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70年反贫困的政策演变先后经历救济式反贫困(1949—1978年)、体制变革助力反贫困(1978—1985年)、开发式反贫困(1986—1992年)、攻坚式反贫困(1993—2000年)、造血式反贫困(2001—2011年)和精准式反贫困(2012年—至今)等6个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着力凝聚共识形成反贫困合力、着力完善反贫困治理体制机制、着力与时俱进制定精准反贫困策略、着力推进党建与贫困治理互促共赢、着力促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贫困、着力推动乡村振兴与贫困治理统筹衔接是我国反贫困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地区反贫困问题研究兼议广西柳州地区扶贫攻坚的基本思路宋志生反贫困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共同使命,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40多年的艰辛努力,中国的反贫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较大的困难。研究农村地区贫困问题,对实现我国...  相似文献   

3.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的反贫困问题研究专家在《贫穷的本质》书中揭示出,贫穷的本质是穷人处于弱势的发展处境。党的十八大至今的扶贫实践表明,围绕如何改善和提升贫困群众的发展处境,我国实施精准扶贫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消除绝对贫困指日可待。2020年是精准扶贫“收官”之年,接下来扶贫工作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后精准扶贫时代,必须立足和总结已有扶贫基础和扶贫经验,同时结合国际反贫困治理经验,重新审视贫穷的本质和意义,并建立更加科学化、常态化、长效性和可持续性的反贫困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社会结构视野下的贫困理论认为,贫困产生的根源在于超越于个人之上的宏观因素.反贫困只有着眼于社会政策、社会体制、宏观环境、市场条件的调整才能取得持续性的成效.以社会结构视野下的贫困理论为指导,我国政府的农村扶贫指导思想经历了从个体主义范式为主导向社会结构范式为主导的转变.在一系列宏观措施的作用下,农村扶贫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着某些需要重视的问题,比如扶贫资源的瞄准偏差、法制化程度低、协调性差等,必须通过相应的针对性策略加以改变.  相似文献   

5.
正贫困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我国反贫困工作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尚未摆脱贫困人口多、贫困区域分布广和贫困程度深的局面。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成为热词。那么,如何通过开展乡村旅游来有效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指通过开展乡村旅游来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是有条件的农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的理论逻辑基于马克思反贫困理论,深刻体现其人民至上的立场,以及发展社会生产、消灭剥削、提高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等内在要求。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着眼不同阶段发展实际和历史使命,对马克思反贫困理论进行了综合性、动态性、立体性的继承发展,探索形成了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党领导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大扶贫格局以及立足实际以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等基本经验。这些经验对推进国际减贫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课题,而反贫困始终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反贫困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贫困问题仍然是困扰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加强反贫困的对策研究,为我国反贫困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民政部成立了“城镇贫困和反贫困研究小组”,由原副部长范宝俊任组长、办公厅主任陈杰昌、救灾救济司司长李本公、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廖鸿任副组长.就“城镇贫困与反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此,本刊特邀研究小组部分成员就我国城镇贫困现状和反贫困对策进行讨论,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并为其最终解诀尽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以百折不挠、历经万苦而不改其志的精神谱写了一曲反贫困的伟大篇章。在路径上经历了从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到精准扶贫的历史演变,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之路。7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作为反贫困事业的领导核心,以人民为主体,保持扶贫政策的与时俱进和灵活性,坚持扶贫目标定位的渐进性和工作的全面性,在消除贫困之路上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逻辑理路,系统梳理我国70年来反贫困事业的演进脉络,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扶贫绩效等方面展望未来,这对顺利完成后脱贫攻坚时期精准扶贫工作,指引新阶段我国反贫困事业的未来发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族和性别平等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权利之一,关注少数民族妇女贫困问题是实现民族和性别平等的基本要求。少数民族妇女贫困问题叠加了民资妇女和贫困概念,有着特殊的表现形式,产生缘由减贫机制。本文论述了少数民族妇女多维度视角下的贫困,从国家和相关部门整体的扶贫规划和实践出发,评价了2000年以来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贫困区域的扶贫政策,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民族地区反贫困政策和措施中的贫困问题进行了评述和对策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贫困虽然是在人类社会早巳存在的现象,但真正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重要领域和课题之一,是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概括地说,反贫困理论就是探讨贫困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贫困途径的理论。它主要包括:贫困的原因、标准、类型、结构、特征、消除贫困的战略思路和具体对策等等。贫困是世界各国的一个共有的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贫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妇女与反贫困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回顾了中国妇女贫困和反贫困状况、中国政府在反贫困中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非政府组织对妇女扶贫的贡献,力求用性别视角分析妇女贫困问题、国家的反贫困政策和行动,提出从收入贫困、时间贫困和资产贫困角度来综合分析妇女贫困问题的框架。  相似文献   

12.
李蓝 《前进论坛》2016,(4):59-60
正一、中国扶贫的五个阶段和五种方式中国扶贫,从发展阶段看,经历了五个阶段;从扶贫方式看,出现了五种扶贫模式。第一阶段: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1978年,按中国政府确定的贫困标准统计,贫困人口为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0.7%。导致这一时期大面积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农业经营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因此,制度的变革就成为缓解贫  相似文献   

13.
正[引言]5年来,云南省农村556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亦从21.6%下降到9.89%~([1])。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了深度贫困县脱贫的艰巨性以及攻克深度贫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精准扶贫方略的推进不仅在于制度设计者的决心和能力,还取决于扶贫形式和减贫政策执行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等诸多客观因素的状况~([2])。2014以来,党中央出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使我国反贫困事业推进到新的境界,也是我国反贫困事业进入新时代的新举措。云南省委书记陈豪指出:  相似文献   

14.
正国际社会在多年的反贫困实践中越来越关注贫困人群主体性的问题,将之作为能否有效、持续对抗贫困的关键。形成这一认识的重要原因在于,经历了各种反贫困策略的演变,从福利和慈善到向贫困地区单项输入技术和资金甚至是大规模地开发式扶贫发展,人类在与贫困做斗争的过程中依然障碍重重,在反思以往反贫困实践的种种问题中人们认识到,  相似文献   

15.
《公安研究》2013,(3):92-92
王三秀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8期撰文为,目前我国政府主导的农村贫困治理模式存在着较多的运作管理问题,直接制约着反贫困绩效的提升。农村贫困治理模式应当创新,而真正确立贫困农民反贫困的主体性地位则是创新之根本。贫困农民在反贫困中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他们对贫困治理的观念心理、行为特点、  相似文献   

16.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一次重大战略创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精准扶贫战略有利于实现资源的精确配置,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但基于L县的实地调查发现,精准扶贫政策在基层执行过程中仍遭遇着结构化困境。贫困的"多元性"与帮扶措施的"简单化"、精准扶贫内涵的"丰富性"与基层实践的"局限性"、脱贫攻坚的"暂时性"与能力建设的"长效性"之间存在矛盾,贫困群体参与的主体性缺失和反贫困实践中的性别盲视等,都导致精准扶贫实践陷入了结构化困境。基于此,从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角度出发,提出要严格执行多维贫困识别机制,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衔接,不断进行基层扶贫治理机制创新,并纳入社会性别意识等优化路径,从而帮助贫困人口实现永久脱贫。  相似文献   

17.
成元君 《理论月刊》2007,(9):132-134
针对当前的城市扶贫,我国仍然没有脱离传统的救济式扶贫理念的羁绊。重新审视城市反贫困政策的价值理念,过去那种要么依赖政府,要么依赖市场的二元思维模式显然不适用了,政府自上而下保障制度需要自下而上的行动设计。将社会工作的介入与城市反贫困策略联系起来,建立以"关怀为本"的城市社会工作行动体系,把外生性帮助转化为城市新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城市扶贫的绩效,增进社会整和和社会团结。  相似文献   

18.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当今世界仍有7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推行的"精准扶贫"实践,在短短十年时间里使8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摆脱了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体系,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最核心的内涵或要素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旨归、"精准扶贫"的基本工作理念以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它们不仅是中国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根本法宝,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而且能为世界反贫困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样本.  相似文献   

19.
贫困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存在贫困现象,实施社会救助消除贫困是各国都面临的任务。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面临的贫困问题也非常严重。实践表明,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势必会严重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实施科学的反贫困战略,消除贫困现象,对于实现我国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国际社会,对贫困的理解一般包含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在绝对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不可轻视城镇扶贫复旦大学副教授邱柏生我国政府确认和集中扶持的贫困人口,主要是指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城镇的绝对贫困人口尚未列入政府反贫困的具体计划之中。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我国城镇约有1200万人处于相对贫困状态,人均年生活费1059元,实际上这部分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