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在讨论了美和真的关系(美真同一说,美必真说,真必美说在美和真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以及美和善的关系(美是善的一种表现方式,美是善的源泉和伦理的起点,美能使人生善心和向善行)后表明,美(简单)可以作为真的指南,善本身就体现了美,真善美则是人类天生的追求和人间的理想。  相似文献   

2.
人是文明建设主体,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生态公民,其素质高低关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寻生态规律之真、达生态道德之善、臻自然诗意之美这三个方面构成生态公民的基本规定性.  相似文献   

3.
石文龙 《思想战线》2008,34(3):100-104
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良法观,我们可概括为法律的真、善、美三个字,这是良法的基本内涵.法律之"真"包括立法之真、守法之真、法律实现之真.我们认为还权于民,充分赋予公民权利,此为现代法律的"基本之善";真正地还权于民,落实权利实现的制度、程序并排除权利实现的种种障碍,此为现代法律的"善之善者也";法律之实质之美是法律的内在之美,这是法律之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朱梅梵 《理论月刊》2008,(5):119-121
科学教育教人求真.艺术教育教人求善.真与善之于人生,在由感悟科学美与艺术美而终向人生之大美.认知美、感悟美、创造美是人审美境界发展的三个层次递进的阶段,是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之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同旨趣.当前,学校教育特别重视科学教育,其中感性内容较之知性内容薄弱.艺术教育则是弥补当前学校科学教育重知性轻感性少悟性之不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一个人有审美情趣,有艺术爱好,这是人生所不可与缺的。经常受高尚的文学艺术的熏陶,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自然会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在真、善、美三者中,美能统摄真和善。有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就会有对世俗的超越,对真理的敬畏,对权威的俯视以及对独立精神、创新思想的向往而成长为民族的脊梁,并时时为祖国命运所系,做真正的爱国者和不辱时代使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7年8月3日下午4时许,温家宝总理看望为我国的火箭、导弹与航天事业  相似文献   

6.
和谐生命的四重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虹 《湖湘论坛》2009,22(1):15-16
和谐的生命应该处理好以下四重关系,即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我以及生命与超自然。和谐生命彰显着生命与自然之真,生命与社会之善、生命与自我之美、生命与超自然之圣,真、善、美、圣是和谐生命的四重主题。  相似文献   

7.
李尚荣 《传承》2012,(24):76-77
仙之"美"并不在于仙能长生不死,从各朝著名仙真高道的生卒年岁,即可窥见一斑;仙之"美"亦非在无所不能,从死后才被拉入仙班的关羽一例,便是明证。其实,道教认为仙人乃是由凡人修真而来,既如此,便不难理解所谓"仙格美",本质上其实还是"人之美"。  相似文献   

8.
邓志平 《桂海论丛》2010,26(4):60-63
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科学的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蕴涵三个维度:真、善、美。"真"即科学性,包括规律、真理、方法三个层次;"善"是核心,其内涵是以人为本和与民共享;"美"是目标,体现的是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两个方面。"真"是基础、"善"是本质、"美"是目的,真、善、美辩证地统一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在冯契那里,人的本质的发展内在地包含四个方面: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的转化:本然界向事实界、可能界、价值界之间的转化;真、善、美的统一和发展;自由的发展和实现.它们共同体现了基于实践的本体论、认识论的统一基础上的本质和存在辩证的综合和统一.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生活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危机亟待解决,而人类的发展与对自然的破坏呈现出"二律背反"的矛盾.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可以发现其真--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行为;善--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身;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容为一体,达到"自然"之美.虽说当时马克思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但对我们现代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劳动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平等就业权是保障人生存权利的一种体现,也是基本人权的一种。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对于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条文并不多,且对于违反平等就业权的行为也仅仅是以有限列举的形式加以规制,且缺乏相应的法律责任。户籍歧视这一被公众所熟知的行为并未在法律中明文规定。"国内户籍歧视第一案"再次将以户籍歧视为代表的就业歧视行为置于公众的视野下,也暴露了我国现有劳动法律的不足,法律的修改和完善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生产劳动的本质决定于社会经济形态。生产劳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构成了生产劳动的本质即内涵,是我们考察和研究生产劳动的最基本的依据。劳动的效用性决定了生产劳动的范围。我们可以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物质形态商品的生产的劳动,还是非物质形态商品的生产的劳动;无论是有形商品的生产的劳动,还是无形商品的生产的劳动,只要是对社会有益且又有用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13.
论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全面正确理解生产劳动的含义及其外延,将科学劳动、管理劳动纳入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范畴中来,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承认科学劳动、管理劳动作用的科学认识之路,这样做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行得通的。  相似文献   

14.
劳动用工制度的变化导致新类型劳动合同纠纷增多,《劳动法》对其的调整已力不从心。对于劳动合同与雇佣合同的区别、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履行问题,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未规定或者规定并不明确,故此,学术界及司法界对此作深入探讨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劳动法》自实施以来就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屡屡受到侵害。这与现所提倡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趋势不相适应,落实并执行好现行的《劳动合同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从我国现阶段实施《劳动合同法》的必要性出发,分析《劳动合同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具体的改革构思,可以进一步加强《劳动合同法》的执行力度。  相似文献   

16.
唐代判文也是唐代文学的一部分,它是唐代吏部铨试的一种应试文体。由于它不仅有实用性的要求,而且有美的要求,好的判文必须是文理与辞采都具备,于是它也就同时具有了文学性。梳理唐代试判的发展状况,从文学的角度加以审视,认识其文学价值,以及它对后世考试文学的影响,也是唐代文学研究中应有之义,并且有着比较重要的文学史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17.
简论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协调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要的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我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政府定位,建议加强政府的执法和监督力度,对劳动关系实施政府干预,支持组建强有力的工会组织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各类企事业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有目的的活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分为科学技术劳动、经营管理劳动和直接操作劳动三类。科学技术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泉。科学技术劳动者、经营管理劳动者和直接操作劳动者中的技术工人是先进生产力的人格化。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必须进一步调整党的有关政策。  相似文献   

19.
"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的重要精神,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确证劳动者主人地位的根本体现,是实现劳动群众追求体面劳动和幸福生活的现实要求。社会主义劳动修复是我国劳动分配制度的重要补充,是确保劳动者权益和提升劳动者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机制,是促进劳动和谐、推动全体劳动者体面劳动、幸福生活、自由发展的根本路径。社会主义劳动修复与"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具有一脉相承的逻辑贯通,在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性劳动和积极劳动情怀方面具有异曲同工的社会价值;社会主义劳动修复对于提升劳动者崇尚劳动理念、激发劳动者价值创造伟力、防止和纠正劳动歧视、营造公平正义的劳动环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人民勤奋劳动的多元性价值创造与劳动者多样性合理需求的完美结合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  相似文献   

20.
徐乐军 《青年论坛》2009,(1):126-129
怨毒心态是怨恨心理的极端表现,以付诸实际报复行动为最终目的。唐末落第士子的怨毒心态主要产生原因在于科举失利。怨毒心态造成了士子们的人性裂变,影响他们在改朝换代中的人生选择;而他们基于怨毒心态作出的人生选择往往使他们自身也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