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关秀献 《传承》2013,(8):128-129
自1972年以来,环境治理的国际合作取得很大成就,但环境治理的国际合作中存在着诸如全球性环境问题责任义务分配不公、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等问题。尊重国家主权,建立环境问题上的南北对话和东西协商制度,在互利共赢中落实责任是解决环境治理国际合作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2.
国际环境法视野下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矛盾日益显著,可持续发展原则已成为一项发展中的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但是,该原则在国际层面的落实仍困难重重。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及将跨界污染损害的国家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将是在国际环境法领域实现该原则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国际环境法的重要原则。该原则勾勒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承担全球环境退化责任问题上的大致轮廓。从其构成来看,包含了共同责任和有区别责任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但理解该原则的关键在于有区别的责任。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已经在很多国际环境条约的实施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技术是人类应对环境恶化的根本手段。在国际环境保护中,国际绿色技术的转让是极其重要的环节。虽然现在的国际协定与法律文件规定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的义务,但国际和国内立法上以及执行上的不足造成了现在国际社会绿色技术的转让困境。应当建立合理的国际绿色技术共享机制,促使各国家企业履行相应义务,使发展中国家合理获取技术,以实现完善国际绿色技术转让制度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环境保护为什么直至本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才引起发达国家的重视并通过发达国家倡导而成为近年来响过“和平”“发展”的国际追求呢 ?为什么作为一项从科技角度很容易清晰阐明其必要性的要求 ,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会引发这么大的争议呢 ?环境问题表面上是自然规律在决定着 ,但这种规律能最终引发什么方向的变化还是基于某些变量。这些变量却有着深刻的社会性 ,受着社会规律的支配。分析和把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我们指导环保工作和对环境政策评价。环境保护的哲学基础是基于自然、社会规律支配下的“人类 -自然”体系 ,即环境保护思想源于…  相似文献   

6.
WTO贸易与环境议题及“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合宁 《人大研究》2002,(11):32-34
加入WTO ,一方面意味着我国要按照全球通行的“游戏规则”参与国际经济博弈 ,这不仅有利于我国获取比较利益 ,提高国家经济实力 ,也间接地对环境保护产生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 ,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 ,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运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环境条款及世贸组织环境议题的漏洞 ,开始推行“绿色贸易壁垒”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新形式。因此 ,发展中国家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贸易增长和环境保护问题上面临着两难处境[1] :一方面它们希望通过谈判达成一个包括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广泛协议 ,以有…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际气候合作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在低碳经济发展政治、交易与环境方面我国参与国际气候合作均存在机遇,但也存在不容乐观的温室气体排放规模、迫在眉睫的经济技术需求、相对落后的社会观念制约、日益严峻的国际政治压力等挑战。我国应采取体现温室气体减排中的大国责任、限制高耗能产业与加强新能源技术开发、通过政府政策与公众互动提高环保观念、团结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低碳经济等策略应对亟需解决的国际气候合作问题。  相似文献   

8.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以来,环境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并且把它同国际政治、经济等诸多问题结合起来,尤其是污染物越境转移及设置环境贸易壁垒等引起的国际纠纷越来越多。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国家环境权利与义务,木文阐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与国际社会进行国际环境合作中,应当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环境权益,很值得研究。根据当前国际环境条约、宣言的规定。国家环境权可以分为六个部分:①国家对本国环境及自然资源享有永久主权权利;②人类共同继承财产权;③发展中国家优先发展权;④控制污染物越境转移权利与义务;⑤领土无害使用义务;⑥共同但有区别的环境责任。  相似文献   

9.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高碳特征向低碳特征转变是中国应对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正确选择。但是,基于中国目前的高碳经济体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轻易过渡到低碳体系,中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减排的双赢,实现国家利益和国际责任的兼顾。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的大国,我们的立场是坚持"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坚持国家利益的同时,积极参加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承担起与自己的历史责任和现实能力相适应的环境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0.
关于人权国际保护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饶艳 《人大研究》2004,(2):26-28
二次世界大战后 ,人权的国际保护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并成为现代国际法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今世界少数的发达国家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人权国际保护存在着不同的主张。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群关系关乎执政党的生死存亡.我们要认真吸取苏共亡党的教训,充分认识目前党群关系面临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群关系.  相似文献   

12.
罗昆  李煌明 《思想战线》2005,31(6):87-90
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不仅是儒家中的精神境界问题,而且也是儒家的至乐问题。与道家和佛家相比,儒家的至乐———“孔颜之乐”,既有与其他两家相似之点,也有其相异之处。通过比较儒、释、道三家关于“至乐”观点的同异,可以清楚地认识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是区别儒释道“至乐”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充分利用民族主义为政府提供合法性基础的重要功能,中国共产党则强调对民众的开放和吸引,并以此作为追求民族主义目标的重要动力。中国共产党依靠发动民众的全面抗战路线,使民族主义由于融入了大众性的内容而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充分发挥了民族主义对民众政治参与意识的促进功能。这虽与当政者要求的"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主张不一致,但却反映了广大民众的普遍价值取向,造成了当政者在民众面前的被动,也由此影响到战后中国政局的走向。  相似文献   

14.
至今仍然传承在黔桂两省区交界处的壮、瑶等民族的铜鼓艺术、蛙神崇拜以及民间歌咏习俗,具有重要的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价值,很有必要将其中的一些文化元素融入体现区域族群生存智慧和文化理想的现代生活空间的建构之中,让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在新的衍生载体中焕发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5.
新闻自由权和隐私权之间经常发生冲突,主要是由于权利主体利益的冲突、权利主体的不对等以及法律规定的不完善,解决二者的冲突就要遵循隐私权优先保护原则、涉及公共利益权利让渡原则和新闻自由权的抗辩原则,同时建议从两个权利的法律地位和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两方面解决二者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警政是对有关警察的国家和政府事务的统称。中国警政史的研究内容是:以治安问题为起点,以警察职能为核心,具体考察中国历史上各种警政思想、警政机构、警政措施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警察职能的行使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关系,揭示中国警政制度的产生、发展规律。从时间上看,中国警政史的研究范围包括中国警政萌芽、发展的全过程;从空间上看,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警政史,应该以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版图作为标准。在学科性质上,中国警政史属于史学的专史范畴。但在中国警政史学内部,也可区分出中国警政通史、断代警政史和专门警政史。  相似文献   

17.
侦查的目的、价值与功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它的探讨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本文以侦查的定义为出发点,对侦查的目的、价值:功能逐一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侦查的目的、价值、功能三者的关系,从而全面系统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贫富差距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辉 《思想战线》2005,31(6):1-6
贫富差距的程度与社会和谐稳定状况呈负相关关系。近年来,中国急剧扩大的贫富差距,已经开始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大公平优先的二、三次分配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安全阀”,疏通社会各阶层之间流动的通道,降低因“寻租”和“共谋”等滥用权力的行为造成的贫富差距对弱势群体带来的消极影响,不仅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冷战的结束,传统安全在国际关系中的极度优先地位相对下降,非传统安全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对国际社会带来的危害日益突显,并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新的国际环境下,重新审视安全的内涵,正确认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及其相互关系,无论对于安全研究还是安全实践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