意境"的有无息息相关;在作者——文本——读者这个系统中,发生在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象"与"象外之象"的张力也制约着意境的生成。  相似文献   

16.
期刊编辑作者读者互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作者、读者在期刊的编辑出版活动中,处在一个统一体中。编辑是编辑出版活动的主体,作者是撰写稿件的主体,读者是期刊消费的主体。要办好期刊,应加强三者的沟通互动。  相似文献   

17.
谭君强 《思想战线》2005,31(6):97-101
在叙事作品中,按照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其区分为可靠的叙述者与不可靠叙述者。但是,不能将这一基于二元对立基础上的区分简单化与绝对化。在可靠与不可靠叙述者两极之间,存在着一条变化的轴线,存在着两者之间动态变化的关系。通过对一些作品的分析,以人物作为叙述者的同故事叙述中所存在的这一对应关系可得到揭示。  相似文献   

18.
即写即发的网络比以往任何媒介都更敏感地反映着“时尚”与“流行”的口味,网站、书坊的作品排行榜也在鼓动着人们的消费心理。“流行,还是不流行?”“时尚,还是不时尚?”已是摆在作者和读者面前的必答问题,对这一哈姆莱特式问题的回答方式,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人们与时代潮流之间的亲疏关系。 “时尚阅读”与“流行品位”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文学在时尚与流行面前是拒是迎,作家与读者有着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文学意义研究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重要成果。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围绕文学意义的研究大致有三种理论范式。第一种研究范式以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为代表,它们认为文学的意义内置于文本之中;第二种研究范式以美国读者反应批评、德国接受理论和解构主义为代表,该范式以"作者—文本—读者"为批评理路,强调读者的解读功能;新历史主义把文学看成历史的组成,强调文本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与权力话语,标志着西方文学批评由"作者—社会—作品—文化—读者"的新的历史转向。三种文学批评研究范式的演进是文学批评从文本研究走向文化研究的历史转型,这是文学批评范式的理论地图。  相似文献   

20.
在叙事性作品中,作者与文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作者既在文本之外,又在文本之内,这样就有了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之分。作者无法完全撤离文本,但作者可以在文本中选择显现或者隐退,这样就产生了人格化叙述和非人格化叙述。在叙事文本中,作者往往通过两种替身存在着,这两种替身就是隐含作者和叙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