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以纯化的猪链球菌重组谷氨酸脱氢酶(GDH)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酶标葡萄球菌A(PPA)蛋白为二抗,建立了检测猪链球菌抗体的间接PPA-ELISA诊断方法。经方阵滴定确定了抗原的最适包被浓度为12.5mg/L,血清样品的最佳稀释倍数为1∶80,PPA-ELISA阳性反应的临界值为D450nm≥0.378,交叉反应试验结果表明,该重组抗原与其他常见的6种猪病的阳性血清不发生交叉反应,批内和批间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经与武汉科前动物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商品化猪链球菌抗体检测试剂盒比较,二者的符合率为96.7%;对320份血清进行猪链球菌抗体检测,阳性检出率为73.1%。试验证明,所建立的PPA-ELISA检测法重复性好、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为大规模地进行猪链球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猪链球菌2型假定外膜蛋白Omp40的免疫保护性作用,根据已发表的猪链球菌2型猪源98HAH33株的Omp40蛋白的基因序列,选择免疫原性较好的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以HA9801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扩增出Omp40蛋白的部分基因定向克隆至表达载体pET-32a(+)中并转化入BL21(DE3)宿主菌。重组菌经IPTG诱导后的SDS-PAGE图谱显示在52.5 ku处出现融合蛋白的条带。Western-blot结果显示,其与猪源ZY05719株康复血清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动物试验结果证实,经Omp40蛋白免疫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在二免后第7天高达1∶50 800,IL-4和IFN-γ mRNA的表达量在二免后第7天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并对猪链球菌2型强致病性株HA9801感染斑马鱼提供22%的免疫保护率。本研究为今后猪链球菌病亚单位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细菌素在动物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和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细菌素的性质、生产与制备、在动物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抑(杀)菌机理及安全性评价等方面概述了此类由细菌分泌的高效抗菌蛋白类物质的研究进展。认为,细菌素不仅在体外对各种致病菌具有较强的抑杀作用,而且经口服能显著抑制动物胃肠道内的有害菌,腹腔或静脉注射后可防治动物全身性细菌感染,无任何毒害作用,是一类可用于动物疾病防治的理想的抗生素替代品。  相似文献   

4.
猪链球菌2型动物致病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猪链球菌2型SS2-1、SS2-H、SS2-006444、SS2-7和SS2-N(国外引进)株,对BALB/c小鼠、猪、兔及普通小白鼠致病性进行试验.结果SS2-1、SS2-H、SS2-006444、SS2-7株对BALB/c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2.1×106、3.1×107、5.3×107和9.4×107,SS2-N株以2.8×108活菌对BALB/c小鼠不能致病;SS2-1株对猪LD50为4.2×107,对猪半数感染量(ID50)为1.33×106,用8.0×108活菌对兔及普通小白鼠感染均不能致病.提示猪链球菌2型人工感染可引起BALB/c小鼠和猪发病;其毒力因子溶菌酶释放蛋白(MRP)和细胞外因子(EF)的表现型与对BALB/c小鼠的致病性无相关关系;BALB/c小鼠可用于猪链球菌(2型)病疫苗免疫试验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利用 F41 单因子血清 IgG 致敏绵羊红细胞,建立了定量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F41黏附素的反向间接血凝试验。经致敏的绵羊红细胞能被F41单因子血清特异性地抑制,且不与 ETEC K88、ETEC K99、ETEC 987P、致仔猪水肿病大肠埃希氏菌 O138、鼠伤寒沙门菌和猪链球菌2型菌液出现交叉反应,其敏感性比甘露糖抵抗血凝反应(MRHA)至少高 25 倍。结果表明,该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生物制品中黏附素含量的定量。  相似文献   

6.
在克隆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MO)hlyA基因并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对IPTG浓度、诱导时间、诱导温度等影响目的蛋白表达的重要条件进行了优化.根据确定的最佳诱导条件,使目的蛋白获得了高效表达.对表达的李斯特菌溶血素O(LLO)进行了纯化,以其作为靶抗原,采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了动物血清中的特异性LLO抗体.结果表明,用表达产物作为靶抗原可对LMO感染动物进行初步诊断,为建立基于LLO的动物李斯特菌病血清学诊断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幼猪链球菌性关节炎,Field(1954)、Elliot(1956)、Nielsen(1972)及Ross(1972)等都先后作过病例报道,并对分离病原进行分群鉴定。 国内吴显硕(1958)、康治雄(1964)先后报道以脓肿为主要临症表现的猪链球菌病。六十年代初期广西工作者们报道了流行迅猛、危害严重的败血型猪链球菌病,以后随病的扩展已有较多省区先后报道  相似文献   

8.
将猪链球菌 2型制苗候选菌株SS2 1和SS2 H在血平板上连续传代至第 41代 ,并分别检测第 1代、第 11代、第2 1代、第 3 1代和第 41代菌株的菌落及细菌形态、生化特性、溶菌酶释放蛋白 (MRP)和胞外因子 (EF)等指标。结果 ,从第1代至第 41代 ,2株细菌的菌落及细菌形态、生化特性、MRP和EF均没有发生变异。这表明SS2 1和SS2 H菌株培养稳定性较好 ,使用限定代次至少可达 41代 ,可作为理想的疫苗生产菌株  相似文献   

9.
根据猪链球菌 2型的溶血素基因合成了一对可扩增长度为 14 96bp目的片段的引物 ,建立了检测溶血素基因的PCR方法。该方法对猪链球菌 2型参考株SS2 N株的检测结果为阳性 ,对马链球菌兽疫亚种 (C群 )参考株ATCC3 5 2 46、分离株SESZ Y、SESZ T、SESZ C和猪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用EcoRⅠ内切酶进行酶切 ,获得了与预期结果一致的 863bp和 63 3bp的 2个片段。经对SS2 1株的PCR产物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 ,表明其与 193 3株、P1/ 7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 99.7%和 10 0 %。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type 2,SS2)感染过程中对血液红细胞(RBC)损害及其机理,本研究采取无特定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猪血液制备RBC悬液,根据预试验选用SS2∶RBC感染比(MOI)为100的SS2,分别体外感染RBC 0.5、1、1.5、2 h,光镜下观察BRC的形态变化;用G iem sa染色、CF D A-SE荧光标记检测SS2对红细胞的黏附和损伤,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作用时间的黏附率,real-time PCR检测SS2相关黏附因子溶菌酶释放蛋白(MRP)、荚膜多糖(CPS)、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纤连蛋白和纤维蛋白结合蛋白(FBPS)及溶血因子溶血素(Sly)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SS2感染后第0.5~1小时,其主要黏附RBC,细胞呈现棘突样病变,少量细胞肿胀,出现轻微溶血,黏附率分别为18.7%和46.3%;感染后第1.5小时,SS2不仅可以黏附RBC,且多数细胞溶血,RBC开始发生破裂,黏附率可达到91.7%;感染后第2小时,细胞几乎全部破裂。MRP和CPS2J转录水平在感染后第0.5~1小时增高,并与黏附率呈正相关,感染后第2小时表达水平下降;Sly转录水平在感染后第0.5~2小时持续增加,与溶血现象呈正相关;GAPDH和FBPS在感染过程中变化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SS2感染早期可对RBC产生黏附和溶血作用,先为黏附作用,后为溶血作用,且作用过程较快;主要参与黏附因子为MRP和CPS2J,溶血因子为Sly;GAPDH和FBPS是否参与SS2对RBC的黏附与溶血仍需证实;本试验结果为研究SS2传播和致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猪链球菌病病原的分群鉴定,国外多有报道。Collier(1951)首先对由病猪体内分离韵溶血链球菌按Lancefield(1933)法进行分群鉴定。继后Thal和Moberg(1953)、deMoor(1963)、Krantz(1965)、Shuman(1975)、Jones(1976)、Senf,W.(1981)、Carol(1982)等学者对猪链球菌病病原进行分群鉴定,证明以C、L、E及D群最为常见,国内王明俊等(1977)、佘永健等(1980)对国内疫区分离的猪链球菌菌株从生理学特性、血清学方面鉴定,结果为C群。  相似文献   

12.
猪链球菌2型多重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猪链球菌16 S rDNA基因的种特异性基因序列和CPS基因的2型(1或/和2型)型特异基因序列设计了4条引物,建立了快速检测猪链球菌2型(1或/和2型)的多重PCR方法。利用保存的猪链球菌2型菌株和其他相关标准菌株作为参考菌株对该方法进行了敏感性和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特异、敏感,对组织中的猪链球菌2型(1或/和2型)的最低检出水平为30 CFU/mL。用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采自江西、北京、珠海、天津、四川等省市的猪扁桃体样品进行了检测,并通过细菌分离和玻片凝集试验对其检测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检出阳性符合率为100%,证实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用于猪链球菌2型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3.
影响嗜水气单胞菌溶血素产生的因素熊焰周煜汪开毓(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雅安625014)嗜水气单胞菌广泛存在于淡水、污水及土壤中,常引起鱼类、中华鳖等水生动物的出血性败血病。嗜水气单胞菌能产生溶血素,溶血素是该菌的重要致病因子。作者从患红脖子病的病...  相似文献   

14.
比较了猪链球菌 2型 (SS2 )MRP+ 菌株HA980 1和MRP-菌株 0 0 64 44的血凝特性及溶菌酶释放蛋白 (MRP)在血凝过程中的作用。 2株菌均能凝集人A、B、O型及猪、兔、BALB/c小鼠、豚鼠、绵羊、山羊、水牛的红细胞 ,不凝集鸡、鲫鱼、鲤鱼、金鱼的红细胞 ,且对人、猪、兔、BALB/c小鼠、豚鼠红细胞的凝集价极显著高于绵羊、山羊和水牛 (P <0 .0 1) ;MRP+ 菌株对人、猪、兔、BALB/c小鼠和豚鼠红细胞的凝集价均极显著高于MRP-株 (P <0 .0 1)。MRP+ 株的血凝活性对热处理极其敏感 ,且凝集速度和反应温度呈负相关。半乳糖、胰酶预处理MRP+ 株菌体能完全阻断其血凝 ,葡萄糖、甘露糖、乳糖、蔗糖、过氧化氢、巯基乙醇对其则无明显影响。用纯化的MRP处理红细胞、抗MRP兔血清和MRP的单克隆抗体处理菌体 ,均能显著降低MRP+ 菌株的凝集价 (P <0 .0 5 ) ,但不能完全抑制 ;用抗MRP-菌株兔血清处理菌体 ,也能显著降低MRP+ 株凝集价。试验证明 :MRP是SS2的黏附素 ,具有半乳糖特异性受体 ,且和其他毒力因子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江苏分离株HA9801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猪链球菌2型(SS2)胞外因子ef基因的1423~2203 bp片段,并将其亚克隆至表达栽体pGEX-4T-1上,构建了重组质粒pGEX-4T-1-ef.将鉴定阳性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0.5 mmol/L IPTG诱导8 h,表达的融合蛋白rGST-sEF大小为56 ku,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blotting显示,rGST-sEF能与全菌兔抗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用自制rGST-sEF亚单位疫苗免疫新西兰兔.以最小致死量HA9801攻击,保护率为60%.结果表明,表达的融合蛋白rGST-sEF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一种针对猪链球菌2型(SS2)毒力因子的特异性检测方法,研制了抗SS2溶菌酶释放蛋白(MRP)单克隆抗体(McAb),并对其生物学活性进行了分析.将表达、纯化的SS2菌株MRP免疫BALB/c小鼠,采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将免疫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以纯化的MRP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通过间接ELISA方法筛选获得了6株能稳定分泌抗MRP McAb的杂交瘤细胞系288、3G5、1G1、3G9、186和2C3.经用间接ELISA方法测定,单抗腹水的抗体效价均超过1105,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液的效价为1128~11 024.western-blotting鉴定结果表明,6株单抗均具有特异的生物学活性;以2B8单抗腹水和SS2多克隆抗血清建立的夹心ELISA方法可特异地检测MRP.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type 2,SS2)的39ku胞壁蛋白对巨噬细胞的致病作用,将39ku胞壁蛋白纯化,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urine peritoneal macrophage,MPM)和39ku胞壁蛋白(4μg/mL和40μg/mL)共孵育,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以不同浓度(4~50μg/mL)39ku胞壁蛋白腹腔注射小鼠,作用6h,用DNA Ladder法检测MPM凋亡情况,以40μg/mL腹腔注射,分别作用2、4、6、8h,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PM凋亡率,同时用试剂盒比色法检测其Caspase 3的表达动态。结果显示,低浓度(4μg/mL)诱导后MPM未见异常形态改变;而高浓度(40μg/mL)能引起典型的凋亡形态学变化,低浓度(4μg/mL)诱导后,DNA图谱与阴性对照相同;而高浓度(20~50μg/mL)诱导后均出现典型的DNALadder,且随39ku胞壁蛋白浓度增加,梯状条带更加清晰。流式细胞分析表明,MPM的凋亡率随39ku胞壁蛋白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与对照组之间均差异极显著(P<0.01);Caspase 3的表达量随39ku胞壁蛋白作用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各时间点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39ku胞壁蛋白可以诱导MPM高水平凋亡,凋亡率与39ku胞壁蛋白的作用浓度和时间之间正相关,39ku胞壁蛋白可单独作为SS2的毒力因子。  相似文献   

18.
从2009-2012年多个奶牛场送检的5份以奶牛化脓性炎症为特征的病料中分离出5株细菌,根据其革兰氏染色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特性以及16SrRNA基因序列的BLAST分析,确定分离菌为化脓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并对分离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基因进行了PCR鉴定和动物试验。结果显示,5株分离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收录的11株牛源化脓隐秘杆菌16S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9%以上。HLJ-1005株分离菌基因组中缺失胶原结合蛋白(CbpA)基因,但包含溶血素(PLO)基因、神经氨酸酶H(NanH)基因和神经氨酸酶P(NanP)基因,且HLJ-1005株分离菌的致病力明显弱于其他4株分离菌。证实,化脓隐秘杆菌的致病力与cbpA基因和nanP基因的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9.
针对猪链球菌2型(SS2)溶菌酶释放蛋白(MRP)和纤维蛋白原结合蛋白(FBP)抗原性较强的基因片段,分别设计了1对引物,用PCR扩增出了mrp基因和fbp基因的片段.利用这些片段分别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32a-mrp、pET32a-fbp和pET32a-mrp-fbp.将这些表达载体分别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在IPTG诱导下进行了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表达的MRP、FBP、MRP-FBP的分子质量分别为47、52、80 ku.Western-blot分析表明,重组蛋白MRP-FBP可被SS2阳性血清所识别.免疫保护试验表明,串联表达的融合蛋白MRP-FBP对BALB/c小鼠的保护率达80%,是目前筛选到的制备SS2亚单位疫苗保护力最高的短片段串联免疫原.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制备针对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非结构蛋白NS2的单克隆抗体,进而用于C-ELISA鉴别BTV自然感染动物与BTV灭活疫苗免疫动物。通过原核表达BTV NS2蛋白的高保守多肽(1~228 aa)来制备抗原,并通过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BTV NS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结果,获得1株分泌单克隆抗体的小鼠杂交瘤细胞,命名为BTV-2A4。鉴定结果显示,该单克隆抗体的亚类/亚型为IgG1/κ;其抗原表位在NS2蛋白的91~138 aa区间;能特异性地与1~24型BTV的NS2蛋白反应;可应用于Western-blot、间接免疫荧光、间接ELISA及C-ELISA技术。C-ELISA应用的试验数据表明,BTV疫苗免疫动物及未被BTV感染动物的血清中检测不到NS2抗体,而BTV感染动物的血清中大多可被检出NS2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