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尊重劳动"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党的优良作风的重要内容。从党的十六大将"尊重劳动"确立为党和国家重大方针到党的十八大,"尊重劳动"的方针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工友》2013,(6):1-1
李大钊曾经说过:"人生的求乐方法,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说:"我知道什么叫劳动:它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4月28日全国劳模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全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习总书记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誉,听起  相似文献   

3.
2012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62位来自工会界的委员向全社会发出了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倡议。全国政协委员、全总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鸣起作了题为《依靠劳动尊重劳动倡导劳动,充分激发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的发言,在与会代表中引起热烈反响。尊重劳动,这个普普通通却几乎被淡忘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工运》2008,(6):27-29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把深化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工作,实现企业全面和谐,作为党委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一个抓手加以部署和落实,努力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体面劳动。  相似文献   

5.
王洋 《中国工运》2012,(1):45-46
为保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态势,就要重视研究解决影响工作深入发展的问题,科学提出进一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路,确保健康、有序地发展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一、对当前企业劳动关系状况的分析目前,企业劳动关系总体处于协调发展、和谐稳定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倡导互利共赢的企业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倡导平等互助、互相尊重的人  相似文献   

6.
目前农民工劳动现状与体面劳动的要求相差甚远,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实现农民工体面劳动的关键.具体体现为尊重农民工,突出农民工主体地位;贴近农民工,全面把握农民工的需求;服务农民工,提供培训就业渠道;保障农民工,体现制度关怀.  相似文献   

7.
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 实现劳动者体面劳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指出: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是以人为本的要求,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实现体面劳动,最根本的是要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让他们更多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劳动合同法》是我国劳动法制建设史上又一部里程碑意义的法律。这一重要法律为实现劳动者体面劳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劳动观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思维分析劳动而形成的关于劳动与劳动者的完整的系统 的看法与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肯定劳动对于国家发展的伟大意义,提 倡劳动者积极参加劳动实践,保持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的劳动本色的同时,更加重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更加 关注劳动者个人的发展。强调劳动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劳动者通过理论学习提高劳动水平,要 求国家与政府为劳动者提供完善的劳动保障,教育全社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这体现了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 劳动实践与理论学习,艰苦奋斗与劳动保障,淡泊名利与尊重劳动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9.
事实劳动关系在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成为我国劳动关系中的重要方面。但现行的劳动法律、法规中,由于片面夸大书面劳动合同的作用,使事实劳动关系处于尴尬地位,只有充分认识和尊重事实劳动关系,才能达到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对此,应从立法、执法等各个方面加强对事实劳动关系的确认和保护,以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论劳动哲学的学科定位和学科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劳动哲学是一门处于哲学与具体的劳动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我们既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门哲学分支学科,也可以看做是劳动学科群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或"元劳动学"。劳动哲学学科体系包括如下基本环节:劳动一般、劳动者、劳动与价值、劳动与产权、劳动与资本、劳动与管理、异化劳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劳动哲学透视、对工会运动的劳动哲学透视。  相似文献   

11.
劳动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亦是劳动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的前提。从马克思恩格斯将生产劳动上升到"人类社会存在的第一个前提",到毛泽东主张"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再到习近平以高远的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对劳动本质进行深入探索,以坚定的信念树立劳动精神,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劳动教育,都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深刻内涵和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演进逻辑。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劳动教育的主线,劳动教育之于德、智、体、美"四育"的支撑作用,体现了劳动教育的本体地位。劳动教育实现路径需要在实践中克服现实困境,不断探索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在企业实行职工民主管理,对于预防劳动争议的发生、建立企业内部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行民主管理,要在决策上重视民意,在管理上集纳民智,在协商中追求平等,在公开中尊重民心,在监督上实行民主.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和谐企业具有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利益结构相对平衡、劳动关系协调稳定、文化理念上下认同、人文自然环境和谐优美五个基本特征,推进和谐企业建设要以增强核心竞争力、切实尊重"主人翁"、打造"利益共同体"、着力管控风险点、坚持弘扬先进性为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工运》2012,(4):53-53
劳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离开劳动,社会发展进步就失去动力。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的良好风尚.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继承中华民族崇尚劳动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推动形成尊重劳动、鼓励劳动、保护劳动的浓厚氛围.让劳动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  相似文献   

15.
"学校义务劳动"是劳动教育的一种方式。邓小平说:"学生参与劳动,一是必须,二是适当,三看可能"。"学校义务劳动"是既易操作又有实效意义,是中小学劳动实践的主要形式。加强劳动教育,必须了解当前学生参与义务劳动的情况。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青少年的"学校义务劳动"实践环节薄弱,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劳动美"托起"中国梦"作为时代精神的引领,正在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思想共识和行动逻辑。劳动美本质上是劳动者基于其劳动实践而实现的美的创造,并通过各种美的劳动形式,彰显劳动者的本质力量和劳动美的价值。劳动美作为人的劳动实践活动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之一,是以真的劳动和善的劳动作为基础,是真善美在人的劳动实践中的高度统一。在美的劳动中追求劳动美,本质上是劳动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是劳动实践中各种关系的内在和谐与统一。新时代,工会组织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团结、教育、凝聚广大职工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在以"劳动美"筑就"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劳动争议调解的原则是"预防为主、调解为主、基层为主"。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是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第一关",及时、高效、经济、简便地调解劳动争议,维护劳动争议当事人,特别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有利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如何发挥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职能作用?本刊特邀请部分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者畅谈他们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工运》2012,(9):67-F0002
2012年8月28日,以“尊重劳动创造,维护职工权益”为主题的“2012’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他指出,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已经成为各国工会开展友好交流、进行平等对话的重要平台,为增进各国工会间的平等交流、相互理解和合作,促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劳动者体面劳动,推动世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其相关规定,劳动争议的解决遵循的是"一调一裁两审"的处理模式.劳动争议诉讼是当事人解决争议的最后途径.当前,没有独立的<劳动争议处理法>和<劳动争议诉讼法>,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依据的是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这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多问题.因为劳动关系与民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用处理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纠纷的民事诉讼法来处理表面平等而实质上不平等的主体之间的劳动争议,是极为不妥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工运》2012,(4):53-54
劳动没有贵贱之分.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只要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就是光荣的,每一位劳动者都应该得到承认、受到尊重。要更加尊重劳动者特别是基层一线劳动者.切实保障劳动者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实现体面劳动.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公平正义的阳光下更好地焕发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