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请你断案     
正罗某能要求前夫把她的名字从家谱上去掉吗?罗某和现年70岁的陈某三年前办理了结婚登记,两人均是再婚。去年,陈某把罗某起诉到法院,他们被法院判决离婚。罗某和陈某登记结婚时恰逢陈氏续修家谱,陈某便把罗某的名字写进了他的家谱里。如今,罗某要求陈某把她的  相似文献   

2.
案情1998年11月,某市纪委对该市某学校校长罗某(中共党员)任职期间贪污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其行为已涉嫌犯罪,遂移交司法机关处理。1999年9月,该市某区人民法院以贪污罪判处罗某有期徒刑3年。罗某不服判决,上诉到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中级人民法院于1999年12月作出终审裁定,维持原判。同年10月,市纪委决定开除罗某的党籍,并建议其主管机关市教委按规定开除罗某的公职。2000年7月,市教委召开党委会,对市纪委提出的关于开除罗某公职的建议进行了研究。市教委主任徐某提出:“纪委一再催促,找一下文件规定看是否必须开除公职。和法院联系一下,看…  相似文献   

3.
《现代世界警察》2023,(12):9-10
<正>记者从公安部获悉,11月18日上午,公安部“猎狐行动”工作组将上海公安机关通缉的经济犯罪嫌疑人罗某从摩洛哥引渡回国,这是2021年中摩引渡条约生效后首例成功案例。据了解,犯罪嫌疑人罗某在担任某公司财务高管期间,利用其职务便利,盗取所在公司相关银行账户密钥密码,多次擅自将公司账户数百万元资金转至其个人账户并使用,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案发后,罗某逃至摩洛哥。2020年2月,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对罗某立案侦查,2022年7月,国际刑警组织对其发布红色通报。  相似文献   

4.
刑事案件中,多人一致的说法未必就是客观的。半年前,我办理的一起故意伤害案,被害人为了多获得赔偿,隐瞒事实真相,故意栽赃他人就是证明。2004年5月11日下午6时许,因怀疑发放工钱不均,犯罪嫌疑人王某与罗某、张某动手将包工头鲁某打倒在地后,王某在鲁某的胸口处猛踩一脚,致其肋骨骨折。法医鉴定为轻伤。因公安机关取证不及时,在场的其他民工拿到工钱后都不知去向。刑事侦查卷现有的证据是:罗某、张某一致指认是王某踩鲁某胸口一脚;鲁某在报案时陈述是罗某踩其胸口一脚,后在辨认时指认是王某踩的而非罗某,原因是工人太多,把王某和罗某的人和名字搞混了。  相似文献   

5.
读了贵刊刊登的讨论案例后,笔者认为,罗某的行为宜定盗窃罪。一、罗某的行为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从客观要件看,罗某实施了秘密窃取的行为。秘密窃取是指行为人采取主观上自认为不会被财物所有人、保管人发觉的方法,暗中将公私财物据为己有。纵观罗某行为的全过程,可...  相似文献   

6.
[案情]黄某欲摆脱与罗某暧昧关系,便告诉丈夫陈某说罗某总是纠缠她,要求陈某找人教训他一顿,顺便搞点钱。陈某与蒋某商定了作案方案:由黄某去找罗某并留宿于罗的住处,再由陈某以"捉奸"的名义打罗一顿,搞一笔钱。根据安排,黄某找罗某并留宿于罗的住处时,陈某与蒋某将房门踢开,冲进房内抓住罗某就打。黄某趁机拿起罗放有6000多元现金的衬衫,对陈使了一个眼色后迅速离开。当罗某正准备赔钱了解此事时,发现放钱的衬衣不见了,便抓住陈某大喊"有人抢劫啦!"陈、蒋二人迅速逃离现场,后被抓获归案。  相似文献   

7.
正一、基本案情2013年8月13日13时许,被害人谢某(1999年出生)在黔江区某网吧上网时遇见其同学蒲某(2000年出生)。在聊天中蒲某得知谢某身上有600元现金,遂产生抢劫谢某钱财的想法,并将此想法告诉犯罪嫌疑人罗某、冉某,称自己与谢某是同学不好出面,由罗某、冉某出面实施抢劫,取得二人同意。三人商议决定,由蒲某负责将罗某叫到离紫藤网吧不远的一个楼梯间,并站在楼梯的下出口处,由罗某对谢某实施殴打,冉某站在楼梯的上出口防止谢某逃跑,并约定实施抢劫时蒲某不出面。后蒲某将谢某叫至离紫藤网吧不远的一个楼梯间后,罗某对被害人谢某实施了打耳光、冉某对谢某进行威胁并要求其将身上的现金拿出,谢某考虑到家庭经济困难,一直不同意将现金交给罗某、冉某。在罗某继续对谢某打了十几耳光后,谢某看见站在不远  相似文献   

8.
李武  伍剑 《法律与监督》2006,(11):35-35
一、基本案情 2006年7月3日,林某听说罗某常常容留妇女在自己家中卖淫,为嫖宿将卖淫女施某带到罗某家中,告诉罗某施是卖淫妇女,罗便将施某容留在家。当日,施某在罗某家中分别与林某、兰某嫖宿,罗某从中收取“台费”人民币8元。同月19日,当施某在罗某家准备再次卖淫时,被公安机关当场抓获。  相似文献   

9.
林挚 《法庭内外》2020,(1):64-64,F0003
因认为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的报道侵犯其名誉权,罗某将央视诉至法院。2020年1月8日,北京市海淀区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该案,判决驳回罗某的全部诉讼请求。罗某诉称,央视将其他媒体侵犯其名誉权报道的视频及文字加工后在中央4套、财经2频道上转发、报道。  相似文献   

10.
《人民检察》1999年第4期刊出之案例讨论,对于被告人罗某的行为如何定性,众说纷纭,分歧很大。有七种不同的意见,分别认为罗某的行为属于盗窃罪、侵犯商业秘密罪、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合同诈骗罪、诈骗罪、故意毁坏财物罪、不构成犯罪。笔者认为,主张罗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的理由较为充分,其他意见难以成立。一、被告人罗某的行为符合盗窃罪的构成,应以盗窃罪论处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多次盗窃,或者盗窃公私财产数额较大的行为。对于本案来说,认定被告人罗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的关键,在于确定…  相似文献   

11.
罗荣与胡某结婚后生有儿子罗海,罗海3岁时,其父母罗某与胡某因感情破裂经法院判决准予离婚,罗海归胡某抚养,罗某一次性付给胡某小孩抚养费5800元。判决生效后,罗某即已将款项付清。不久罗海因病死亡,胡某花去费用1200元,故罗某所付的抚养费尚余4600元。为此罗某要求胡某退还这4600元民养费,胡某拒绝退还,双方因此成论。对罗某能否收回这4600元抚养费,争议较大,主要有二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这4600元应由罗某与胡某共同继承,合理分配。其理由是:根据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财产所有权的内容就是所有人对其财产占有、使…  相似文献   

12.
我们认为犯罪嫌疑人罗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理由是:1.罗某主观上是直接故意,且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罗某凭借自己是电脑工程师的技能,设法利用其他股民资金进行非法证券交易,从而占有他人财产。2.客观方面,罗某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了股民资金。...  相似文献   

13.
<正> 在法医学检案中,肺脂肪栓塞常见于外伤性骨折,尤其是长骨骨折。由霰弹枪击伤双足及击碎短小的趾骨引起肺脂肪栓塞死亡比较少见,现报道1例。1 案情资料1.1 简要案情 2002年1月9日下午4时许,罗某(男,20岁)被人用霰弹枪打伤头部、躯干、双下肢等部位。伤后送医院治疗,其间一般情况尚好。1月13日凌晨4时许,罗某出现躁动不安,呼吸急促,心率120次/min。当即予以吸氧,心电监护显示收缩压为29KPa,舒张压为0,Sp02测不出,并逐渐出现瞳孔散大、叹气样呼吸、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1.2 尸体检验 死后低温保存24h后尸检。死者发育正常,体质  相似文献   

14.
[基本案情]2004年2月某日21时许,犯罪嫌疑人范某伙同罗某、白某等人在某县城蓝月亮啤酒屋内,无故辱骂、殴打该啤酒屋经理张某(致张轻微伤)。张的丈夫沈某闻讯赶来后,就被范某打了几拳,沈某即转身向店外跑,范某即要罗某好好教训沈,别让他跑了。罗某在追赶沈某时,掏出随身携带的一把水果刀,白某随后跟上,从罗某手中接过刀,紧追沈某约50米后,扎了沈某一刀,后3人逃离现场。沈某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犯罪嫌疑人范某案发后到公安机关自首。[分歧意见]在多人寻衅滋事过程中,一人的行为直接致人死亡,其余人应否对该死亡结果负责?关于如何认定本行为…  相似文献   

15.
对《人民检察》第4期刊登的讨论案例的定性,笔者同意第一种意见,即认为罗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并作如下分析。一、罗某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决定一行为是犯罪行为的首要因素是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当然不是犯罪,社会危害性未达到严重程度的也不以犯罪论。那么,罗某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如何呢?考察罗某之行为过程,有几点是非常清楚的:第一,罗某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财产性利益,且其结果表现为获得了货币化财产。第二,罗某获得的财产性利益既不是劳动所得,也不是投资所得,更不是继承或受赠予所得。这就决定了其财…  相似文献   

16.
法眼看天下     
国内抢匪抢走手机竟要失主陪睡日前,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人民法院以抢夺罪判处罗某拘役5个月,并处罚金3000元。现年20岁的罗某系鄂州市华容区人。一天夜里,无所事事的罗某窜至西塞山区马家嘴一网吧,乘女青年小微(化名)上网不备之时,将她放在电脑上的手机抢走。小微一边报警,一边用其他通讯工具打自己的手机。罗某接听电话后,竟提出要小微陪其睡觉才归还手机的无理要求。小微一边与罗某周旋,一边与亲友联系,小微亲友闻讯后同她一起寻找罗某。没多久,他们发现一可疑年轻人在市府路打手机,当即上前将其抓住,其手中的手机正是小微被抢的手机。(…  相似文献   

17.
一、基本案情 2008年8月,被告人罗某、陈某、王某、任某事先预谋,采用可作弊的麻将,以搓麻将的方式骗赢李某生的钱财。后被告人陈某、王某从南京购置了可作弊麻将、特制的隐形眼镜、遥控骰子等作案工具,并先后两次在溧阳市溧城镇金色海滩201房间内进行了测试。2008年8月的一天晚上,被告人罗某、陈某、王某、  相似文献   

18.
温军 《中国检察官》2003,18(3):63-69
一、案情介绍 罗某,男,某外国公司驻京代表。王某,女,无业。二人于96年10月经婚姻介绍所介绍相识,97年4月登记结婚,王某从89年起就患有不应当结婚的精神疾病且婚后也未治愈,但王某及其家人对罗某及婚姻登记机关均隐瞒了该事实。婚后不久,二人因无法共同生活而分居,2000年1月王某起诉至法院要求与罗某离婚并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罗某在得知王某患有精神病后,遂请求法院确认该婚姻无效。经一审法院鉴定:王某在本次诉讼中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19.
《法庭内外》2009,(5):58-58
法官: 在我与男青年罗某谈恋爱时,他主动赠给我金项链、手机等物品,价值约有6000多元。经过交往,我们牵手踏上了红地毯。可在结婚后,双方之间在家务、养老等方面产生了矛盾,最终闹得不可收拾。最近,我们双方经过协商同意离婚,但在分割财产时产生了分歧。我认为,罗某在婚前赠给我的财产应是我的个人财产,归我个人所有,可罗某却说他赠给我的财产,在我们结婚后就成了双方共有的财产,离婚时共同分割。请问,丈夫在婚前赠给我的财产,在离婚时应作为共同财产分割吗?  相似文献   

20.
<正>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蔡某,男,39岁。冬季以偷猎家犬为生。某年2月23日凌晨5时许,蔡某乘坐罗某的小客车,持弓弩欲射杀野犬,恰遇颠簸,弓弩走火击中自己左脚背。几分钟后,罗某发现蔡某头颅下垂至胸部,身体瘫软,意识不清,呼之不应。遂将其急送医院,死于途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