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力求其意义和价值最大化,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依然"不能承受生命之重"。"现代性的隐忧"、主体"去语境化"、公共性的漠视等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意义并使其趋向黯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当代社会中正遭遇严重的"意义危机",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时代焦虑"的"无意义"治疗、主体"话语自由"的缺乏对"话语意义"的禁锢、主体间"话语间距"隔绝"意义共享"等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世界遭遇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主话语体系的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意义共生"的旨归、思想政治教育"反思性话语"的解构,破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意义危机"。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话语研究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文化载体、文化环境、文化意识和文化生态等五个维度实现了突破。系统梳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话语研究成果,及时凝练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话语研究方向,对于拓展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中介,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活动过程中与语境之间的一种关系。在微时代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显现出个性化、碎片化、生活化、多样化的特征,而理论与实践中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忽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明显滞后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诉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逻辑与现实变化能力的不足,已经无法准确真实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外部语境的变迁,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此,以话语为维度审视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危机,并以此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范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客体二分、政治主题性、精神至上性和对受教育者生活世界的疏离,使其在话语实践中无法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为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之实现,教育者需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的现代变迁,通过话语思维方式、话语范式、话语内容、话语效用和话语场域的现代转换以创新话语实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与话语主体发展之目的需要相契合,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生成不能拘泥于传统话语的文本规范和一元主导,而应遵循人的发展与社会整体运行的人本向度,呼应社会现代化对人的主体存在、话语资源配置、人的本质意义以及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促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生成之价值关切立足于受教育者主体身份的认可、话语资源配置与主体利益关切的协调、以共适性规范维护人的类存在和顺应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化,进而在追逐社会整体向善的日常叙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与教育目标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话语内容缺乏深度拓展、话语方式缺乏双向认同等困境,要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格局转型、革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及话语语境,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李文全  赵珊 《传承》2014,(7):31-33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毛泽东在全党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此次调查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其相关探索包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克服主观主义和命令主义,加强民主作风,协调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的关系,加强社会主义教育等。这些政策和要求为我们党更好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依据,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当代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文艳 《传承》2015,(3):64-65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之话语权陷入时代困境。从"话语"的语辞分析入手,运用传播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话语困境进行原因分析,分别从教育传播主体、受众和吸引力三个维度进行考察,对推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学不是纯粹哲学,而是一门实践科学,实践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宗旨。"主客体说"与"双主体说"的争鸣体现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理论自觉。超越"主客体"与"双主体"之争,有待于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有效性上寻找进路。教学相长的边界自觉是达成话语共识的内在前提,要求从整体性上明确"教育者"或"施教者"在"主客体说"中的政治前提和逻辑关系,肯定"教育者"在顶层设计和施教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或引领作用。"双主体说"不是对"主客体说"的替代性的范式革新,而是作为一项未完成的"创新"承载着尚待建构的协同思维,意在理清"双主体说"的教育方式定位和作用范围,运用"主体—客体—主体"实践辩证法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是一个新兴课题,近年来在学界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不同历史时期话语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从话语角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话语研究等。但研究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如横向研究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较多而纵向的较少,单一角度实证研究的较多而多角度研究的较少,宏观上对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论研究的较多而微观操作层面研究较少,从普遍意义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较多而从特殊意义上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在主体性框架中建构的,其历史的意义不容低估。但当代的发展使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陷入了困境,主体间性哲学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主体间性转向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2.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主体的教师,必须考虑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需要,从真正意义上使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高高在上、悬浮在空中,只有落地生根,学生才会愿意去接受和亲近。以学生为中心,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传承》2016,(9)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以课堂教学实际作为研究起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课堂教学话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上海大学品牌课"大国方略"教学团队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赋权",激发学生尽情地"问",提升学生课堂话语能力。教师则注重对学生问题的当堂回应。在开放互动的语境下,"大国方略"课程实现了从教育者独霸话语权转向教与学双主体的共享。从问与答两个视角,考察第一季"大国方略"课堂师生随堂问答的教学话语,解析该课程取得实效的缘由。  相似文献   

14.
章宗艳 《前沿》2013,(16):54-55
思想政治教育自觉主要是教育的从业者对教育体现的学术品位、学科特质、实践特色等的认识。包括主体性自觉、价值认知性自觉、文化传承性自觉等。当下遭遇认同危机已经成为思想教育自觉研究的起缘。认同危机表现在:工具理性胜过价值理性而引发了思想教育的空场。培养政治教育的自觉路径包括:寻求问题意识书写政治教育中国故事;树立职业伦理的观念;加强政治教育的内部化取向,以思想教育理论来说服人;推进政治教育专业化的建没,加强思想教育专业性。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做人的工作,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旨归。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凸显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同时湮没了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无法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追求。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超越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完成了从单主体到共时性双主体的进阶,从对立孤鸣到融情共鸣的转换,从"单向度"客体到共同客体的构建。这一扬弃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使人的精神觉醒,激发人的自我实现,鼓励人的个性发展。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提升双方素质,确证主体身份;构建新型话语体系,加强对话交往;聚焦共同客体,深化双方合作。  相似文献   

16.
黄启红 《传承》2011,(12):48-49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殊性,但都普遍存在实效性不强、针对性不够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高职生的自身特点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切合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双主体育人"模式,对提高实效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居峰 《前沿》2014,(17):168-169
话语,作为一个重要而又繁杂的体系,在反映社会关系的同时也在构建着社会关系,不同的话语通过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将人们置于社会主体的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参与教育的主体在实践中表示出的带有目的性的话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落实的中介,也是教育实践活动得以完成的必要手段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政治中的教育活动"和"教育中的政治活动"之间游移不定,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脚点"的现实窘迫,其背后则反映了学科在陷入"泛政治化"、"去政治化"和"中性化"争论之中的纠结与彷徨。马克思的总体性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脚点"探寻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引: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脚点"公共性的位移作为一个社会自然历史过程提供了理论证明上的支撑;另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足于公众,走向学科自主与独立予以实践上的规训。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的变革需要正确处理宏大叙事和微小叙事之间的张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业人员要勇于进入公共空间,并在其中操练话语表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情感话语转换,建构公众的历史记忆,促进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9.
在信息传播呈现多元化、去中心化和碎片化的当代语境下,与传统上计划经济时代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叙述风格相契合的"宏观"教学思维,需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信息传播的新机制进行趋向"微观"的转型,构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平等参与、真诚互动之教学化的生活空间,全新构建个性化的、小众传播力强的课堂教学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0.
吴志成 《传承》2014,(10):76-77
主体间性对主体性的超越实质上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超越。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和分离,其基本主张是反"逻各斯中心主义"、消解主体性的非理性主义及"向统一的整体开战"。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哲学范式的转换,但也存在未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分离、偏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等后现代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