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就业问题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就业,对每一个劳动者来说,是他们赖以生存、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条件。因此,就业是基本的人权,是第一位的民生之本。从经济学意义来看,就业关系到劳动力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保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就业关系到亿万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2.
正民生为国家之根本。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民生保障的底线不断提升,向着整体均衡、共同富裕的方向发展。随之,底线民生保障的话语表述也发生了转变。如何打破贫困话语的解释力与局限性,提出符合中国底线民生保障与改善的话语?贫困治理与基本民生保障有何本质区别?"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如何完善各项民生保障制度,实现从底线民生向基本民生保障的稳步推进,从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贾玉娇。  相似文献   

3.
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社区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与发展趋势表现为:农村社区法律体系初具规模、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进程有序推进、农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日趋优化、多元主体有序参与农村社区法治建设、农村社区公共安全体系逐渐完善。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社区在法治建设的实践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如何在理论与认识上对农村社区法治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凝炼和提升才刚刚开始。从我国农村社区法治建设目前所取得的成效来看,法治的实践性有效回应了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民生难题;同时,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中,法治突显出其特有的优势功能。民生法治的双重意蕴,要求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建构起相应的农村社区民生法治体系:培养社区规则意识,在改善民生中落实社区协商制度化;推进社区赋权转能,在重心下移中厘清治理主体职责;统筹城乡治理环境,在多元共建中共享社区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社区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与发展趋势表现为:农村社区法律体系初具规模、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进程有序推进、农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日趋优化、多元主体有序参与农村社区法治建设、农村社区公共安全体系逐渐完善。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社区在法治建设的实践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如何在理论与认识上对农村社区法治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凝炼和提升才刚刚开始。从我国农村社区法治建设目前所取得的成效来看,法治的实践性有效回应了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民生难题;同时,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中,法治突显出其特有的优势功能。民生法治的双重意蕴,要求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建构起相应的农村社区民生法治体系:培养社区规则意识,在改善民生中落实社区协商制度化;推进社区赋权转能,在重心下移中厘清治理主体职责;统筹城乡治理环境,在多元共建中共享社区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6月28日至7月5日,我率省政协学习考察组一行11人,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就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专题进行学习考察。考察组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和认真学习两自治区在推进民生幸福工程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总体来看,两区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结合实际实施各项富民惠民工程,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主要特点有:一、摆上重要位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以来,民生问题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法治是必然选择。从近年淮北市司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及成果来看,探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治实现路径选择,对丰富民生法治建设理论和推动司法保障民生的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村是改善民生的重点,民生建设是今后很长时期农村党组织建设的核心任务。民生问题不仅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同时也是推动农村发展前所未有的机遇。解决农村民生建设,基层党组织需要更新执政理念,实现从管理农民到服务农民的转变;需要创新组织结构,实现从行政管理到政党治理的转变;需要提高执政能力,实现从稳定农村到建设农村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七条:在民生理论创新中解决民生问题;在发展中解决民生问题;在革命和改革中解决民生问题;在"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中解决民生问题;在构筑相关制度、体制、机制过程中解决民生问题;在弘扬党的优良作风,运用科学的民生工作方法中解决民生问题;在借鉴前人和别国经验教训中解决民生问题。这些基本经验对于我们当前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缩小城乡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新的改革命题。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随后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这表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热点问题,也是我们党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0.
<正>要紧紧围绕增强改革动力、激发社会活力和提升服务能力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的改革创新,努力以社区治理创新引领社会治理新常态,为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使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在创新中突围、在共治中拓展、在法治下前行,社会治理凸显出一系列新特征:更加重视权利保护,人民群众在基本民生方  相似文献   

11.
黄诚 《求索》2014,(8):23-27
公共服务是民生之源。基本公共服务的体制障碍是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瓶颈。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既是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改革,要扩大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构建"协同参与型"的新格局;要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供给,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监督评价体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正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项基本民生保障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回应与契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产物,具有产生的必然性与发展的必要性。不同时代孕育出不同的社会救助制度意涵,以实现特定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下的国家治理目标,满足人的生存需求。在当代,随着福利国家危机持续发酵,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现代科技与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服务型政府转型不断推进,基本民生保障需求与制度供给生成了一系列新议题,人类基本民生保障进入新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期。在此背景下,《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群众》2019,(22)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就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现代化进行了部署。近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以"全国政策咨询系统干部研修班"学员为对象,就社会治理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治安维稳与基层治理是当前社会治理的工作重点,党的全面领导、在保障与改善民生中促进治理、依托调解协商解决社会矛盾是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经验。未来社会治理面临结构性社会风险,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须继续加强政府治理改革、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公民治理现代化是基石和重点。从历史经验和当前实践来看,中国公民参与治理的主要形式是"被动式参与"。要改变被动、实现治理目标,注重协同效应是良策。公民治理可以为当前国家整体层面的治理提供呼应和支持。通过深化改革实践,构建强政府、大社会的协同治理模式是实现公民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公民治理现代化是基石和重点。从历史经验和当前实践来看,中国公民参与治理的主要形式是“被动式参与”。要改变被动、实现治理目标,注重协同效应是良策。公民治理可以为当前国家整体层面的治理提供呼应和支持。通过深化改革实践,构建强政府、大社会的协同治理模式是实现公民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包炜杰 《求索》2023,(4):53-58
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学术追问,这要求从国家治理层面作出符合中国经验事实与改革逻辑的系统性回答。从主体逻辑来看,党、政府与市场的内在关系成为中国国家建构的组织保障;从制度逻辑来看,通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转化为治理效能,进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从价值逻辑来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人民城市等一系列国家治理鲜活实践深刻反映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驾驭好资本的价值底蕴。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不仅在理论上打破了西方治理理论窠臼,而且在实践中以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3年,江苏省常州市各级民政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高质量基本民生保障、高效能基层社会治理和高品质基本社会服务上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18.
"枫桥经验"是中国基层开展"安全治理"的有效典型."安全治理"是由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与民众参与的社会平安与民生改善的协同过程.从非传统安全的视角看,把"治理"运用于"社会安全"领域,能促进社会安全能力的提升,使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得到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9.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行政管理改革构成整个改革的核心环节。就目前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实践来看,行政管理改革的滞后已经对其他方面的改革深化构成了牵制,这种滞后主要源于行政管理体系内逐渐积累的五对矛盾的制约。从治理视阈来看,破解这五对矛盾的制约进而将行政管理改革向前推进,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相互协同":一是作为现代治理主体的公民、社会与政府之间相互协同,二是作为现代治理体系的技术、制度与价值理念之间相互协同。  相似文献   

20.
虞志坚 《求索》2013,(1):257-258,233
李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着眼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对建党初期土地问题与民生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李达认为,当时土地问题与民生息息相关:特定的社会形态是土地问题的发轫也是民生维艰的根源;土地问题沉重拖累民生;民生维艰呼唤土地问题的合理解决;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是分析土地问题民生问题的钥匙;土地国有化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趋势也是改善民生的关键。李达指出,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是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土地国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