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工作报告和今后工作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宝俊 《中国减灾》1998,8(4):10-12,9
司马义·艾买提主任、各位委员:今年是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第九年。在过去的九年中,通过减灾委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我国的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誉。今年10月14日,联合国减灾十年委员会将一年一度的“联合国川防灾奖”授予多吉才让副主...  相似文献   

2.
曾庆祝 《中国减灾》1998,8(2):5-6,14
兴修农田水利提高减灾能力曾庆祝(江苏省淮阴市水利局)淮阴市现辖五县、一市、二区,总人口489.6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07.33万人,农村劳动力207.46万人。全市现有耕地379.7千公顷,其中:山区62.4千公顷,平原209.3千公顷,圩区108...  相似文献   

3.
1994.国际减灾十年的关键年詹姆斯·P·布鲁斯(国际减灾十年科学和技术委员会主席)1994年内的几件事,将使它成为决定国际减灾十年成败的关键年。看到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急剧上升的情景,我们就会明白,减灾活动至今取得的成就是很有限的。如果...  相似文献   

4.
(1999年7月5日于瑞士日内瓦)  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即将结束。虽然我们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我们仍面临巨大挑战。就1998年而言,这是国际减灾十年结束的倒数第二年,但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却急剧增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性的嘲讽。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承认国际减灾十年的成就是巨大的。为此,我们应当感谢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以及它在联合国机构内、外的合作伙伴们的努力。科学技术方面的合作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全球范围内,来自多学科的专家,如气象学家、地质学家、地震学家及社会科学家一道,更加紧密地开展合作。尽…  相似文献   

5.
《中国减灾》2000,10(4):6-9
(2 0 0 0年 1 0月 1 2日 )司马义·艾买提主任、各位委员、同志们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 ,国际减灾活动也将进入一个新的纪元。自 1987年联合国第 42届大会决定 2 0世纪 90年代作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以来 ,国际社会在实施国际减灾十年活动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去年 7月 ,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了国际减灾十年活动论坛 ,全面总结了世界各国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成就 ,原则通过了“论坛基本结论”、“日内瓦减灾战略”、“日内瓦减灾宣言”、“科学技术支持减轻自然灾害分论坛声明”等重要文件 ,提出要把国际…  相似文献   

6.
2013年5月6-12日“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减灾委员会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了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汶上县民政局、地震局、教育局、应急办等成员单位在各活动会场向群众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接受群众资询,展出防灾减灾知识图板300余张,发放《防震减灾知识读本》等宣传资料5000多份,印制《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从我做起倡议书》等宣传材料1.2万余张,悬挂防灾减灾宣传横幅130多幅,组织5万余人次收看防灾减灾科教片,  相似文献   

7.
李国栋  郑远长 《中国减灾》1999,9(4):19-21,24
(日内瓦,1999年7月6-8日)  国际减灾十年的突出成就之一是对全球日益增加的自然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之间在减灾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作出了贡献,因而也加强了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它在减少全球自然灾害造成不断增加的社会经济损失方面作出了贡献。尽管科学技术已经极大地挽救了因大部分气象、水文及海洋和地质方面的自然灾害而造成的人民生命的损失,减少了因之造成的财产损失和环境损害,它在今后十年的潜在贡献还会更大,但只有在广义社会因素方面将其系统地明智地应用于综合减灾途径时才能实现,这些减灾途径是这十年的主要财富和最…  相似文献   

8.
1999年7月5-9日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减灾十年活动论坛上,许多国家的代表总结了通过高技术应用所取得的减灾成果,如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前及时的预警,使35万人免受火山灾害,孟加拉国1977年一次飓风死亡7万多人,而1997年由于及时的预警,同样强度的飓风只死亡400多人。联合国秘书长柯菲·安南在大会开幕式上的发言指出,国际减灾十年的计划不能就此停止,对于灾害要从反应的文化变成预防文化,预防更符合人道,也更节省经费。预警是非常重要的,自然灾害已失去纯自然的含义,贫困使灾害加剧,全世界90%的灾害…  相似文献   

9.
推动减灾科学技术的进展弗兰克·普雷斯(华盛顿卡内基学院)一次隆重的全球性减灾会议即将在国际减灾十年(IDNDR)过去一半的时刻召开。有关专家和政府领导人齐集日本横滨市举行这次会议十分合适,因为在促成举办“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制定减灾技术方案和公众政策...  相似文献   

10.
曹冠武 《中国减灾》1994,4(3):37-39
试论森林防火减灾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曹冠武(河南省防火办)河南省在全国属干少林缺材、自然灾害严重的省份。全省有林地面积157.1万公顷,活立木蓄积9151.5万m’,森林覆盖率9.41%,三项指标分别居全国第21、19和21位;人均林分蓄积0.51m’,...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国务委员减灾委主任李贵鲜(1993年12月11日)今天召开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的全体会议,范宝俊同志作了工作汇报,部分委员和专家发了言,这些发言都很好。最近,根据工作需要和人事变动,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综合减灾25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中国政府积极响应联合国关于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倡议,成立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2000年更名为“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2005年再次更名为“国家减灾委员会”),时至今日,已有25年。25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参与国际减灾交流与合作,一直在探索和实践通过调动各方资源来实现综合防灾减灾目标,并在全球防灾减灾框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加一 《中国减灾》2012,(23):24-27
中国无疑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非典"、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一系列灾难的发生,国人在经历惨痛灾难与艰辛救灾的过程中,减灾文化建设也经历了一个充满曲折但成就卓越的十年。在2012年接近结束的时刻,回顾十年来的"减灾文化"具有特殊的意  相似文献   

14.
灾难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片段。数千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的各种灾害,近十年来又进入一个多发期,但同时,这十年也是中国努力构筑防灾减灾钢铁长城的十年,是中国防灾减灾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的十年。从编制实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到完善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减灾》2011,(8):41-41
2011年5月12日,既是“5·12”汶川大地震3周年纪念日。又是以“防灾减灾、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第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陕西省宝鸡市376万人民群众,以多种创新独特的方式,深切缅怀在地震中罹难的同胞。切实加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开展了异彩纷呈、成效显著的宣传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6.
防灾是关键     
《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提出,综合减灾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国际减灾十年"也曾经提出过"防灾优于救助"的理念。如果我们把减灾分成防灾、抗灾、救灾三个部分的话,防灾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之所以如此,  相似文献   

17.
姚瀚 《中国减灾》2012,(10):62-62
2012年8月30—31日,《中国减灾》杂志社承办的“2012年全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会议”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的73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有16位《中国减灾》杂志编委会委员(厅局长)。会议为期两天,分为《中国减灾》杂志编委会扩大会议和以杂志为载体的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两个部分。  相似文献   

18.
正1989年,中国政府积极响应联合国关于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倡议,成立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2000年更名为"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2005年再次更名为"国家减灾委员会"),时至今日,已有25年。25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参与国际减灾交流与合作,一直在探索和实践通过调动各方资源来实现综合防灾减灾目标,并在全球防灾减灾框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回顾了25年来中国综合减灾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詹奕嘉 《中国减灾》2012,(23):10-13
数千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的各种灾害,近十年来又进入一个多发期,但同时,这十年也是中国努力构筑防灾减灾钢铁长城的十年,是中国防灾减灾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的十年。从编制实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到完善减灾救灾综合协调体制机制,从逐步推进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到  相似文献   

20.
干旱、洪涝、台风、地震……除现代火山活动外,几乎所有自然灾害都在我国出现过。数千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的各种灾害,近十年来又进入一个多发期。这十年,是中国经受巨灾磨砺的十年,是减灾救灾不断趋向高速高效发展的十年,是社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不断增强的十年,更是防灾减灾事业因势利导、趋利退害的十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