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亮红 《求索》2014,(6):104-108
韩愈是懦学发展史上新旧转捩之关键人物,其懦家道统论不仅开辟了宋明理学之初源,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韩愈思想中圣、贤、君子层次分明的理想人格论是为批剖佛老害政而提出来的,其核心是践行懦家仁义之道,而怨有等羞、能有大小的人有不同的践道方式,但归其一点即是行其所宜,这一总啄则的确立既体现了韩愈孜孜于匡世救俗的现实目的,也流露出他疾呼世人行懦家仁义之道、攘斥佛老的良苦用心。韩愈以践道行宜为核心的理想人格论不仅是韩愈自身人生价值的支撑,也是后人全面解读韩愈自身人格问题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或“礼”不仅是先秦儒家作为立法的指导原则,也是刑事政策的指导原则。先秦儒家在司法方面也体现了“中”的价值取向,强调司法公正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司法公正是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保障。儒家治国方略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人治国方略追求的最高目标即社会和谐。儒家的治国之道追求的是社会和谐,而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有效防治犯罪。在犯罪的防治对策上,儒家并不主张单纯诉诸法律手段,而是强调运用经济、政治、道德等多种手段来防治犯罪。  相似文献   

3.
吴心 《黄埔》2009,(2):58-59
《太平经》是道教的第一部经典,成书于东汉晚期,由多人不断增补扩充而成。《太平经》着力宣扬的是“治国之道”。它大量吸收儒家伦理道德说教及其治理国家的一些思想,还吸收了秦汉道家学说。书中充斥着大量的原始宗教巫术和方术内容。《太平经》也讲长生,  相似文献   

4.
我国在现阶段确立了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方略,这无疑是正确的、必要的。我认为,在实行依法治国的同时,我们又不能忽视道德的作用。历史上的治国之道,有德治主义和法治主义的区别,但德治主义没有完全排斥法治的作用,法治主义同样也没有彻底否定德治的价值。早在西周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思想,具有了对德治与法治关系的自觉意识。将“德“推崇为治国首要条件的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把道德教化作为治国之本。“德,国之基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实际上,历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在崇尚道德教化的同时,也极为重视法治。孔子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相似文献   

5.
1儒家之道,“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荀子·儒效》)。儒家强烈的人文关切主要靠两种途径来实现:以道易天下和以道教天下。前者是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政治活动,后者是著书讲学的文化教育活动。所以,儒家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周易·贫卦》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道设教”成为一切儒者的神圣使命。可见,儒家的人文精神体现在政治、教育两个方面,它们均是儒者对社会存在、人的境况的人文关怀。它们各有其特点,一个儒生曾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兼善万世。”(胡宏(知言))显达者治国平天下,可以兼善天…  相似文献   

6.
老子是伟大的哲学家 ,也是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他把深邃的哲学思想与高超的治理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他的“无为而治”思想就是其典型代表。他曾指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意思是圣人所做的事是顺应自然而不提倡人为 ,圣人教育应是顺应人心而不提倡言语教化。他还指出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可见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事事 ,而是遵“道”。“道”是什么 ?“道”者自然规律也。他还说 :“太上 ,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悠兮 ,其贵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  相似文献   

7.
《:论语·公冶长》中的“性与天道”问题,由于子贡的“不可得而闻”,而成为千古聚讼的问题。在玄学视野中,何晏把“性”与“天道”解释成“自然天性”“,天之自然之道”,在“自然者,道也”的道家思想的判断框架中,使道家形而上学与儒家礼乐教化结合起来,实现儒道会通。在理学视野中,朱熹用一个“天理”,去贯通“性”与“天道”两个思想维度,把孔子的思想纳入理学范畴之内。而清代的刘宝楠则以经史证经,把《易》与“性与天道”结合起来,以《易》解“性与天道”。  相似文献   

8.
一、儒家的“德治”思想 我国古代儒家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德治”思想,它是针对所谓“政”治、“刑”治思想而发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强调了道德、礼义的思想教育对治理国家的极端重要性和优越性,在他看来,这样治理国家、管理人民比之单纯用行政、法律手段要优越,它能使人民更好地自觉遵守政府的法令,并提高了人民的思想素质。要实行“德治”,在上的统治者、管理者必须首先“自身正”;自身首先能遵守道德、律令,对人民起率先垂范作用。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  相似文献   

9.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重要政治理想.礼乐文化通过礼乐实践来培养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操,以此来达到统治秩序的稳定与和谐.与修、齐、治、平中以“修身”为基础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主张如出一辙.在礼乐文化体系下,礼与乐密切配合,在调节人心的同时和谐各种关系,既达到了修身的效果,又有着和谐秩序的作用.礼乐文化正是儒家实现修、齐、治、平政治理想的具体方法和途径,而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又是礼乐文化教化功能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官性根 《求索》2005,(1):182-184
北宋时期四川郫县人张俞的治国思想,长期以来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事实上,他的关注民生、任用贤人、文武并重、先内后外、不满过分专制、追寻圣人之道等治国思想,不仅在当时有影响,而且对后世也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学与为道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学与为道之辨,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先秦儒家“尊德性而道问学”,德性与学问构成儒家通向理想人生境界的两条进路,而学问与德性合一,则体现了儒家的价值理性特征。道家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突出了精神修炼(为道)与经验知识(为学)之间的本质差异。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天台宗主张止观双行,定慧双修。禅宗有“南顿北渐”之争,北宗神秀主张渐修,南宗慧能提倡顿悟。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对峙难以调和。  相似文献   

12.
汪荣  郭畑 《求索》2011,(7):254-256
韩愈《原性》一篇,是其为申述儒家性情论以对抗佛教心性论而作。韩愈持性三品说,该文先谈及人性的由来、情的产生、性情的关系、五性说、七情说等问题,进而批判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和扬雄性善恶混论,最后批判杂佛老而言性者。我们通过对相关文献和语境的解读,认为《原性》不仅吸收和部分改造了旧有的"性三品说",而且集中古人性论之大成。以往不少论者认为韩愈以"仁义礼智信"为性,并把它作为韩愈人性论的一个重要贡献。这种看法是对《原性》的误读,事实上韩愈并未以"仁义礼智信"为性。  相似文献   

13.
明月熙 《求索》2011,(10):193-195
柳冕作为复兴散文的先驱者,他完备的文艺理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其后的韩愈。柳冕从“文章本乎教化”出发,重视道的第一性。韩愈认为文道并重,不可偏废。另外强调言辞的创新;柳冕排斥六朝骈文的抒情特质,强调文章应经世致用。韩愈则部分肯定了六朝文学的价值,并对应试文章与俗下文字提出批评;柳冕认为文气受社会风气与作家道德修养的影响,指出“文如其人”。韩愈进一步指出作家文学素养的培养也不可忽视,另外生平经历也对作家的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提出“不平则呜”,这一观点继承并发展“诗可以怨”的传统,扩大了“发愤著书”的命题。  相似文献   

14.
一、儒家德主刑辅模式的演变与内涵儒家的重德传统源远流长。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①儒家德治思想的核心是认为道德乃立国之本。这是他们对社会动荡与变迁的深刻体察和理性反思。殷商因失德而亡国,所以周公旦一再强调“敬德”、“明德”。郑国的子产也认为:“德,国家之基也。”②可见,先哲们把德治上升到关系国家强弱、治乱、兴亡的高度,对道德的社会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在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由于刑政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为其后盾并以物质的力量为自己开辟道路,它对百姓的震慑和约束作用更为直接有…  相似文献   

15.
朱汉民 《求索》2022,(3):73-82
胡宏通过碧泉书院实现他的师道理想,完成他的道学建构,开创了湖湘学统。胡宏往往以“体用”表述“道”的内涵,其中包含的双重思想结构值得进一步分梳。一方面胡宏从哲学思辨的角度论道之体用,作为道之体的性是形而上的终极存在,作为道之用的心是“知天地、宰万物以成性者”;另一方面他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论道之体用,提出“仁其体,义其用”的论断,仁是儒家文化价值之体,义是儒家革新政令之用。把握好胡宏道学体用的双重意义,能够更加完整地理解道学的丰富思想内涵与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16.
杨佩 《协商论坛》2007,(12):9-12
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和政权兴替的关键。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左传》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些论述,反映了古代圣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庄庭兰 《求索》2013,(2):115-117,244
起源不同是墨儒思想及命运相异的基础。墨家之兼爱与儒家之泛爱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墨儒两家礼乐观相灭亦相生。鬼神观的不同反映了儒、墨所循文化的区别。孟子、苟子都对墨家的思想有所借鉴和吸收。董仲舒将墨家主张融入其学说体系中.体现了汉儒对先秦墨家思想的时代性总结。韩愈的孔墨相用论对儒墨关系的准确和全面认识具有首发之功。儒墨两家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曾对中国传统文化作过全面研究,他既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又吸收了道家文化的一些因素,在他身上兼具了儒家的“刚强之气”和道家的“柔弱之气”。他不仅对“刚”与“柔”有独到的理解,而且能熟练地运用于其政治、军事、生活实践之中。 一、“存倔强以励志”   曾国藩处在程朱理学统治思想文化界的清代,他恪守传统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德,其思想鲜明地体现了儒家刚强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传统儒家重视坚毅、有恒一类品格的培养,并认为它们是人成就一番事业的必备条件。孔子有“弗能弗措”…  相似文献   

19.
传统政治谋略是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蕴涵在传统“治国之道”管理思想之中,以儒、道、法为主,诸子思想谐协融合而形成的传统“治国之道”成为传统政治谋略的运作空间和思想基础。从管理文化角度可以对传统政治谋略进行知识资源与特征的辨析,认识传统政治谋略的主要管理思想内容、特征及结构依存性,分析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传统政治谋略为当代企业经营管理在管理控制等方面提供了很多借鉴,但需要关注其在运作空间和思想基础上与传统治国管理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彭焕才 《湖湘论坛》2002,15(2):79-80
一、“以德治国”内在地包含“以德治党”“以德治国”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利用道德的内在约束力,达到治理国家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社会主义法治不可分割的治国方略的一个重要方面,集中反映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德”是“以德治国”之内核。作为治国方略“以德治国”之“德”不只是作为行为规范的道德,而且包括理想信念,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包括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是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