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亚文化是伯明翰学派和早期英国文化研究的研究重点.伯明翰学派认为青年亚文化是社会结构出现矛盾的产物,是为了抵抗资产阶级的霸权和解决父辈文化和主导文化之间尚未解决的问题.在青年亚文化理论的阐释模式从"世代模式"到"结构模式"的转变中,伯明翰学派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卢鹏  韩昀 《青年探索》2015,(2):58-67
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研究理论脉络并非是单线条发展的,而是多维度多个向度的变奏。目前,国内对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研究多数停留在风格、抵抗、收编等关键词的解读,而对其产生和发展的脉络及梳理却较为少见。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在汲取芝加哥学派越轨社会学理论成果的同时,结合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在多动理论的动态平衡中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理论模式。在青年亚文化研究中权力概念是按照某一种逻辑逐渐清晰起来的。年龄、阶级、性别、种族这些维度都是在不断地强化权力观念,这对文化研究的发展都是起着推动作用的。  相似文献   

3.
媒介环境的变迁对青年亚文化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取向经历着由"亚文化"向"后亚文化"乃至"亚文化资本"的嬗变。在当下的新媒体时代,以技术和情感为代表的多重逻辑牵引着青年亚文化的诞生与演进,呈现出一种符号狂欢的表征,且蕴藏其内的抵抗态度也由激烈渐趋走向温和。在这一文化抵抗过程中,"身份政治"的议题被日益凸显出来,但此时的青年亚文化仍未逃脱消费主义的收编。  相似文献   

4.
正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9月定价:45元青年亚文化是方兴未艾的全球性文化现象。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充分吸纳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诸多理论和方法并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自20世纪40年代芝加哥学派以来,历经伯明翰学派、后伯明翰学派直至今日的后亚文化研究,至今已有70余年的发展历史。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用,中国青年亚文化呈现出井喷态势。《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正是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马中红、陈霖二位学者立足当下青年亚文化实践进行深入研究的优秀  相似文献   

5.
青年亚文化研究起源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开始关注青年亚文化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介青年亚文化迅速发展,对主流文化的塑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年来,我国"青年亚文化"研究历经了1999~2006年的萌芽期、2007~2012年的发展期、2013~2019年的高潮期。主要关注网络青年亚文化、影视中的青年亚文化、文学中的青年亚文化、日本青年亚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伯明翰学派的研究范式等。研究视角逐渐多样化,但本土化理论研究偏少;研究方法逐步多元化,但质化偏多量化偏少;研究取向聚焦国内,国际视野有待拓展。未来可尝试从量化研究的角度,发展本土化理论,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多维解读,关注青年亚文化在公共传播中的建设性作用;引发的对话模式与话语体系的变革;对群体传播与组织凝聚力的启示;青年亚文化内外的融合与区隔;新媒介技术下的风格变化等。  相似文献   

6.
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对主流文化的颠覆、抵抗与疏离.动漫流行语成为探究中国青年亚文化心理症候的一种视角,"萝莉""伪娘""宅男"三个术语折射出青年一代的心理状态、生存境遇与交往方式.三者集中代表了青年亚文化的群体性认同的心理诉求和另类标榜的心理症候,有赖于主流文化、媒体文化和社会文化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加以规避和引导.  相似文献   

7.
恶搞与青年亚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稿:恶搞是通过戏仿、拼贴、夸张等手法对经典、权威等人与事物进行解构、重组、颠覆,以达到搞笑、滑稽等目的的文化现象.恶搞是一种具有抵抗性的青年亚文化,为社会矛盾提出象征性的解决方式.恶搞有可能沦为负文化,在商业大潮中被收编,失去亚文化的抵抗功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16年度国内重要期刊发表的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进行搜索、梳理和分类,试图勾勒该年度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总体情况,并从政治娱乐化与娱乐化政治、网红现象的多元化解读、新媒介进程中身份认同的危机与重建、媒介技术视域下的青年亚文化传播、青年亚文化与社会整体文化的关系考察、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反思六个方面概括该年度主要的研究发现和核心观点,并对此加以评述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始于1997年,研究对象从黑客亚文化、网络语言亚文化迅速扩展至所有青年亚文化现象,尤其以粉丝文化、恶搞文化等为多.但现有研究中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定义尚模糊不清,研究视域和价值取向在宽容同情的前提下呈正负两元对立的态势,研究采用的理论话语局限于英国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表现出单一、僵化、整体上明显滞后于网络青年亚文化个体和群体实践的窘境.基于网络新媒体传播的新兴青年亚文化,应该有更多元化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如此,方能更好地理解和分享今天的青年亚文化.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学的青年亚文化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朝辉 《求索》2007,(11):154-156
网络文学与青年亚文化存在着内在的姻亲关系。网络写作特点所表达的一些文化要素鲜明地体现了一种青年亚文化的意义,网络文学自始至终都恣意着青春化的写作姿态,其内核为青年特质,其属性体现了青年亚文化的特点。它的内容与形式以及趣味表达是别于传统的其它艺术类型,它是青年这个特定文化群落的独特表达。网络文学走向市场的必然彰显了青年群体旺盛的亚文化需求和强大的亚文化建构能力,同时也意味着它被市场整合和收编,交融到大众文化的生产机制之中。  相似文献   

11.
亚文化是指与主导文化既相从属又相背离、为社会上特定群体所认同的一套独特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风格时尚等符号系统,即该群体人们所共同经历的一种集体认同形式.亚文化环境是指不同亚文化之间、亚文化与主导文化之间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它能促成不同亚文化群体对经历着的共同事物作出不同的反应,影响并规定着相关群体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一般是指对人、事物以及观念等带有一定态度取向的群体性社会心理状态.青年社会心态则是青年群体中反映出来的带有一定态度指向的心理状态.青年社会心态受青年亚文化范型特征所规定,同时又受制、从属于社会  相似文献   

12.
在一定的结构因素基础上,"社会情绪"和"政治态度"建构性因素对香港青年身份认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情绪"而非"政治态度"对香港青年的国民身份认同影响更为明显。表达"社会情绪"的生活满意度对于国民身份认同的正向影响稳定显著。生活满意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的本体性安全感,它对身份认同的影响体现为:个体的本体性安全感越强,更可能建构一种更宽泛层面的身份认同。因此,为增强香港青年对国家的认同感,可在以下方面加以推动:首先,需警惕地方认同与国民身份认同的"相对说"和香港身份认同的"单一归属论"。第二,需关注"生活满意度"对香港青年国民身份认同的影响。第三,有必要在互联网渠道增强正面宣传,提升国家形象,增强香港青年国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3.
法兰克福学派致力于揭露宰制性意识形态的虚假,伯明翰学派寻找社会变革的主体;前者着眼于权力的控制,后者瞩目于在地文化的抵抗。两种文化研究理论的文化观念、研究方法和关注重点的差异导致其对大众文化看法迥异。比较两者的异同有助于深入理解当代文化研究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刘淑华 《前沿》2013,(6):41-43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思想历来被视为传播学媒介文化及媒介批评的主要理论源泉和理论工具,本研究从伯明翰学派思想的早期重要源流——利维斯主义出发,并以利维斯主义作为对比和参照,分析伯明翰学派思想的产生与嬗变过程。伯明翰学派思想经历了从文学批评到文化日常生活的转变,研究立场从精英主义转向了民粹主义,研究方法从文本分析转向到民族志等多种取向。  相似文献   

15.
章辉 《长白学刊》2016,(6):128-135
法兰克福学派致力于揭露宰制性意识形态的虚假,伯明翰学派寻找社会变革的主体;前者着眼于权力的控制,后者瞩目于在地文化的抵抗。两种文化研究理论的文化观念、研究方法和关注重点的差异导致其对大众文化看法迥异。比较两者的异同有助于深入理解当代文化研究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在网络后亚文化语境下,亚文化与主流文化间的风格、抵抗、收编等对应关系与模式都发生了变化,网络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图谱,文化互动、融合的过程中充满张力。"90后"甚至"00后"亚文化群体对主流文化、传统文化并不是完全排斥与抗拒的,只是需要以他们的方式表达才能产生共鸣,因此当《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传统纪录片节目遭遇二次元文化B站,传统文化基因与互联网文化基因发生碰撞,传统文化在二次元的解构与建构中,产生了奇妙的文化融合,主流文化经历了一场文化裂变,在网络化的过程中被赋予新的内涵。在社群化传播的效应下,亚文化形态进入主流文化是对主流文化进入网络的一次文化逆袭。这对文化内容输出者重新思考平台及传播将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社畜"作为青年亚文化现象,其本质反映了青年社会性异化和群体性焦虑及其与之进行抗争的主体性实践。"社畜"是指从事被占据大部分时间的工作,自主性缺失、经济基础脆弱的青年群体,生活方式上表现为:心理上社交意愿的降低和行为上社交活动的减少。"社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流行具有维系自我认同和构建集体认同的正功能和降低个体身心健康水平及结婚率的负功能。该亚文化现象出现是社会结构和青年群体间互动的过程,应辩证看待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8.
王利华 《求索》2013,(5):250-252
动漫亚文化的兴起,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集结了庞大的青少年群体。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注入了创新活力的同时:也因其乖张的行为、夸张的装扮和怪异的语言,构成了对核心价值体系的疏离和挑战。强化意识形态的审查和分级管理.借助主流媒体的批判以提高社会警惕.以及通过商业活动消解反叛风格,是对动漫亚文化实施收编、促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存在主义构成当代台湾文化思潮的重要部分。20世纪50-60年代台湾知识界对存在主义的引进和研究存在三种取向:情感化认同、学理化辨析和意识形态化的改造。在60年代台湾文化场域中,存在主义进入台湾后与本土青年的世纪末情绪相结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亚文化思潮,与主流思想构成疏离甚至对恃的关系。存在主义与台湾现代派的生命体验和境遇认识相契合,为60年代台湾青年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境遇、建构自我认同的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20.
和磊 《思想战线》2012,38(3):58-62
对大众文化政治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及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研究范式上,但这几种研究范式基本上都建立在大众与统治集团二元对立的结构基础之上,强调两者的斗争。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和罗尔斯的"公共理性"概念,正打破了这样的二元对立结构,为我们理解大众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越来越远离了公共事件,丧失了基本的理性,甚至在逐步侵蚀着我们还并不完善的公共领域,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更为深入的分析,以促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