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952年至1953年的司法改革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司法改革,其理念与制度产物仍影响着现今司法体制的建构.司法改革运动的一条隐形动因是破解"案多人少",重塑审判工作模式,为新中国司法制度提供"人民属性"的法理诠释,并尝试建设"政治维度"、"人民维度"和"法律维度"和谐共生的新型司法制度.1957年整风期间,法学界对司法改革运动进行了反思与批判,但囿于意识形态干扰,最终酿成"反击右倾扩大化",导致"案多人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司法制度全面倾斜"政治维度",进而演变成为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灾难.  相似文献   

2.
通过考察诉讼档案等相关史料,从政治表达与法律实践两个角度来重新审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废除六法全书'和'司法改革运动',辨正新旧法统'决裂论'。从政治表达层面来看,关于废除六法全书和司法改革运动的文件、指示及命令等都明确表示要与旧法统决裂,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出一整套阶级化的法律话语体系。从法律实践层面来看,建国初期的立法实...  相似文献   

3.
今年党组提出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概括起来就是“七项工作”、“五个方面的改革”和“一个加强”。“七项工作”是:积极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拓展法律服务,努力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秩序;扎实有效地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促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夯实司法行政基层基础,进一步活跃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大力加强司法行政法制建设,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司法协助和司法外事工作,促进对外司法交流与合作的发展。“五个方面的改革”是:监狱体制改革,司法鉴定体制改革,律…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以来,司法行政机关按照中央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要求,认真贯彻执行《立法法》,紧紧围绕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大力推进司法行政法律制度建设,实现司法行政法制建设与国家整体法制建设同步发展。目前,专门规范司法行政工作的法律4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2件,行政法规4件,部颁规章70件,地方性法规100件,司法行政主要业务领域基本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中国特色司法行政法律制度体系已经形成。在推进制度建设中,司法行政机关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提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司法行政法律制度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法制建设中历来重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但是对司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无法"司法问题却有认识不足的倾向。所谓"无法"司法是指在法律没有规定、法律规定不明或者法律规定相互冲突等情况下,由于法官不能拒绝裁判理念的要求,法官必须解决现实的社会纠纷。"无法"司法是以法官自由裁量权和司法经验为表征的,在司法过程中具有普适性。但是"无法司法"毕竟与严格依法原则有冲突,因此也应当对"无法"司法进行必要的规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新中国初期重庆地方通奸司法判例探析发现:新中国初期还是延续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通奸行为定罪处罚的基本调整方式.但是在新中国的时代背景下,通奸案司法判例具备亲告乃论、量刑轻缓、多由男方告诉等特征.在这些特征背后是法律与司法实践的裂痕.社会中各种制约因素,包括传统习惯、司法政策、经济条件等左右着法律规范在特定时空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司法行政机关自恢复重建至今已经历了22年的光辉历程。她沐浴着改革的春风,肩负实施全民普法教育和专门法学教育,对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管理,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和监狱、劳动教养的管理等任务,实现了队伍从小到大、职能由弱到强的转变。在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法律需求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我国的司法行政事业在不断开拓中创新发展,新的职能在改革中孕育壮大。随着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司法行政自身法制建设的滞后和职能设置的缺陷日渐明显…  相似文献   

8.
法治、法律解释与司法改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矛盾和运动是法律的基本属性,正当性与确定性之间的冲突是法的矛盾、运动属性的集中体现,确定性的价值最终建立在它对正当性的服务关系基础上。立法、司法同为法发展有机链条的一部分,通过法律解释进行的创造性司法为法的运动在立法之外提供了一条平缓发展的道路。法律解释存在相对客观的标准。审判解释的禁止使得司法既过分受制,又缺乏真正有力的约束。实质意义上的司法改革必须打破立法、司法的绝对两分,赋予法官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权力  相似文献   

9.
赵钢  王杏飞 《现代法学》2012,34(4):163-171
古今中外均曾有过形形色色的法律虚无主义思潮。新中国成立以来,曾一度盛行完全否认法律作用的法律虚无主义,使得中国社会全面陷入了"无法无天"的混乱状况,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当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的观念亦已初步深入人心。然而,近些年来,在我国民事司法领域却悄然出现了新的法律虚无主义倾向与实践,集中表现为轻视、否认、虚置立法权威与法律规范的"违法司法"与"法外操作"等。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法律虚无主义,倡导在严格遵守现行立法与遵循司法规律的前提下适度地能动司法,这是社会主义司法原则不可动摇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革命法制建设经历了从农村根据地到城市解放区,进而发展到新中国的历程,其中的司法建设也随之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并推进到全中国的重大转折.哈尔滨解放区将根据地时期的“便民”司法传统与城市司法实践相结合,注意满足城市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在法律术语、法庭形式、司法程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形成了哈尔滨解放区规范化、国际化的城市司法特色,实现了中国革命法制中司法建设“从农村到城市”的重要转折,为新中国的司法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民法法系侧重立法的研究,普通法系侧重司法的研究.它们共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采用分阶段研究策略,缺乏对法律运行整体的研究;重视对法律运行反常现象的研究,缺乏对法律运行正常现象的研究.其实质是国家主义法律运行观使然,影响了人们对法律运行科学而全面的认识,造成了法律运行的严重不畅.为此,必须转换法律运行研究的观念、路径、重心和视角.法律运行是指法律运行主体人在法律运行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法律行为或法律活动.  相似文献   

12.
论隐私权制度的本土化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潇潇 《时代法学》2005,3(6):85-91
随着依法治国的深入开展和人权保护观念的深入人心,我国法律制度中的一些弊端日益明显化,革新法制的愿望也日趋强烈,而隐私权就是其中的一个法律问题。本文从法理学的视角就隐私权的法律属性进行阐述并对其在目前条件下如何实现隐私权制度本土化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3.
对宪法性质及相关问题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宏 《法学论坛》2003,18(1):35-40
本文讨论了宪法的性质、内容和效力阶位等涉及宪法本质特征的一系列问题。认为 ,宪法不是母法 ,而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准则的部门法 ,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契约 ;有关国家权力的来源与性质、配置与运作、制约与监督等问题是一个国家宪法的核心内容 ,而关于发展经济、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思想教育、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问题不是宪法应有的内容 ;宪法虽然作为一种政治契约 ,应当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 ,但根据本文提出的“对外承诺对内具有约束力”的原则及其相关规则 ,宪法实际上的效力阶位从制定机关的角度看 ,则取决于其在一个国家整个权力结构体系中的级别 ,因而我国宪法与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实际上处于同一效力阶位 ,而要使它成为效力最高的法律 ,就有必要进行立宪体制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观念是一定社会法律现象、法律制度、法律运行模式的理性概括。中国近代的法观念是在中国传统法观念与外来法文化的冲突、扬弃中形成的。治外法权的丧失、太平天国运动对封建法观念的摧毁、清统治者对封建法观念的破坏、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是其产生的历史土壤。其内容主要是礼法分野、诸法并重、肯定个体的权利、司法独立等。中国近代法观念的转变为清末法律改革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对民族救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均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人民监督员选任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的人民监督员选任机制存在选任范围过窄、选任资格条件规定不明、选任程序缺乏规范和透明度等问题,不利于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健康发展。因此,需从拓宽人民监督员的选任范围、明确人民监督员业务素质的标准、改革人民监督员的选任程序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高新华 《河北法学》2005,23(3):65-67
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是一个庞大的国际行政法体系,其中的许多内容将对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的发 展产生重大影响。WTO司法最终理念所确立的"不利影响标准"对我国现行的"合法权益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WTO法制统一原则要求行政相对人有资格对更多的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行政行为提请司法审查;WTO争端 解决机制则进一步扩大了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7.
朱勇 《河北法学》2008,26(3):162-166
在中国古代历史演进中,宋代法制的价值功能随社会经济的跃进而明显变化,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呈现许多文明特征。突出表现在:宋代重视法律对经济生活的调整、规制,对民众的主体地位和个人意志、私人契约有一定的认知,对民众利益的保护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检察权的性质——定位于法律监督权的检察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检察权的本质属性应为法律监督权,对检察权“行政权说”提出质疑。法律监督权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对全部检察职能都可以作出法律监督权的解读。法律监督权的理论基础是分权制衡论,宪政基础是人民代表大会下的“一府两院”制及宪法对检察机关性质的界定。  相似文献   

19.
新古典经济学侧重的是私人领域,探究的是既定社会制度下的个体行为,它通过供求关系的分析来剖析现状产生的原因,不但具有强烈的建构性,而且也表现出为现状辩护的特点;相反,法律制度则属于公共领域的课题,它所规定的是人们的应得权利,要体现社会正义和人本关怀,从而本质上应该是演化的和关怀弱者利益的。正因如此,法律制度不应只是体现力量的较量和博弈,对它的分析也不能仅仅用基于供求的收益—成本范式,而是要遵循从本质到现象的分析路线;特别是,由于我国社会制度和市场机制依旧很不健全,还不存在私利和公益自然和谐一致的制度基础,因而简单地搬用相对成熟市场下解决私人领域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来探究市场很不完善下的社会制度问题,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囚徒困境泛滥。因此,我们在应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范式来解释尤其是在完善或设计法律制度时就必须非常慎重。  相似文献   

20.
How did the American legal elite come to reject the husband's privilege to rape his wife.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at rejection. This essay traces theories justifying the marital rape exemption from the 17th century, focusing on the period focusing World War II. The history illustrates how the postwar legal elite's limited progressivism created inconsistent arguments that left the exemption open for attack, an attack that came from within the 1970s feminist movement. Radical feminist rhetoric about sexuality, rape, and marriage pulled away the last layer of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exemption and denounced the sex right it left exposed underneath. Connections in the 1970s, both literal and conceptual, between radical feminists and the legal elite allowed the feminist movement to discredit the exemption within that elite. To interpret the significance of that rejection, I consider how legal language affects people's senses of self. I argue that legal words like "rape,""marriage," and "husband" validate and inform people's, specifically husbands', identities in marriage. By changing the meanings of those legal words, legal reform can eventually change human behavi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