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定州八角廊村出土的简本《文子》在黄老道家形成的过程中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和影响。简本《文子》秉承老子的思想,将道家学说运用于经世治国,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以道德治天下"的入世精神,兼容并蓄的学术气度,以及执一无为、法于天道的王道政治理念,对黄老道家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黄老道家干世议政的入世精神,兼容百家的学术气度,以及"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等等,都与简本《文子》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康庄 《求索》2010,(5):180-182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交叉衍生的学科,它以生态审美关系为出发点,讨论范及生态论存在观、四方游戏说、诗意地栖居、家园意识、场所意识以及生态批评等多个方面。生态美学不仅具备现代性特质,也与中国传统文化颇多暗合之处。本文以《庄子》文本为例,阐释其所韵发的场所意识、家园意识及人诗意地栖居等三方面的现代生态美学伦理。管中窥豹,望得一斑。《庄子》一书虽非生态学著作,但却以天道观人道,以自然论人事,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资源。其书充分关注自然界的生命性、秩序性、联系性等人类当下生存场所,力主回归人类最初的"至德之世"之本原,堪称生态人生之范本。  相似文献   

3.
王强 《求索》2008,(11):118-120
《黄帝四经》提出“道生法”的命题,暗含着老子的宇宙本体论向宇宙生成论的转向,它继承了老子的“道”论,吸收了古代的阴阳学说和气论。“道生法”的命题包含了“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在理论形态上集中体现为对“阴”与“阳”的反思。老子的宇宙论虽然是为了建立人生行为、态度的模范所构造,但他所说的“道”、“无”、“天”、“有”等观念,主要还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性格。而《黄帝四经》宇宙论的意义渐向下落,向外展开,“阴阳”成为宇宙万物化生的根本动力,由动力又逐步转化为宇宙生成的法则,以此来完成了“道生法”的宇宙生成逻辑。  相似文献   

4.
王博 《人民论坛》2013,(28):31-32
道排名:第10位得票数:4005得票率:36.6%精华阐释:道的本意是路,《说文》:"道,路也,一达谓之道。"老子以道为天地万物的本原,以及价值和秩序的提供者。孔子要求儒者"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具有"道不远人"的特点,天道和地道最后都要落实为、归结为人道。作为最崇高和最核心的概念,道体现着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从宇宙到政治、社会和生命秩序的根本理解。  相似文献   

5.
天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话语之一,本文对天道在老子和孔子思想中的不同境遇进行了考察和分析.笔者认为,自从实现了"绝地天通"的神权垄断后,天道始终与王权纠缠一起,论天道之动因在于给王权一个新支点,给现实一个新秩序.老子以天道来统领王权,开拓了人的涵义,他对天道的大胆探索,具有反偶像、反权威之重大意义.孔子服从于王权对天道的占领,对天道领地进行了小心回避,但这种沉默的态度本身表明了他对王权神授有所怀疑.  相似文献   

6.
生命与环境     
纵观人类的历史,是人类生存同自然界和自身抗争的历史,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文明的升华,物质生活的基础满足,人类开始探索自身的健康。人是大自然发展和演变的产物,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结果,自然界的变化必定影响人体的生化,所以我们要同自然界沟通信息,“人与天调,然后天地美生”(《管子》),同宇宙融为一体,要与天体保持同步维护身体健康,促成生命科学的发展。一、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的核心是顺应自然环境规律运行,《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先秦典籍的梳理,勾勒出老子和孔子前的天道思想发展的大致轮廓,对天道的不同境遇进行了考察和分析.笔者认为,自从实现了"绝地天通"的神权垄断后,天道始终与王权纠缠一起,论天道之动因在于给王权一个新支点,给现实一个新秩序.对应着天的含义在自然与神灵之间的迂回,天道问题存在于树权威与反权威的张力之中.由于王权对人边界的封闭,每次王朝的更迭,王权的倾斜,都预示着天道思想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论语·公冶长》中的“性与天道”问题,由于子贡的“不可得而闻”,而成为千古聚讼的问题。在玄学视野中,何晏把“性”与“天道”解释成“自然天性”“,天之自然之道”,在“自然者,道也”的道家思想的判断框架中,使道家形而上学与儒家礼乐教化结合起来,实现儒道会通。在理学视野中,朱熹用一个“天理”,去贯通“性”与“天道”两个思想维度,把孔子的思想纳入理学范畴之内。而清代的刘宝楠则以经史证经,把《易》与“性与天道”结合起来,以《易》解“性与天道”。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矛盾论》所讨论的"对立统一"的宇宙观以自我决定的思想为精髓,它构成了毛泽东自由理论的本体论维度;《实践论》等著作将"必然王国之变为自由王国"的过程描述为"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的循环过程,构成了毛泽东自由理论的实践论维度;"自觉的能动性"等范畴将自由理解为人的本质,构成了毛泽东自由理论的人学维度。  相似文献   

10.
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从人自身出发认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其对"人的知识"的研究是从研究"自然人"开始的,本文分别从生理状态、精神和智力以及自然人的本性三个方面分析卢梭关于"自然人"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天人感应思想与乐论结合的结果是天、乐、人三位一体,乐成为沟通天与人的媒介。“天人合一”成为乐所追求的至善至美的境界。《乐纬》中的节令式宇宙图式以及祭祀用乐等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理想。《乐纬》认为乐是调和阴阳和天地的,因此制乐须法天地。闻乐知政思想在《乐纬》中表现出细致化、预兆性、祥瑞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康晓亚  夏霁 《前沿》2012,(20):140-141
关于世界的本原与人类的出现以及早期的人类活动,各种文化都有不同的神话传说予以记载.中国文化中记录早期人类活动的典籍为《山海经》,而西方文化里具有代表性的典籍当推《圣经.创世纪》.本文将从比较文化的视角探讨两部典籍中的异同以及这种源头性差异带来的两种文化的分野.  相似文献   

13.
郑玄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注经派易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易学研究多有建树,本文仅就“太极”和“九六之变”问题阐述其易学思想。  一、关于“太极”  我国古代先哲很早就致力于世界本原的探讨与研究,先民曾以五行或五行中的某一行(如水)作为世界的本原。但就生成宇宙化生世界万事万物的最初本原而言,五行仍称不上最为原始的本原,而仅仅是具有抽象普遍意义及客观实在性的世界真正本原化生万物的某种基本物质而已。那么这种真正的本原是什么呢?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第一次提出了“道”的本原说及其宇宙生成和万物演化的理…  相似文献   

14.
王充与王符元气论之比较李少惠元气论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论思维成果之一,产生于汉代,并由王充和王符予以整理和系统化。二王批判地继承《管子》、《淮南子》的元气学说,抛弃《纬书》的意志之天,吸取其中“元气产生天地”的合理内核,对“元气”范畴重新作了规定...  相似文献   

15.
孔又专  詹石窗 《前沿》2010,(2):34-37
道教学者陈抟其易老相通、太极为一的宇宙本体论,使宇宙生成、万物生化、道教炼养及生命超越理论紧密结合,使道教哲学宇宙生成论有了新的发展。肇始于陈抟的宋代象数学一方面以《周易》的卦爻象数为基础,另一方面又超出卦爻象数之外,积极探索自然万物的化生奥秘,形成一套注重图说、讲究心性的新的象数哲学体系。陈抟圆融三教,得《易》之远旨,创意推明象数,使先天太极图的传出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陈国强 《传承》2009,(18):134-135
老子的"道"不同于古希腊的宇宙生成论,而是将"宇宙"理解为万物,而万物则是由无差等的、全息性的"道"来表征的,因此,"道"就具有了符号学意义。从符号学维度来理解《老子》文本是一个新的视角,从而导出其所蕴含的民本思想和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以"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为立脚点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是关于人和人类世界的哲学,它是从广义人类学维度和哲学高度对于人和人类世界的把握,因而可以称之为人类学—哲学。这是一种关于每个人与一切人如何合理生存与健全发展的新哲学。它的从自然界出发的人与自然界的生态一体性原理;以"社会人"为本理解人和人类世界的一切问题以及人的自由解放原理;以人与自然界、人与人的"合理的物质变换"作为人类世界的最高生态价值的原理;以"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合理生存为根基的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公共人本主义价值立场等等,都是如何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的合理关系的哲学原理,它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新东方》2014,(1)
本文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为研究文本,从思维方式、阶级属性和理论旨趣三个维度对马克思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及一切旧哲学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之"新"主要体现在":实践思维方式"对"直观思维方式"的超越;"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立脚点对"市民社会"立脚点的超越;"改变世界"原则对"解释世界"原则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老子之"仁"论是自然的,与其自然之"道"融为一体,其生养亭毒之功与孔子之"仁"相通;孔子之"仁"论是伦理的,是诸德之统率,落实在人事而隐含有一定的"天道"内蕴,给后人留下了将"仁"提升为"道"的空间,故二者之"仁"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由于学术与价值取舍不同,后人之于孔老之说有"离"有"合"。"离"的意义在于对仁义礼法虚伪性的批判;"合"的意义在于自然之道与社会伦理的融通。  相似文献   

20.
刘生良 《思想战线》2011,37(5):73-78
《庄子》文学思想的基本观点主要有天地大美、"虚静"养神、"以天合天"、"言意"之辩、遗形取神、"法天贵真"以及文艺否定论的"正"与"反"等。庄子在《寓言》、《天下》两篇中对自己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更是现成的、别具一格的文学创作论,也是我国最早的象征、浪漫文学创作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