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名词”的结构是近些年很流行的表达方式,有许多学者从传统的语法角度作了研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非范畴化理论,结合名词的“概念的多重性”特点,对“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进行解析,可以发现“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产生的语言内在条件和外在特点,并进一步解析“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在使用中的认知模式及其成因,能帮助人们对“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寻求更合理、更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程度与语气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其中以语气词语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内含的程度量:一是从不同语气类型出发,考察语气副词、语气词、助动词在不同语气中体现出不同的语义强度;二是从整个语气范畴出发,考察语气副词、语气词、助动词表达信、疑的程度不同;三是从语用意义上,不同语气副词、语气词、助动词强调的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巨"字在一些文章中的不恰当定性为出发点,对现代汉语中的"巨"字进行了定性研究,并在层层分析其常规用法"巨1"和新兴用法"巨2"之后,得出结论:"巨1"为单音节、黏着、不成词、不定位、词根语素,"巨2"为绝对、主观程度副词,且存在超量级绝对程度副词"巨2a"、极高级程度副词"巨2b"和超量主观程度副词"巨2c"、高量主观程度副词"巨2d"。  相似文献   

4.
煞是杀字的俗体,本义为杀死、弄死。中国古汉语中出现了作程度补语的用法,现代汉语普通话已经很少使用,某些方言中还有残留。目前,还没有专门对程度补语煞的历时来源,煞程度义获得的机制和动因,程度补语煞的词性及程度副词作补语的认知理据等问题展开论述的文章。文章立足于程度补语煞的历时演变过程,同时结合汉语方言的使用情况,认为程度补语煞的来源经历了两个步骤:先由自主动词演变为非自主动词,再由非自主动词演变为程度副词;并探讨煞程度义获得的机制及程度副词作补语的理据。  相似文献   

5.
武振玉  李铭娜 《求索》2012,(2):182-184
汉语"尤最"副词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来源于具有积极色彩义的词;二是来源于具有消极色彩义的词;三是来源于具有"超常"义的词和词组。这类副词从两个方面集中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特点:其一是采用具有鲜明色彩义的词语来表达程度高,包括具有积极色彩义和具有消极色彩义两个明显对立的色彩范畴(后者尤为突出)。因为在汉民族的观念中这样的词语色彩鲜明,所表达的语义强度突出,用来表示程度高,可以很好地增加对程度的强调。其二是汉语选择具有"超常"义的词和词组表示程度高,又是传统文化中"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邓小琴 《前沿》2013,(20):136-139
粤方言否定副词“咪”(mei13)来源于古汉语词“莫”,经由分音“莫个”,在“莫”以保留“m”声母为主要特征以及入声韵尾“个”逐渐脱落的语用条件下,“咪”(mei13)以其历时文献的高频使用地位,在多项韵母变式中被选用并定型;当代粤方言否定副词“咪”随着否定语义的虚化,呈现出语素化、连词化的语法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在动词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较多,大致可分为四类:语序、缺失、赘余、误用。通过对动词偏误的整理分析,可以发现偏误原因主要是母语的干扰和已习得知识的干扰。针对成因可以寻求减少动词偏误的方法,从而有利于初级阶段动词的习得。  相似文献   

8.
万莹 《理论月刊》2008,(6):119-121
本文主要从对介词和介词短语的性质与功能的界定、对介词虚化的过程和动因的研究和"X着/了"类介词的研究三个方面对现代汉语介词研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作了评述。最后本文展望了今后的汉语介词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总括副词“都”为研究《儒林外史》的一个切入点,分析了“都”后面的结构成分,并通过和同时代的作品以及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展现出《儒林外史》的一些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对专书进行语法重叠研究还不多见。《子夜》是现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存在大量的重叠现象,而重叠式副词有其鲜明的语用特征。《子夜》中重叠式副词主要有AA式、AAB式、AABB式等三种类型;可以实现状语、补语、定语、谓语等多种语法功能,甚至能独立成句;当它们充任状语时,语义指向的方向可前可后,语义指向的内容可以是谓词性成分,也可以是体词性成分;具有强化语义、加强语气、增强口语色彩、刻画人物形象等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群关系关乎执政党的生死存亡.我们要认真吸取苏共亡党的教训,充分认识目前党群关系面临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群关系.  相似文献   

12.
罗昆  李煌明 《思想战线》2005,31(6):87-90
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不仅是儒家中的精神境界问题,而且也是儒家的至乐问题。与道家和佛家相比,儒家的至乐———“孔颜之乐”,既有与其他两家相似之点,也有其相异之处。通过比较儒、释、道三家关于“至乐”观点的同异,可以清楚地认识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是区别儒释道“至乐”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充分利用民族主义为政府提供合法性基础的重要功能,中国共产党则强调对民众的开放和吸引,并以此作为追求民族主义目标的重要动力。中国共产党依靠发动民众的全面抗战路线,使民族主义由于融入了大众性的内容而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充分发挥了民族主义对民众政治参与意识的促进功能。这虽与当政者要求的"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主张不一致,但却反映了广大民众的普遍价值取向,造成了当政者在民众面前的被动,也由此影响到战后中国政局的走向。  相似文献   

14.
新闻自由权和隐私权之间经常发生冲突,主要是由于权利主体利益的冲突、权利主体的不对等以及法律规定的不完善,解决二者的冲突就要遵循隐私权优先保护原则、涉及公共利益权利让渡原则和新闻自由权的抗辩原则,同时建议从两个权利的法律地位和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两方面解决二者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警政是对有关警察的国家和政府事务的统称。中国警政史的研究内容是:以治安问题为起点,以警察职能为核心,具体考察中国历史上各种警政思想、警政机构、警政措施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警察职能的行使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关系,揭示中国警政制度的产生、发展规律。从时间上看,中国警政史的研究范围包括中国警政萌芽、发展的全过程;从空间上看,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警政史,应该以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版图作为标准。在学科性质上,中国警政史属于史学的专史范畴。但在中国警政史学内部,也可区分出中国警政通史、断代警政史和专门警政史。  相似文献   

16.
至今仍然传承在黔桂两省区交界处的壮、瑶等民族的铜鼓艺术、蛙神崇拜以及民间歌咏习俗,具有重要的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价值,很有必要将其中的一些文化元素融入体现区域族群生存智慧和文化理想的现代生活空间的建构之中,让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在新的衍生载体中焕发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7.
侦查的目的、价值与功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它的探讨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本文以侦查的定义为出发点,对侦查的目的、价值:功能逐一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侦查的目的、价值、功能三者的关系,从而全面系统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贫富差距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辉 《思想战线》2005,31(6):1-6
贫富差距的程度与社会和谐稳定状况呈负相关关系。近年来,中国急剧扩大的贫富差距,已经开始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大公平优先的二、三次分配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安全阀”,疏通社会各阶层之间流动的通道,降低因“寻租”和“共谋”等滥用权力的行为造成的贫富差距对弱势群体带来的消极影响,不仅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20.
东西差距问题与政府政策供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转型时期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差距问题,并力图揭示区际经济发展与政府政策供给之间的关系。论文主要分析了东西差距的表现、成因和影响,并提出了缩小东西差距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