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5 毫秒
1.
汉初才士贾谊对于《庄子》甚为熟悉,《鵩鸟赋》征用、化用庄子要义、典故甚多。儒生韩婴着《韩诗外传》,视庄子为儒家对立者的诸子之一进行批评,但也较多地暗引、改易《庄子》寓言。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很可能是《庄子》文献的整理者,为《庄子》内篇定题,且对《庄子》要义作出了相当深刻而影响后世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讽谏君王的大赋是汉赋正宗。然而,《吊屈原赋》、《长门赋》、《答客难》、《解嘲》、《归田赋》、《刺世疾邪赋》等这些抒写政治牢骚的名篇影响不小。汉代辞赋家的牢骚,大抵生发于作者才能压抑、生活困顿,以及社会的小人得志、用人不公,揭露了封建帝国盛世的阴影和末代的腐朽。汉代第一个发牢骚的辞赋家是贾谊,最后一个是赵壹。贾谊在文帝二年被守旧派排挤,担任长沙王太傅,在赴任途中过湘江时“为赋以吊屈原”①;赵壹的《刺世疾邪赋》作于熹平二年。②辞赋家的牢骚首先是政治才能被压抑,也就是“士不遇”。因为大臣谗害而文帝疏远…  相似文献   

3.
徐建芳 《求索》2008,(1):184-186
《周易》“贞”观对苏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处世哲学上,《周易》认为守持贞正就可防止凶险等情况发生,这是苏轼面临任何打击都能保持乐观旷达精神的心理定石之一;二是政治思想上,《周易》的“开国承家,小人勿用”等观念使苏轼认识到治国必须进用君子、驱除小人,端正人伦之道;三是文学思想上,《周易》的“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等使苏轼感悟到文章内容应正直端善,语言应平易规矩。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诗词以写今人今事为主,现在见到的专咏历史人物的诗只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集》中首次发表的四首。它们是《七绝·刘(?)》、《七绝·屈原》、《七绝·贾谊》、《七律·咏贾谊》。这些作品构成了毛泽东诗词的又一个侧面,为广大毛泽东诗词爱好者、研究者所注目。 《七绝·刘(?)》作于1958年。诗曰:  相似文献   

5.
胡寅有深厚的伊洛道学学养,他倾力著《崇正辨》批判佛教捍卫孔孟儒学。本体话语上,胡寅坚持道学规律性、规范性和主宰性的“天理”与运动性、载体性“气”并行,是人至善本性的根源,批判了佛教性空思想。功夫话语上,以格物、穷理和正心强调道学穷究人伦理则精察事务之分,批判佛教用心术自诳;以推仁心、别亲疏阐发爱有差等,批判了佛教和墨家爱无差。伦理政治话语上,以无所为而为善批判佛教、法家功利诱人为善;以孝悌、忠义来阐发君王当明父子之恩、君臣之义。由此可见,胡寅道学虽有显著道统捍卫色彩,但确实又凸显着积极应对现实人伦政治的儒家精神旨趣。  相似文献   

6.
王兴国同志的新著《贾谊评传》,最近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本很有特色的专著。 王兴国同志在充分占有原始资料并认真分析前人及时人对贾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贾谊生平事迹及著作真伪,写作年月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考辨,对贾谊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文学等多方面的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刻的探索,对许多理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可以说,这部书在某种程度上是贾谊研究的总结性著作。作者为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一份贡献。  相似文献   

7.
吕有云 《求索》2010,(7):114-116
如果说以老庄为代表的早期道家出于追求清净无为之政的考虑,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那么,秦汉黄老哲学则出于为政之考虑,提倡尚贤任能,以实现"君无为于上,臣有为于下"的"无为"之治。这在《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文子》等黄老著述中颇有论述。道学之"君人南面之术"继承了黄老之学的这一思想传统,对于贤能之士的识别与合理任用都作了充分的论述,弘扬了我国古代贤能政治传统。本文试图对道学"君人南面之术"之贤能政治思想进行考察,以期对当世之势之治国任贤之策有所鉴戒。  相似文献   

8.
<正>如今,"达人"一词在网上很热,其实,它很早就在汉语中出现了。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通达事理之人,如: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左传·昭公七年》)二是豁达豪放之人,如: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汉·贾谊《鹏鸟赋》)三是显贵之人,如:宏材继出,达人间峙。  相似文献   

9.
董春林 《求索》2011,(3):229-231,245
自靖康道学解禁至绍兴初胡安国撰《春秋传》,道学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一方面,道学所秉承的价值观念,一味地促使道学者投身于变动不定的政治场域之中;另一方面,宋高宗政权在追究北宋亡国之过与重塑王道理念的行动之中,恰逢时机地选择了道学。无论是士大夫屡屡谈及的"人心说",还是宋高宗政权诉求的《春秋》观,无不昭示着道学理论与政治文化之融通。至少在南宋初年,道学的发展更多地体现在政治关照之上,学术层面的成就与其政治意义不能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0.
贾谊的君王观●张秋升君王是封建政治的枢机、国家的象征、兴亡的关键。因而,君王观念便成了政治思想最集中的体现。作为西汉伟大的思想家,贾谊在其著作《新书》①中,从多个角度与层面展示了他对君王的看法,寄予了他对君王的希望。回答了上述问题。他应是秦亡后较为全...  相似文献   

11.
从唐勒赋的出土论宋玉散体赋的真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学派诸骚人中,除屈原外,作品流传下来最多的就是宋玉。《汉书·艺文志》著录宋玉赋16篇,但篇目已不可考。现存宋玉赋仅13篇:王逸《楚辞章句》载《九辩》、《招魂》;萧统《昭明文选》载《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另有《九辩》五章,《招魂》);无名氏的《古文苑》载《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严可均所辑《全上古文》则据《文选》31卷江淹《杂体诗》注引《宋玉集》之文字,删《舞赋》而增《高唐对》。  相似文献   

12.
中国从古至今,以一篇文章而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文明、人格行为和文化思想的美文,为数不多。我翻检了一下,有9篇。它们是:贾谊《过秦论》、司马迁《报任安》、诸葛亮《出师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范仲淹《岳阳楼记》、文天祥《正气歌并序》、梁启超《少年国说》、林觉民《与妻书》,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3.
求贤辨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篇之一.贾谊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才气纵横、淹蹇不遇的洛阳少年.古代诗歌对贾谊的吟咏不下数万首.李商隐的《贾生》却独具匠心,别辟蹊径.诗的外表显得端重平和,但诗的内骨却  相似文献   

14.
“治安”,在我国古籍中是分别使用的。“治”表示统治、管理的方略、手段;“安”多被视为目的、要求。例如,韩非子《说疑篇》中“民治而国安”的观点,在笔者看来,应当是我国“治安”一词的最初提法。当然,这并不是完全否认“治安”一词的联用始于后汉贾谊的《治安策》。贾谊所说的“治安”,是指政治、军事、社会各方面的安定,期望建立一种外无侵犯,内无叛乱,既无战争,又无分裂的平安秩序。  相似文献   

15.
李贽是我国明代一个敢于面对现实,敢于直言,同虚伪、反动的道学进行了不屈不挠斗争的进步思想家。但长时间以来,李贽却是以“非孔反儒”的形象出现的。一九五○年中国历史研究会编写的《中国通史简编》指出,李贽“公开斥责孔孟以下诸儒”。一九六三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哲学系编的《中国历代哲学文选》认为,李贽“对六经、语、孟予以攻击”。一九七四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藏书》、《续藏书》“再  相似文献   

16.
田探 《求索》2013,(1):76-79
贾谊的《道德说》素称难解,他以"道德说"为纲领建立起来的"性命"论也少有人系统研究。贾谊之"道"与"德"均有双层内涵:其最高层次的"道"是"物"之存在的运动过程,是"治乱存亡"的所以然之迹。其最高层次的"德"则是"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之"理",是儒学化了的真正的"形上"本体。"道"、"德"、"物"的这种关系,不仅把老子的道本论置换成了理本论,而且开了中国儒学理本论的先河。贾谊以"道德"说建构的"性命"论,表达了"命"虽可认识而不可尽知的定命论思想。政治追求遇挫后,这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定命论又转变为悲观主义的委命论。由于贾谊的"道"论遗落了老子"道"的"自然"价值,故不能为他的委命论提供哲学保证。贾谊的哭泣至死就与他这种悲观主义的生命情怀有关。  相似文献   

17.
魏鸿雁 《前沿》2010,(24):170-173
汉初黄老养生思想的盛行,导致西汉方士小说大量涌现。枚乘赋《七发》中引用了许多西汉流行的小说素材。由此,汉初方士小说注重养生的特点和故事神异化的倾向逐渐渗透到赋体创作中,对散体大赋题材的选择和夸诞、想象的描写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促进了散体大赋长篇体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中国从古至今,以一篇文章而影响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人格行为和文化思想的美文为数不多。我排了一下有9篇。它们是:1.贾谊《过秦论》;2.司马迁《报任安书》;3.诸葛亮《出师表》;4.魏征《谏太宗十思疏》;5.范仲淹《岳阳楼记》;6.文天祥《正气歌并序》;7.梁启超《少年中国说》;8.林觉民《与妻书》;9.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9.
在汉赋发展史上,贾谊是一位处于转折时期的继往开来的重要作家,他既以其杰出的创作成就成为骚体赋的最有力的代表性的人物,又以他的作品为汉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自铸伟词,兼容典故,广譬博喻,上继承屈原文学的传统,下奠定了汉赋之基础,开启汉赋的先河。  相似文献   

20.
道学十分关注生命的内涵和意义。对于生命的价值,道学倡导生为第一;对于各个生命之间的关系,道学强调物无贵贱;对于自然界其他生命的态度,道学力主泛爱万众;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学主张天人合一;对于生命的终结问题,道学宣扬与‘道’合一。这些思想对现代人的身心修养提供了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