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市领导县体制利用行政手段集聚经济资源,培育经济增长极核,有利于加速推进城市发展,但也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为矫正“城市偏向”政策的负面影响,我国有必要实施“次级城市”发展战略,推进市县分治改革,实行以县为主统筹城乡关系,利用城镇体系带动乡村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银  吉哲鹏 《求知》2012,(1):44-44
面对“脏、乱、差”的城市发展问题和愈加拉开的城乡差距,云南开远市通过创新“大包保制”、“三大主体论”和“整市推进论”体制,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开展社区治理,摘掉了“灰城”、“臭城”的帽子,让交通、教育、文化、医疗的发展成果也惠及乡村群众,走出了一条县域的社会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3,(35)
城市与乡村有差别地发展,造成了城乡失衡的二元结构。城乡一体化就是要从整体上统筹城市与乡村,破解二元分割的格局。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三个目标,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改变城乡发展局面;要切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进城农民工的市民化待遇;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城乡一体化真正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谋划、  相似文献   

5.
随着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尤其是县城的优先发展,使城乡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当前,云和县尚处在工业化初级向中级加速迈进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加速推进云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许多具体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受限较多、农民增收难度较大、改善民生压力较大等方面。云和未来的发展,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努力构建以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休闲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支撑的生态产业体系;要统筹城乡建设规划,致力于打造中国童话休闲旅游城和山水童话乡村;要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不断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对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实现社会进步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城乡关系是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领域。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社会发展阶段及其主要任务的变化,经历了依托农村夺取城市政权、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与固化、破解城乡二元体制与统筹城乡发展、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等四个发展阶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城乡关系发展之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结合、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坚持社会公平与发展效率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城乡关系百年探索中形成的基本经验,对在新的发展阶段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慧芳 《理论导刊》2012,(6):31-32,36
居民、土地与经济是城乡统筹的基本载体,厘清城乡之间在三个方面的差距及其原因对于城乡统筹的推进至关重要。当前城乡统筹面临着城乡居民身份权利不对等、城乡经济相对分离以及城乡区域利益相冲突等三重矛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理念上的城市本位主义、做法上的城市道义性支持农村和新农村建设的形式化偏向。对此,必须建立以公平原则为导向的一系列统筹城乡的公平机制。  相似文献   

8.
城乡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程中必须要认真处理好的若干重要关系之一。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城乡关系,都对城乡关系问题进行了较多的论述。中国共产党城乡关系思想历史演进的整体趋势是从以城市为中心、城乡分割、城乡分治向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转变。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城乡关系思想的历史演进和经验,对新时代我国推进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城乡发展一体化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分治到统筹是当代中国城乡关系变迁的轨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乡关系思想是当代中国城乡关系理论的基石。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城乡关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发生了三次主题转换,即:城市领导农村、城乡分治和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10.
毛王芳 《学理论》2013,(16):37-38
从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统筹城乡发展、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了现阶段城乡文化在发展程度、资金投入、队伍建设、文化交流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从文化观念、文化定位、文化产业、文化保障和文化互动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城乡关系从分离、差别到二元结构的固化,再至城乡关系的融合发展,这个历史进程部分地践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二者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实现了首次互构。新时代的城乡关系已然出现了新的变化,而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也继承更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重构了空间理论,进一步延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城乡关系的新变化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动态演进之间实现了二次互构。基于二者双重互构的逻辑,城乡关系的融合与创新发展应汲取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时代精髓:尊重城乡发展的基本规律,规范资本与“人本”的界域;彻底翻转城乡不对等的理念,积极促成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变革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体制与机制,致力于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及向乡村领域的延伸;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及城乡融合发展的三元共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迈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李红兵  严蓉  赵静  杨从尧 《学理论》2012,(13):20-23
成都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户籍制度改革。它以实现城乡统筹为目标,欲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形态,建立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城乡互动,共同发展。成都改革存在经济实力不强、法律政策体系不完善、农民问题和农村产权等需要解决的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大力提升农村经济实力,加快户籍改革立法进程,规范农村产权流转,培育市民文化,各方面共同发展,相互促进以实现成都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13.
Urban bias theory predicts urban area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receive disproportionately more resources than rural areas due to their concentration of numerically large, politically important “vote banks.” This has not been the case in Bangladesh.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is variation occurs due to non-state providers (NSPs) changing the landscape of resource allocation. Operating on the premise that state control leads to more services in urban areas, urban bias fails to account for NSPs as critical service providers. Employing a grounded theory strategy to explore urban-rural dynamics in service provision and to build on urban bias theory, this research highlights interactions between state and non-state actors. It argues that spatialized political networks, networks of formal and informal leadership more difficult to access in urban areas, influence the locality of service provision. Though NSPs recognize increased need in urban areas of Bangladesh, their interventions in those areas remain peripheral due to differing structures of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and differing levels of community acceptance facilitating these networks. The need for NSPs to adapt their activities to restrictive governance mechanisms reflects the changing space for NSPs in the context of semi-democratic regimes.  相似文献   

14.
教育公平一直以来是中国公共管理领域重点讨论的话题。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和教育服务的不充分与不对等是造成教育不公的主要原因。以2005年湘南H区义务教育状况为样本,运用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从教育财政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地方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状况及其原因。由于长期实行城市偏向的教育政策和重点校制度,形成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以及"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天壤之别,从而导致了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和公共教育的不平等。因此,要最终促进公共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公共教育服务的均等化供给,必须纠正原有的政策偏差,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确保农村教育投入的优先性;必须打破原有办学特权,实现办学点和生源的均衡配置;必须实施鼓励和优惠政策,避免城乡教育"马太效应"的持续恶化。  相似文献   

15.
Pedersen  Karl R. 《Public Choice》1997,91(3-4):351-373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any Third World countries after independence has been biased in the sense that some, mainly urban, social groups have gained much more than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who lives in rural areas or urban shantytowns. That bias is to a large extent caused by government policy and, accordingly, by an uneven distribution of political influence. This paper contains an analytical model reflecting the bia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public sector activities, where those activities are determin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political influence. The main element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political influence are determined in a rent-seeking game between society'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相似文献   

16.
长时间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使得城市和乡村成为中国公共治理及其学术研究的两个必然横截面。城市和乡村成为中国地方治理与公共管理实践的两个不同范本,但乡村治理远比城市社区治理多样而复杂,因而乡村治理的研究也更富有吸引力和挑战性。在分析乡村公共治理研究的学术演进的基础上,以1998至2008年间的CSSCI检索论文与主要论著为研究对象,多学科揭示乡村治理研究的基本论域、主要内容与发展趋势,从而展现十年来中国乡村公共治理研究的思维场域与学术景观。乡土中国的"学术井喷"成了最近十年来中国的学界盛景,反映出国家政策变迁过程中的学术张力以及问题意识、底层关怀和公共精神的弘扬,同时亦隐喻着地方治理中"乡村问题"的持续性逻辑。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语境下,中国乡村公共治理研究的学术盘点、理论推进与实践指导值得进一步诠释和深入。  相似文献   

17.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制度分析与对策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益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一大障碍。如何解决这一复杂的现实问题成为我国现阶段的重大任务。现有的研究文献大多停留在经济分析的层面,忽视了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制度基础。事实上,欲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必须对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基础及客观现实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此为基础采取相应的政策举措;以制度分析为视角,阐述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历史成因,并具体分析了现阶段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制度结构。在剖析政府现有相关政策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框架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收入、健康与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中国9个省、2200名55岁以上老年人的微观调查数据,主要检验了收入水平、健康状况与医疗保险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Ordered Logit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收入增加能够显著提高城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显著;对农村老年人而言,收入的作用不明显,而收入差距则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心理健康和城乡老年人幸福感呈高度的正相关,记忆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身体健康因素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公费医疗显著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合作医疗分别对城镇和农村老年人幸福感具有积极的作用。总体上,城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农村,东部老年人幸福感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因此,增加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并逐步协调城乡和地区经济发展,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9.
李东泉  蓝志勇 《公共管理学报》2012,(1):104-110,127,128
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给城市的管理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值得重点关注的一个挑战就是如何改造、更新和发展城市社区。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发展现实,将社区按各自的特点进行分类,分析了它们的成因、功能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要重新认识这些社区的价值,结合新的社区发展理念,有针对性地制订不同的发展战略,实现社区发展的目标,保障城市化过程的健康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目前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调整对农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和加快小城镇建设等途径可以缩小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