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交媒体时代,舆论生态的“后真相时代”特征日益鲜明,情感与信念成为网络舆情事件的主要动力。“非虚构写作”作为将纪实报道与文学创作结合起来的写作手法,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发挥着强大的情感动员功能。通过将悲情叙事、身份标签、戏谑表达等传统的网络情感动员表达逻辑与“文史合一”、忧患意识等“非虚构写作”本土概念巧妙嫁接,“非虚构写作”引发了一系列重大网络舆情事件,呈现出社会学观察、原型叙事、文化冲突三种表达逻辑。“非虚构写作”在舆情表达、舆论监督、社会观察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带有深刻情感色彩的“非虚构写作”也蕴含着网络民粹主义、网络暴力、网络虚假信息等诸多风险因素。如何实现“非虚构写作”批判与建设、解构与建构、破与立等方面的平衡,这为互联网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内容和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是社会转型、政治变革、心理嬗变、文化发展等多种宏观因素嵌入微观的网络空间并持续发酵所致。剧烈的社会转型带来了阶层分化、利益调整和分配不公等现实问题,大众对于平等的朴素诉求在网络空间以民意的方式迅速聚合和集中表达,构成网络民粹主义的民意聚合机制;民主的理想与现实、民众高涨的参与热情与制度性吸纳相对不足,人民话语的"所指"与"能指"之间的裂缝,构成了网络民粹主义的激进民主参与机制;线下大众心理的网络投射、网络大众心理的生成和极化网络舆论的集中表达等环节,构成网络民粹主义的舆情极化机制;商业利益推动下的网络文化媚俗逐利趋向,大众娱乐狂欢隐藏着对精英文化的抵制和解构,二者共同构成网络民粹文化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网络爱国主义是互联网上有关爱国的理性表达和主张,是在多元主体的社交互动中以视觉符号为核心来传递和表达爱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深入分析网络爱国主义的内涵,需要理解不同话语体系中网络爱国主义的张力呈现,澄清它与网络民族主义、网络民粹主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时代的全面铺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自由表达的一个重要载体.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平等性、虚拟性、便捷性、交互性和大容量等特质为民意的自由表达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技术支持.观照社会现实的网络民意既彰显出有利于促进政策问题的建构、保障公共政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和实现民主价值的积极面相,也凸显着平民性本色与下层社会的价值诉求与反精英、反权威的民粹主义面相.实践中,需要在充分发挥网络民意积极面相功能的同时,对网络民意的民粹主义面相进行睿智的审视与判断,以防范其破坏性,从而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5.
网络民粹主义是社会底层通过互联网的技术赋权与话语赋权,以话语策略生产参与公共政策的博弈,如参与公共事件舆论、社会运动等,集体聚合来影响行政权力。网络民粹主义在本质上仍然为民粹主义,其具有民粹主义反抗精英、推崇人民、批判性、暴戾性、非理性的基本特征。结合网络民粹主义反话语表征,可以发现其内在机理与背后折射出当前社会的发展弊端。以此提出改善民生、阶层糅合,话语融合、平衡阶层,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建设,网络社会组织的赋权,提升公众参与网络舆论表达的实践能力来对网络民粹主义的滥觞进行消解,从而使公共政策能够真正回归至公共利益的诉求。  相似文献   

6.
谢金林 《公共管理学报》2012,(1):80-93,126,127
本文打通个人层次与社会层次联系,从微观层面展现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的一般图景,以克服资源动员理论对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机制解释的不适应问题。湖北"石首事件"个案分析表明,情感在网络政治抗争动员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个体层次看,事件对网民的情感刺激决定了网民对事件的解读方式,从而直接影响公共话语建构和网民的社会认同。从社会层次看,网民情感反应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社会文化框架决定着政府与网民互动的模式,直接决定网络政治抗争动员框架的建构。打通个体分析层次与社会分析层次的联系是理解情感影响下的社会认同建构是根本,也是理解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的根本。分析情感对网络政治抗争动员的影响有利于深入理解网络社会运动的内在机理,也有利于政府科学应对网络集体行动,促进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建构"人民",定位"人民"的敌人,进而确立"人民"对"其他人"的二元世界观,这是西方民粹主义话语政治的内在逻辑。这种话语政治凸显一种反抗性特质,有其特定的社会性与政治性根源,前者指向各种经济与社会需求的不能满足,后者涉及政治生活的冲突本质。民粹主义政治的孕育发展依赖其标志性的话语动员策略,即诉诸否定性话语动员、简单化政治和激情政治等手段。面对民粹主义的挑战,欧美主流政治全面反击,为其贴上了极权主义、暴民政治和不事建设等标签,但是却对民粹主义的认识论价值缺乏足够理解,对造成民粹主义的制度根源缺乏足够反思。民粹主义的挑战与主流政治精英的围剿周而复始,正是西方政治深陷其中的真正困境。  相似文献   

8.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掀起新一轮的民粹主义思潮批判热潮。自此,民粹主义思潮批判发生明显的话语转向,主要表现为批判内容的杂糅化、批判话题的偏离化、批判主体的扩大化、批判方式的诱导化和批判视角的多元化。可以说,这是新形势下社会思潮相互碰撞、意识形态激烈斗争和经济权力紧张博弈共同作用的结果。转向后的民粹主义思潮批判以极强的隐蔽性、迷惑性和针对性,严重干扰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动摇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甚至直接冲击国家的安全防线。为此,必须实事求是、立场坚定,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民粹主义思潮批判话语转向的科学举措。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中流行话语作为网民共同创造的“全民语言”,既是社会发展变迁的“符号缩影”,也是公众思想动态、舆情表达的“服务窗口”,已成为媒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件。“数智化”生存方式下,网络流行话语已然超脱简单的交际语言范畴,“热门事件”“民生民情”“解嘲生活”“时尚娱乐”“圈地自萌”等多类化表达无不成为话语权力实践的工具,而其发展演化过程则以符号、传播与模因为理据,呈现出多模态“效应图景”。需正视的是,网络流行话语并不皆是积极向上的思想传递,仍存在着正负相对的“双效作用”,对此应辩证对待、因势利导,最大化激发有利因素,使其成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灵动载体。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6,(9)
网络民粹主义以网络场域为传播媒介,立足"人民审判"的合理性这一政治逻辑,形成了从议题构建到社会动员的传播路径。它是民粹主义思潮在网络空间形成与传播的结果。扭转网络民粹主义倾向要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最根本的方法是创造和谐的社会秩序。国家一方面要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另一方面则要加强网络立法和网络监管,构建健康的网络公共领域,培养媒体的公共品格和公民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1.
城乡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的信息资源、创造性思维以及专业知识与技术,迫切需要建立起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有效机制.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网络民意参与,使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进入一个更高层次,有利于促进城乡规划的科学化发展.“南京梧桐让路事件”就是一个明证.本文借此探讨网络民意介入城乡规划的价值,并认为网络是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政府不应当忽视网络民意,相反应该重视并切实采取措施,扩大网络民意表达主体、提升网络民意表达主体素质、完善网络民意表达的法律制度以及优化网络民意表达的环境等措施,以提升网络民意参与城乡规划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网络民粹主义表现在叙事方式上主要有三种:一是底层叙事,利用"弱者的武器",美化弱者、仇视精英,形成"安抚弱者、打击强者"的舆论氛围;二是哄客叙事,通过一种戏谑化的表达手段,起到去敏感化、娱乐化、大众化的效果,形成话语垄断;三是对抗叙事,通过人肉搜索、谣言建构、情绪渲染、借势造势、线下行动等手段虚构事实与建构身份,使简单的纠纷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网络民粹主义的这种叙事逻辑与民主法治的精神从根本上来看是背道而驰的,使得本就尖锐的阶层矛盾更加激化,对此必须加以重视,并给予积极治理。  相似文献   

13.
周宣辰 《理论导刊》2022,(9):123-129
青年集体记忆建构是凝聚青年群体力量,树立青年群体“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价值观的培育过程。面对网络场域社会思潮的意识形态风险和媒介的“短视频转向”变迁,有必要从视觉、情感、价值三重向度实现对青年集体记忆的建构。视觉向度以短视频视觉修辞为路径,借助短视频的视听叙事书写、议程设置引导、符号意义建构,强调短视频对青年集体记忆建构的实践作用;情感向度强调短视频的情感空间建构、情感动员建构、情感仪式建构、情感共同体建构,以实现青年集体记忆情感“连接——凝聚——认同——记忆”的发展演变;价值向度是青年集体记忆建构的框架和内核,能够通过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培育和践行,推动青年“强国一代”的记忆刻写。  相似文献   

14.
彭幼华 《党政论坛》2014,(13):60-62
网络这一新媒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网络走入了千家万户,大大激发了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它也日益成为一个信息传播平台、民意表达平台和新型舆论平台,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正在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现实社会,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虚拟社会秩序也极为重要.让网络更多释放“正能量”,无疑是一道需要求解的社会管理课题.  相似文献   

15.
话语表达是指主体按照一定的话语规则和表达规律,用语言文字、表情符号、音频视频等具体方式表达思想意识、传递情感价值的行为或过程,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具有主客体关系平等、内容方式灵活、时间内容碎片、传播环境共享四个方面的独特性。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独特性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也会产生消解话语主体权威、冲击话语表达范式、削弱话语表达效果、挑战话语表达监管等负面效应。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效力,必须努力做到壮大话语表达主体队伍、规范话语表达内容方式、提升话语表达系统性、净化话语表达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6.
对民粹主义的内涵和实证研究的分析表明,民粹主义是一个可以测量的概念。通过对中国民粹主义的表现形式和网络民粹话语的梳理,形成了一个包含仇视官员、民族民粹主义、反体制、仇视富人、民粹司法和仇视专家等6个维度23个指标的民粹程度量表。运用这个量表考察中国社会各阶层样本,发现中国在整体上并不具备明显的民粹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7.
受传统社会话语秩序的自由张力影响,网络话语失序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必然结果。在突发事件的强力冲击下,话语主体"集群化"、话语内容"失真化"、话语伦理"消解化"成为网络舆情中话语失序的集中呈现形式。结合突发事件和网络话语的结构性特点,话语失序的原因可归结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不同话语群体的身份焦虑与错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对话与表达机制尚不健全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背后的多元利益诉求与抗争。以问题倒逼改革,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的话语失序现象进行治理,要求切实做好健全突发事件网络对话沟通机制、规范突发事件网络话语建构秩序以及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话语生态治理等工作。  相似文献   

18.
网络民粹主义是由社会转型矛盾诱发的蔓延于网络舆情的一种立场、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其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既开阔文化视野、促进政治参与、激发了爱国情怀,又曲解正确认知、冲击科学信念、加剧了极端行为。为此,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引导网络民粹主义的着力点应在于:管好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管好阵地,以高校意识形态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引导大学生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管好队伍,以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为基础引导大学生做出理性的行为选择,进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行政论坛》2019,(2):117-123
后单位社区的公共性主体从高度凝聚于单位到重新归聚于社区,其内部动员机制经历单位制消解下从指令性到赋权性的内部演进路径。近年来,后单位社区的治理进程和社区建设更是展现了基层社会动员模式的变迁进路。基于L社区两次动员实践的回溯与比较发现,各动员主体的行动均受制于单位体制隐形在场的制度和惯习约制,并且以社区动员的内卷化、精英替代和话语体系多元为表征的动员困境的生成,恰与"国家—单位—个人"的社会整合方式向"国家—社区—个人"的新型整合框架转型相同步。基于后单位社区现实的独特性,构建权力边界更加清晰完善的赋权式动员更符合后单位社区新公共性重塑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民粹主义动态频频、兴风作浪,借助网络在西方国家有了新的表现。网络无国界,网络民粹主义在我国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一是与极端思潮合流,形成排外、仇富、闭关三种极端倾向;二是主要参与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三是"饭圈"群体具备一定网络民粹主义色彩,其背后是资本力量在推波助澜;四是暴戾情绪和制造对立是人们对网络民粹主义的直观感受;五是"后真相""舆论反转"等媒体景观日益增加;六是民粹主义者利用人们的"看客"心态,刻意制造话题并放大事件影响。这些新特征新趋势给我国发展带来挑战。应对挑战要求我们做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创新治理理念,破除传统的国家统治型管理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拓宽沟通渠道,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社会本体问题即民生问题,破除就话语论话语的操作窠臼;巩固和壮大主流意识形态,正确处理"一元主导"与"多样共存"关系;深入研究人们在具体"引爆点"上的心理取向和情绪动向,对未发生的舆情走向做好分析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