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马克龙执政以来在外交方面表现较为成功。作为一位在国际事务方面经验不多的年轻领导人,他迅速进入角色,在传统政治框架下进行积极改革创新的精神,不仅表现在内政方面,也在外交政策中得到充分体现。其在目前法国和欧盟发展的关键时期主张独立自主的大国外交政策,敢于担当,给整个欧洲带来了新气象。当然,马克龙上台时间尚短,其外交政策究竟效果如何,会有什么后续发展,仍需观察。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对中东有重要影响并在中东有重要战略利益的欧盟国家,法国对中东的政策对欧盟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马克龙当选法国总统,有利于法国外交和中东政策的延续性,但也面临着应对国内外反恐局势、与相关大国及地区国家进行政策协调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正>法国总统大选已然落下帷幕,"政治新人"马克龙组建新党独立参选并一举夺得总统宝座,成功登上政治权力的巅峰,成为真正的"超级黑马"。这一"奇迹"发生的真实原因是法国乃至欧洲政治生态与格局发生重大嬗变的深层折射。而随着新政府组建完成,马克龙总统未来内外政策的施政方向和前景,也必须要放到法国和欧洲政治生态与格局发生的重大深刻变化之中去考量。  相似文献   

4.
特朗普执政后以"美国优先"为原则调整对外战略,对美欧关系造成巨大冲击。美国在贸易、安全、外交等各领域背离对欧政策传统,不顾欧洲利益、不听欧洲劝说、不屑与欧洲协调,对欧洲国家外交政策形成挑战。面对这一形势,欧洲已掀起一轮关于美欧关系前景的大辩论,跨大西洋主义的可持续性受到质疑。同时,欧洲对美"双重切割"政策初步成型。这一轮美欧关系变动是历史和现实政治作用的结果,是以杰克逊主义为底色的"特朗普主义"主导下的外交政策调整,是冷战后美欧世界观、权力观渐行渐远的结果,也是美国战略重心东移背景下欧洲对美战略价值下降的表现。此轮关系调整涉及美欧对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发展方向的分歧,触及美欧关系底线,影响深远。美欧关系的不确定性也给正处在十字路口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带来更多挑战。美欧关系的变动将加剧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危机。在继续积极引导美国、稳固中美关系的同时,中国应对欧洲外交的两面性和灵活性保持清醒认识,在当前国际秩序面临压力的背景下,继续做现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改良者。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丰富的实践中形成新的理念和观念,并逐步整合成为系统的大国外交理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源于中国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和优秀的国际外交思想理论。中国集世界文明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和发展中大国三位于一体,这代表了历史的继承、当代的创新和发展的方向。外交理论同国际社会密切相关,国家特色通过国际交流而更具世界意义,中国为此需要在增强理论自觉和自信、超越传统思维局限和确定国际交汇合作方向等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展望未来,中国需要全面和辩证地处理好机遇和挑战、特色和共性、目标和能力这三对关系,从而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中国2004年的外交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法国为开局,并且取得不俗成果。主要体现在:一、希拉克高调反对台湾公投;二、签署包括订购空中巴士在内的九宗经贸合作项目;三、强化双边战略伙伴关系;四、促使欧盟考虑解除武器禁运。 中国与法国虽然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但彼此却有许多共同点,尤其在国际战略方面,甚具共同语言。例如,双方都主张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也许可以这么说,法国是西方大国中与中国关系最悠远,共同点最多、分歧最小的国家。 事实上,中、法关系一开始就建立在战略合作的基础上。1964年法国成为欧洲国家中最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法国是社会发展及活动十分活跃的国家,曾产生了诸多引领世界风潮的思想和文化,并以此为基础滋养而形成了法国精神。这种精神底蕴深厚并得以传承,使法国在国际舞台上能够焕发出持久而独特的魅力,其中大国雄心更是深入人心,构成了法国对外发挥影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支撑。然而,冷战后欧洲地缘局势的一系列变化,却使法国猝不及防。德国统一、北约东扩、欧元诞生以及之后的欧债危机、难民冲击、恐怖威胁、英国脱欧、国内民粹主义上升等,都牵制了法国特殊作用的发挥,未来也似乎失去了明确方向。在国际体系深度变迁和国际安全面临诸多风险及不确定性显著增加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大国更多的责任担当。法国精神需要赋予新的内涵,欧洲也需要在全球治理中重新确立自己的定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印度的外交工作可谓有声有色,利用国际军事变化带来的有利时机,印度在国际舞台实施"平衡外交"之术,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经过最近几年的独立和全方位的大国外交,印度基本上扭转了1998年5月核试验后外交上的被动局面,赢得了在国际舞台上更为广阔的战略空间,为印度未来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9.
2017年,法国新当选总统马克龙提出了重启法德轴心并以此振兴欧盟的欧洲振兴计划,以应对欧洲目前面临的移民和难民问题、恐怖主义、经济复兴难题等多重危机。在经历了长达近半年的组阁危机后,新生的德国政府最终对马克龙的倡议给予了积极回应,开启了法德两国联手复兴欧盟的新进程。但是在复兴欧洲的原则性共识下,法德两国以及和其他成员国之间在某些具体议题上均存在分歧,复兴道路依然漫长,需各国进一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  相似文献   

10.
法国的非洲政策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并带有殖民时代的鲜明烙印。马克龙执政以来,面对来自安全和经济的双重压力,采取了具有明显实用主义色彩的对非政策路线。为改善法国在非洲的形象、从源头解决安全与移民难民问题、扩大在非洲的经济影响,马克龙政府通过机构改革、放松金融管控、淡化法语国家组织政治色彩等举措,努力消除法非特殊关系的殖民主义色彩,推动法非关系走向平等和透明。整体而言,法国在非洲的形象未得到显著改善,反而因被迫加强有争议的在非军事存在而陷入反恐泥潭,但法国向东非等非法语地区的经济扩张初见成效。马克龙政府的非洲政策既有继承又有拓展,维护与扩大国家利益始终是法国对非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新加坡几十年的双边互动创造了大国与小国关系良性发展的典范,两国在交往中既注重务实的工具性功能合作又隐含着价值层面的谨慎权衡.在与中美两大国的关系发展中,新加坡的外交理念和政策选择体现了这种双重面向的基本逻辑,并随着中美两国战略博弈的演变而作出相应调整.当前新加坡领导层正处在新旧更迭的过渡期,能否延续从李光耀时代至今的外交智慧与传统将是对第四代领导团队的重要考验.不论如何发展,工具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合作与平衡、互构与共生仍将是未来新加坡外交走向的基本立足点,也是新加坡能否在国际社会以及大国博弈的大背景中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外交研究不被重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方面,即传统的外交研究的理论价值较小和政府主导的外交日渐式微。为了使外交重新成为国际关系学关注的核心,需要借鉴其他理论,制度主义能够为外交研究的议题设置和研究方法提供有益的帮助。由此,对中国外交一些重要议题的研究,如实现互利共赢战略的方式、外交制度对中国外交的影响、中国的大国威望与外交手段之间的关系、国际制度和中国外交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可以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外交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春 《国际展望》2011,(4):60-72
传统外交是党领导下的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90年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这三大历史潮流,领导中国传统外交不断从最初的消极、被动和单一走向今天的积极、主动和全面,始终致力于和平外交、开放外交和独立外交,并且很好地把握了物质利益与普世价值的平衡,包括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利益的平衡,更侧重物质利益的大国外交和周边外交与更侧重价值观的发展中国家关系与多边外交的平衡。中国传统外交的这一不断发展,既使中国传统外交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也为中国传统外交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工党党内关于欧洲问题的争论并不激烈,战后欧洲联合运动并未成为工党政策的中心。工党优先关注在国内实现经济恢复和社会改革,在国际上承担一种全球责任,因此其内政的重点就是实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和工党的“社会主义”政策,在外交上则以维护西欧安全为原则,积极推动美国插手欧洲事务,带头响应马歇尔计划,组织布鲁塞尔条约并推动北约产生以求建立全球力量平衡。工党更愿意把自己看作是大西洋主义者而不是欧洲主义者,它希望建立的是美英领导下的两极欧洲。  相似文献   

15.
论日本与东盟的相互认知及双边关系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回顾战后日本-东盟关系演进的基础上。描述了两者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时较为密切的全方位关系,到冷战结束以来平衡性与互动性更为突出的关系样式,分析了日本-东盟关系式样形成的内外原因,并对日本和东盟相互战略认知进行了探究。文章认为,在东亚国际格局变动的新时期里,日本-东盟关系将在前者以日美同盟为外交“基石”以及后者以“大国平衡战略”为标杆的基础上,日本将继续寻求美国与亚洲之间的政策平衡点,而东盟则在继续强化自身建设的同时,依然会将中、美、日为核心的世界大国和国际组织纳入并塑造为该地区的基本平衡力量。从东亚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看,随着中国的不断壮大,并奉行灵活进取的地区多边主义,中国与东盟的政治经济关系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日本与东盟国家颇为紧密的传统关系、尤其经济关系方面相应会面临三大效应的影响,将朝着平衡性、互动性、竞争性相对更为显著的发展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6.
独立以来俄罗斯外交主流思潮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兴 《国际政治研究》2004,(1):116-122,150
独立以来俄罗斯外交主流思想流派经历了从大西洋-欧洲主义到新斯拉夫主义(民族主义)、从“近邻-远邦”流派到新欧亚主义,再到现实主义-实用主义、“稳定的弧形战略”等演变过程。实现俄罗斯国家的复兴,激活俄罗斯民族主义,重振俄罗斯的大国雄风,获得世界大国地位,是各大流派的共同实质。但各派所主张的具体方式、道路不尽相同。这些主流思潮在不同的时期对俄罗斯的外交战略与外交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将继续发挥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法国决定重返北约一体化军事架构,目标有三,即提升法国在北约联盟内部的地位,力求与美国等国改革北约,使之朝着有利于法国、欧盟的利益方向发展;消除盟国、盟友对法国倡导的欧洲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疑虑,促进欧洲防务建设,以此平衡北约;建立欧盟和北约的良好合作关系。究其实质就是,法国希望通过重返北约,实现以上目标,达到提升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但是,法国重返北约能否提升法国在北约的地位,主导北约的改革;能否促进欧洲防务建设和改善欧盟和北约关系,存在很大变数。如果不能成功,法国会因此而丧失外交政策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8.
重点依托欧洲强化"特殊关系"--析英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欧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美国一超地位的加强,德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以及美英"特殊关系"的弱化,都迫使英国不得不加速调整传统的外交政策,以适应深刻变化了的国际环境.特别是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进一步调整英国的对外战略,确立重点依托欧洲,确保在欧盟内的大国地位,通过重新强化英美特殊关系,开展全方位外交,综合利用各种地区性与国际性组织,以及英思想、历史、文化等优势,力争在全球发挥超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基于自身实力变化和国际形势处于转型期这两大关键性因素而产生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正经历由"发展中大国"向"发展中强国"、由"边缘"向"中心"、由弱向强、由地区性强国向有全球性影响的大国的转变,正经历由量到质的转变。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是在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下,落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努力构建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大国外交,推动地区和国际机制的建设,推动公正均衡的国际秩序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在企业管理学中,"利基"被引申为用以研究中小企业如何开拓市场的"利基战略"等理论概念,这一概念在国际关系理论中被发展为"利基外交",一般被借以研究冷战后中小国家的外交特征。按照综合国力来分析,东南亚国家属于中小国家行列,因此东南亚国家在冷战后所采取的外交具有中小国家的"利基外交"的特征。但同时,东南亚国家的"利基外交"具有两个符合自身需求的特征,一是以东盟等地区性机制为支柱,作为开展外交的"根据地",即以地区主义的方式来"寻求利基";二是发挥自身优势、外交专长或者大国平衡战略等方式来扩展自身的外交空间,即"见缝插针"式地"拓展利基"。通过寻求、拓展"利基",东南亚国家赢得了生存发展需要的外交空间并扩大了自身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