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特征。在政治、经济、社会的"三维体系"视角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呈现为主体平等、机会平等、实质平等三个维度,并相互存在着辩证关系。为了推动平等观价值理念体系建设,应通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话语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以及提高平等观理念与社会发展布局的融合程度等实践路径,不断强化"三维体系"视角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实践性,从而满足人民的平等之需,建立全社会的平等之感。  相似文献   

2.
走向平等     
近代以来 ,如何走向平等成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资产阶级平等观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经历了一个从起点平等和机会平等到结果平等的逻辑展开过程。以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为指导 ,吸取前人研究成果 ,研究中国的现实国情 ,建立平等的竞争秩序 ,实现起点平等、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的辩证统一 ,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包括政治平等、经济平等、社会平等。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价值诉求,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需要不断强化民主法治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社会保障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4.
<正>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词,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价值准则,是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普遍的价值诉求。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平等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核心价值观必然以平等观作为基本的价值导向。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新东方》2016,(1)
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定义,仅限于经济上的平等分配,把分配平等当作基本国策,在中国的农村、城市广泛推行。但实践过程却流于荒谬,弊端丛生。因此,新中国前30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不同程度地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平等观。  相似文献   

6.
李茜  廖薇 《传承》2008,(18):22-23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了杜林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平等观,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平等观,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及平等观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平等、公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公正平等观渊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理念、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以及毛泽东的性格、抱负、社会经历等;其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男女平等、干群平等、国格平等、财富平等等方面;这些光辉思想,为实现社会主义平等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了杜林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平等观,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平等观,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及平等观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平等、公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德拉·沃尔佩从卢梭与马克思在平等问题上的渊源出发,阐释了卢梭的平等观对马克思的借鉴意义。通过分析比较卢梭和马克思的平等观,德拉·沃尔佩提出了现代自由和民主具有"两个灵魂"的著名观点,从平等视角分析,"公民的自由"即资产阶级的形式平等,"平等的自由"则是实质性的社会主义平等。德拉·沃尔佩虽然强调"公民的自由"对于社会主义的价值具有启发意义,但他在卢梭与马克思平等观的关系、卢梭与马克思阶级立场的差异以及实现公民自由与平等的通途方面存在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10.
刘亚琼 《前沿》2013,(19):32-35
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而弘扬中国精神,则需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部分.“平等”不是一个抽象概念或永恒真理,它从历史中产生,反映着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其内容和边界随着社会经济政治不断发生变化.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八大报告中看平等观的变化,有助于我们学习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正确区分社会主义平等与资本主义平等,了解中国梦中的平等不等同于西方的平等.  相似文献   

11.
<正> 经济体制改革的经济伦理观,就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经济行为的道德判断准则。确立这种道德判断准则的根据有两条:一是生产力;二是绝大多数劳动者的最大利益。它们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基础和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相应地在全社会确立劳动平等观、资本平等观、交换平等观和结果相对平等观。这些平等观念是我们判断经济体制改革中各种经济行为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伦理观的基本内容。凡是与这些观念相对立、相抵触的陈旧观念都应当摒弃。如果把上述四种平等观看作是母观念的话,那么,它们分别还有一群子观念。劳动平等观的子观念主要有:勤劳先富,善劳先  相似文献   

12.
一迄今为止的平等观,大致归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近代社会以前,或者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以前,各种平等观基本是诉求物质资料分配的平等,即诉求平等地消费,这是经济平等观;第二类,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舆论先声,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以后,各种平等观基本上是诉求、肯定法权平等。可见,经济平等观产生和存在的社会环  相似文献   

13.
在与当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论战中,柯亨依赖分析哲学的研究范式,坚持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仍在于其核心价值——"平等",从而为社会主义展开道德辩护,构建了以"社会主义的机会平等原则"和"共同体原则"为基础的规范式社会主义平等框架。对于柯亨的平等观,我们不能以"道德乌托邦"简单对待,而应在理性的分析中挖掘其对于当前积极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平等观?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平的内涵? 对社会公平的评价,说到底是一种价值判断。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由于各自的生存条件、民族传统、人文历史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受此支配,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平等观。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小生产者的平均主义观都曾有过很大的社会影响。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小生产者平均主义的平等观时,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平等观。他们指出,权利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超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结构。因而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无产阶级的平等  相似文献   

15.
王立 《思想战线》2012,38(1):62-66
20世纪80年代,社群主义作为自由主义的最有力批评者应运而生.在平等意味着社会正义的时代语境里,沃尔泽是社群主义阵营中惟一提出平等观并建构起理论体系的思想家.沃尔泽的平等立足于善,善的社会意义的多样性决定了平等的复杂性.复合平等是沃尔泽的平等观,相应的正义观为多元正义.复合平等不是对不平等的解决,相反是对不平等的妥协与默认,它只能作为我们批判新自由主义平等观的参照点.  相似文献   

16.
论毛泽东的平等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追求平等是毛泽东一生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本文在阐述毛泽东平等观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了毛泽东平等观形成的思想源由,评述了毛泽东平等观的历史价值:把构建平等的社会基本制度作为实现平等的基础,为新中国初步奠定了公平的社会格局;以追求人民利益作为实现平等的核心,维护了社会安定,保证了我们党至今立于不败之地;以树立社会公正作为实现平等的价值目标,初步实现了全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7.
罗国强 《求索》2014,(8):118-124
从法哲学的维度来考察,平等观在当下存在较为严重的混乱现象,平等原则作用的发挥因此受到限制。扬弃后的平等原则,是指同类主体的权利义务在形式上普遍相同。实质平等是一种具体的、有条件的平等,形式平等是一种抽象的、无条件的平等,实质平等与形式平等相混同就会导致绝对平等观。严格意义上的平等,仅仅指形式平等。主权源于平等原则,平等是主权的直接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释见忍 《世纪行》2012,(5):36-36
一、佛教“缘起论”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益思想资料 二、佛教“圆融”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三、佛教“平等”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佛教的平等观内容主要有几方面的含义:一是平等意味着共生、共存、共享,万物具有同体性.有着同等重要的生存价值和品格,体现了心、行、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女权主义法学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理论流派众多,解析性别平等的视角和重点也各有不同。本文重点评析了自由女权主义法学、激进女权主义法学、结果平等女权主义法学和综合女权主义法学以及后现代女权主义法学的性别平等观,并试图从它们的视角探讨中国立法应如何保障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20.
<正>2013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集体谈话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的正确道路",这是指导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在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方面的战略思想,也是全面评估男女平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展状况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