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话语表达是指主体按照一定的话语规则和表达规律,用语言文字、表情符号、音频视频等具体方式表达思想意识、传递情感价值的行为或过程,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具有主客体关系平等、内容方式灵活、时间内容碎片、传播环境共享四个方面的独特性。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独特性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也会产生消解话语主体权威、冲击话语表达范式、削弱话语表达效果、挑战话语表达监管等负面效应。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效力,必须努力做到壮大话语表达主体队伍、规范话语表达内容方式、提升话语表达系统性、净化话语表达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2.
作为数字媒介时代的新型文化景观,数字参与文化凭借知识共建、经验共享与记忆共铸,融入社会权力机制并赋予意义生成群体“自决”属性,进而成为社会观念的构序者。在重绎生产、传播、身份与行动逻辑中,数字参与文化一方面实现了激发集体智慧、延展感官体验、革新交往范式、赋能民主实践等正效应,但另一方面又带来诱发意识形态风险的负效应,“围猎式”文本创作消解意识形态话语权威,交互式场景传输阻滞意识形态信息流通,趣缘性圈层交往分化意识形态价值认同,无序化集体行动弱化意识形态实践引领。对此,须以理性审思祛魅“参与”,在主体层面加强媒介素养培育,在介质层面促进模因复制流通,在方式层面推进主流价值共创,在制度层面建立健全法治规范,共同化解数字参与文化的意识形态风险,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协同共进。  相似文献   

3.
数字时代所呈现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特质深深地改变和重构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创作和传播模式。智能故事、场景故事、体验故事等新叙事模式强化了叙事感染力与吸引力。数字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创新面临技术叙事的交互风险导致的情感真空、现代性的审美取向引发的审美抵制、数字平台形成的资本力量隐藏的价值风险等挑战。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应从情感、审美、价值观三方面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结构框架:从技术反噬回归技术反哺,推动数字技术为情感叙事赋能;构建用户需求的叙事取向,驱推用户同一性的创意叙事;破除数据资本的权力宰制,唤醒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从而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陈国华  郑磊 《理论导刊》2023,(2):117-123
人工智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塑造了全新发展图景。人工智能时代,立足话语描述、话语解释、话语建构层面的深度变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成为可能。但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现实张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亦在间性、语境、交往、内容等维度面临技术力量“遮蔽”的多重风险。为纾解技术风险并推进话语转换,应从数据要素管理、智能场景治理、算法运转规制以及技术理性纠导等方面入手,多向度、多领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与人工智能内在运转逻辑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谭天 《理论导刊》2023,(3):118-124
信息窄化是信息过载重压下“媒体—算法—用户”循环和“需求—搜寻—满足”闭环的产物。作为信息技术迭代和传播格局嬗变后海量信息差异化供给及选择的结果,信息窄化引发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隐忧也逐渐显现。其负效应——“信息偏食”“信息投喂”“信息圈层”和“信息裹挟”在限制话语主体思维和行为的同时阻隔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与构建。因此,如何突破信息窄化重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思想政治教育需从话语优化角度予以辩证思考和科学应对,在坚持话语权的一元主导与多样共生中把控话语场域,在注重话语内容的再生产与再完善中保证有效供给,在增强话语方式的交互性与启发性中促进多向互动,在推动话语空间面向时代与回归实践中实现持续转向。  相似文献   

6.
叙事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表达方式。运用叙事话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凸显出百年来我们党构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应然之要,也彰显出我们党讲好中国故事的实然之举。叙事并非一种简单的现象描述,而是意识形态意义的话语呈现。新时代新征程,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对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话语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产的空间性是以其空间面向为前提条件的,它标示了话语生产的实践范围,是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社会化象征、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表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破伪呈真的直接传达。空间呈现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产在功能阐释、理解框架和竞争产物三个方面的本质规定,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空间转向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产的结构转向,是基于关系重塑、场景革命、传播生态的三维展开。空间改造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产的全局性改造,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产在知识、价值、制度空间的再生产与再融合。  相似文献   

8.
基于数字经济的发展特征和挑战,探讨数字经济形态下的政府角色与边界,提出政府治理创新的取向、逻辑和路径。从特点来看,数字经济具有数字化的经济形态、平台化的市场模式、要素化的海量数据、泛在化的技术载体和多元化的协作协同等特征,在安全治理、平台治理、数据治理、技术治理和协同治理等方面带来挑战。因此,政府需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规律,找准政府定位,转变政府角色,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有机统一。在数字经济视域下的政府治理创新,可分为“治理1.0”“治理2.0”和“治理3.0”三个阶段,价值取向需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政治三个维度,具体可从数字政府建设、数据要素治理、平台经济治理、多元协同治理等路径,实现政府治理创新,并推动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心理学的大量实验研究表明,信息传播者本人的特质、传播意图、所处立场以及与受众的相似性等因素都会影响他所提供的信息的说服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即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教育意图、所处立场以及与教育对象的态度差距都会直接影响到传播效果。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效运用其制度性权威、努力提高其非制度性权威;注意隐蔽其教育意图;同时站在社会和个人两个立场上;并注意与教育对象原有态度之间保持适当差距。  相似文献   

10.
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了以往基于唯心史观基础上的“抽象的人”,第一次发现了处于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之下的“现实的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在要求对人进行抽象,使人成为资本增殖的要素,其先后经历了工业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数字资本主义的历史嬗变。“数据人”是在数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共同作用下生成的,“现实的人”沦为去情境化、符号化、数字化的人,受到数字资本与数字技术的操纵和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力图超越“数据人”背后的技术合理性逻辑及其深层次的资本逻辑,逐步构建出全面发展的人的逻辑,强调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丰富人的生命向度。  相似文献   

11.
苏晔 《理论导刊》2023,(2):112-116
新型数字技术元宇宙的兴起引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元宇宙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技术工具,其内蕴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价值前提。元宇宙从自然和社会维度,通过时空虚拟世界转换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场域,依靠个体具身沉浸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关系,形成社会秩序图景重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系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变革。鉴于元宇宙的影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积极适应数字全息的新环境、创建依托智能载体的新形式、牢固占领虚拟社会的新阵地。  相似文献   

12.
数字时代,基于数字的外在赋权和青年的主动建构,“数字青年”于“虚拟出场——身份建构——个性表达”的逻辑理路中在时代大势中应运而生,并成为建设数字中国的核心力量。在数字生活场域,作为“数字原住民”的“数字青年”从身体、政治、文化及日常生活等维度积极进行自我塑造,展现出个体数字化生存的丰富样态。然而,通过审视“数字青年”在数字空间的虚拟实践可以发现,部分“数字青年”的成长发展受到“理性失序”状态与无意义感的价值困境、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导致的信任困境及现实身份与数字身份交织的认同困境等制约,亟须党和国家加强对“数字青年”的价值引领、完善数字空间的法律制度以及引导“数字青年”悦纳内在的真实自我,全面、全力地护航“数字青年”的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3.
数字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形态,创造了作为虚拟空间的网络数字空间,其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也呈现出全新形式。资本与技术结合的新变化催生了精神政治这一全新的批判命题,精神政治成为虚拟空间中的生命政治。在虚拟空间的生产方式、劳动过程、技术规则和意识形态中,资本主义精神政治呈现出复杂而深刻的表现,是数字技术与资本逻辑结合在人的精神文化层面的全新统治术,带来了整体性、广泛性的精神危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与精神生产理论为批判数字资本主义虚拟空间的精神政治提供了基本方法,同时对我们正确认识和批判当代西方精神政治学思潮、促使“虚拟空间”向超越资本主义精神政治方向转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生活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ChatGPT的出现使得社会伦理价值面临诸多风险。其通过抽象描述与高度符号化信息,描摹人的思考、决策、行动、反馈过程,使人的思想、情感、价值选择犹如数字化的虚拟镜像,进而使传统的信任机制、协同方式与行动模式被颠覆。ChatGPT在深度学习时,造成“不知情同意”,侵犯用户隐私,强化心理偏见;存在“无意识”价值,延伸出道德、公平、效率、秩序等意识形态偏差,形成价值误导;迈向后人类时代,技术对人的身体进行重塑,技术即人体,造成人与技术边界模糊。为规避上述风险,必须树立“数字人权”的立法理念,明确伦理风险的边界;建立对话的道德准则,遵循基本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加强行业监管与监督,提高公众的应用素养。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突出强调了对于老年人的人权关怀。数字人权架构于智慧社会建设的基础之上,是科技与法律共生演化、相互缠绕的人权形态重塑。数字科技开发利用中“老年数字弱势群体”的出现,体现了数字人权逻辑下智慧社会治理困境的特殊主体缘由,也反映出各个数字利益主体相互之间共生式的权利博弈关系,深入揭示智慧社会变革引发的老年数字弱势群体权利的实质不平等问题,分析数字鸿沟诱发老年群体社会关系边缘化的风险,将有助于避免社会数字化进程中仅仅是将人作为信息处理的客体,造成“数字麻木”。从伦理性、道义性、正当性反思数字人权嵌入维度,实现从数字治理向权利保护、从不平等技术供给关系向数字权利正义、从倡导性解决策略向强制性法律保护的升级转型。对此,需分析数字技术使用中不正义行为的客观存在,植入倾斜保护原则,对老年数字弱势群体的权利义务予以矫正,前移法律介入保护,确立防止侵害义务,推进老年数字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平权变革,凸显出数字化时代的“科技温度”。  相似文献   

16.
王凌敦  赵渊 《理论导刊》2023,(1):120-125
自媒体的个性化表达、感性化叙事、碎片化传播,对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既要在追寻“大我”中绽放“小我”,也要在回应“技术变革”中提升“思想境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视域”回归“现实世界”,在生活体验中充分彰显政治引领和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应通过创新自媒体场域下的话语表达,并蓄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气息和真理力量;加强微观叙事基础上的宏观引导,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举旗定向;聚合碎片化的虚拟网络时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渗透与补位升级;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传播过程与接受机制,聚焦靶向发力精准施策,以实现真理精神、时代特色与生活浸润的和谐统一与内在超越。  相似文献   

17.
赵本燕 《理论导刊》2023,(2):106-111
视觉文化的逐渐兴盛不断激活且放大了图像所内具的话语功能,并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图像转向。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图像转向是在种种矛盾所形成的张力中展开的,其中具象化与抽象化、多元化与一元化、显性化与隐性化三对张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图像转向的具体样态、运行方式与实际效果。为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在其话语的图像转向中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即坚持图文互嵌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图本的价值指向、倡导多维建构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图本的时空意涵、呼吁同频共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创图识图能力。  相似文献   

18.
象征化、程式化、规范化、周期化的政治仪式,借由内部“基本装置”及外部媒介传播渠道的加持,在循环往复的符号展演实践中,凝聚了社会政治力量,强化了民众对意识形态、政权制度、政治权威的认同,成为政治权力合法性形象构建的优先场域。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作为观测窗口,围绕仪式空间、仪式流程、仪式人物三个维度对政治权力合法性形象建构逻辑进行审视,应从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在集体记忆的仪式复刻中凝聚政治情感,拓展政治仪式形式及内容、提升主流价值传播效力,科学谋划仪式操演实践、强化国家话语力量等三个层面着手,有效发挥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释框架”的政治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19.
于欢 《理论导刊》2023,(4):102-107
由网络社交衍生而来的“网络巴尔干化”作用于青年信息获取、人际互动与思想交流,影响了青年价值观塑造。“网络巴尔干化”由媒体、技术、个人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易导致青年固有价值观增强、引发异质价值观认同、阻隔主流价值观内化、理性价值观缺失等隐忧。为实现青年主流价值观根植与消解“网络巴尔干化”影响的双向“破壁”,应以现实逻辑为依据,通过构建价值场域的“数字阵地”、整合价值内容的“数字资源”、规范价值表达的“数字民主”、引领价值传播的“数字媒体”等策略进行积极调适。  相似文献   

20.
仇新 《学理论》2011,(12):223-224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含义和分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路径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与学科发展的关系、话语缺失状况、话语特点、话语艺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目前的研究视野还较窄,研究范围还有很大局限性,并且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还未形成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研究成果的重复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