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区警务理念中,社会犯罪问题的根本解决不是靠着外部动员的某些活动就能实 现的某种附加的东西,而必须依赖于社区居民在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并共同享有整体利益的过程 中所形成的一种深层次认同。这种认同和社区民警与社区居民的角色意识的形成应当是同步的、 互进的、共生的。社区警务宗旨的实现与社区警务活动中明确的角色意识、社区意识及有效的角 色互动密切相关,要达到社区警务“人人为警”的理想,既取决于社区警察准确的角色定位,也有赖 于社区居民的主动性参与。  相似文献   

2.
史光辉 《创造》2001,(10):35-36
列宁指出“人们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随着社区居委会、社区议事委员会、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社区居委会党支部委员会的“四位一体”社区管理体系相继建立,加强城市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层政权建设、城市现代化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也就成为社区建设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而构成社区意识的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将在整合社区资源、凝聚社区力量、实现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拟就如何培养社区意识,思…  相似文献   

3.
基于一项对南宁市城市居民社区意识的问卷调查,对城市社区意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南宁市居民的社区意识总体上较为积极,居民的人口特征、阶层特征对其社区意识的影响较小,而社区与互动因素的影响较大,特别是社区参与经历是社区意识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总体上看,城市化对居民的社区意识的消极影响并不明显,加强社区内居民间的互动、协作则有助于促进社区意识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田心 《中国妇运》2010,(12):41-41,15
社区是人们在地缘基础上结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的成员是具有一定相同文化联系,互助合作的群体。当我们将居民的主动参与、守望相助,扶弱济贫、助人自助的社区意识充分调动起来,就会凝聚强大的爱心资源。当各种社会问题和突发事件带给社区及其成员各种困扰时,社会工作者通过有效的技巧方法和行动,  相似文献   

5.
“社区”是基于血缘、亲属、邻里和朋友关系的人群组合,体现社区生活的主要载体有:家庭或家族,乡村或村庄。凭借和睦感情、伦理和宗教而建立起来的城市,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灾区又有其特殊性。良好社会运行的机制不但要靠政府及其制度,而且还要有公共领域、社区意识与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区参与的现实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区作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离不开社区人的共同参与。针对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参与的现状 ,社区建设应注重以人为本 ,培养社区意识 ,疏通参与渠道 ,完善参与机制 ,来提高社区人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现代化及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社区日益成为我国城市不可或缺的基层社会组织管理单位。我国城市居民社区意识的强化对于推动社区治理、集聚社会资本以及整合社会资源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社区发展历史较短、社区自治性职能受限、居民参与程度不高以及居民责任意识不足等原因造成了我国城市居民社区意识普遍淡薄。强化城市居民社区意识的路径,应明确社区居委会的角色定位、健全社区居民利益表达机制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以培育和强化城市居民社区意识。  相似文献   

8.
成都市新都区委统战部以社区居民综合服务站为抓手.在服务社区管理中注重"抓三化"。一是服务队伍多元化。以社区党支部为依托,在社区居民综合服务站派驻统战员,参与社区管理,反映社区民意,协调解决社区群众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开展文体、公益、便民利民、志愿互助活动,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和现代社区意识。二是服务工作网格化。根据社区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9.
郑琳 《人民论坛》2012,(5):38-39
非营利组织作为社区组织的一部分,也是社区的基础。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建设、公民社区意识觉醒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承载者、社区居民自治的组织者、社区服务者,可以有效地提高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有力地推动社区的公民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建国 《江西政报》2006,(21):47-48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近年来。吉州区突出中心城区的特点,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开拓思路,创新举措。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不仅彻底改善了社区的基础条件,而且增强了驻区单位、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浓厚了多方参与、共驻共建的氛围,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抓城市社区建设的新路子。为构造和谐社会搭建良好平台。吉州区社区建设工作的探索与创新,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认可。2005年吉州区被评为“江西省城市社区建设示范区”。  相似文献   

11.
张鲁宁 《前沿》2014,(11):119-120
社区的传统习惯、区位风情和治理模式,社区居民的心理特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都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社区建设就是诸多文化因素在社区居民共同生活中不断积淀的社会实践过程。文化是社区整合和共生的核心,文化为社区变迁和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2.
才凤伟 《前沿》2014,(9):14-16
伴随当前社区自治的兴起,社区治理过程中出现了与分权预期相背离的“新行政化”倾向,并表现出潜在化、项目化、间接化和结果导向等不同以往的典型特征。究其根源,“新行政化”问题的产生与计划经济时代行政体制的遗存,政府主导性的过度转移,社区治理评估的标准缺位等因素密切相关。“新行政化”问题的存在已经对社区治理成效,社区社会组织成长以及居民社区意识的培养产生了消极影响。而通过真正转变治理理念,正确定位各参与主体的关系,协商建立治理规则,将成为超越“新行政化”问题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3.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建设。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种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建设,它既要以服务和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中心来开展建设,也要以培养和提高居民的互助意识、自主意识,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参与度,形成文明健康的生  相似文献   

14.
油价飙升、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收入下降,种种因素正在使崇尚简单生活的“理念社区”运动在美国再次受到追捧。市中心的“生态村”“理念社区”最初流行于上世纪60年代经济滞胀期的欧美,是指一群有相同生活理念的人选择居住在相对独立于主流社会的社区中,他们互相协作,创造一种反映他们共同价值观的相对简单的生活方式。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持续低迷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居民共同分摊生活开支的“理念社区”重新产生了兴趣。有统计显示,  相似文献   

15.
谢标 《长江论坛》2021,(1):80-8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社区下移,并强调探索创新居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是建设社区治理体系的重要方面。本文在分析当前各地探索居民自治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基础上提出,有效推进社区居民自治,首先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放权力度并积极转变角色职能,从过去亲力亲为的社区治理“包办者”转为“引领者”和“服务者”;与此同时,也需要居委会等社区组织通过加强社区“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来吸引居民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以形成政府、社会、居民等多方力量共建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群众》2019,(20)
<正>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被称为城市的细胞,自然而然,社区治理也被视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一个成熟的现代化社区治理体系,正是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动员与利用社区资源,在互动中,形成了共同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和社区意识,也形成了由家庭、邻里等组成的社会支持网络。残疾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由于自身社会行为能力受限,经  相似文献   

17.
社区公共空间泛指社区场域内,供社区各类主体,特别是居民社会生活共同使用的家庭之外的物质形态的空间和非物质形态的空间,大体包括物理空间、交往空间和虚拟空间,三者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构成统一整体。社区公共空间活化的核心在于“人”,重点在于交往空间,特别是议题空间,只有围绕“人”的因素,将议题空间建构起来,社区公共空间才能真正活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为此,社区公共空间的活化必须秉持公共性,注重议题空间,坚持多样性,倡导内生化。  相似文献   

18.
城市社区建设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城市社区建设 ,一是要大力培育社区意识 ,二是要紧紧抓住社区党建这个“龙头” ,三是要重点抓好社区服务这项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19.
雷霆 《理论月刊》2015,(1):143-151
社区建设成为我国转型时期基层治理的基础,社区建设的目标是建立管理有序、服务完善、人际关系和谐、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会发展需要以社区物质建设和精神培育作为共同目标,同时也要将传统模式稍作变革,而作为行政治理单元的社区在现代和后现代的背景下,缺乏居民的积极参与和认同。文章认为为实现社区建设的目标,强化社区居民个体之间的联系纽带,培育一种有效的居民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机制需要重构培育共同体的模式,实现从交往共同体的培育到认同共同体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岳修峰 《人民论坛》2014,(8):150-152
过渡型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微观平台,需要形成政府治理与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文章分析了过渡型社区治理面临的“五难”困境,提出了强化社区民生建设以提高居民融入度,重构社区治理主流文化以提高居民认同度,发挥居民主体作用以培育居民社区自治能力,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以发挥社会组织参与作用,转型政府职能以发挥政府治理主导作用等治理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