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学理论》2021,(8)
平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哥达纲领批判》作为马克思平等观的重要文献之一,是人类研究如何实现平等的宝贵思想财富。本文在理清《哥达纲领》草案中拉萨尔主义"平等"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阐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拉萨尔主义的劳动创造和分配平等、政治平等、教育平等、社会保障平等观点的批判。重温其中的马克思平等观,结合新时期的具体国情来探寻对于新时期中国建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新型平等关系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平等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平等思想的内核,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它与恩格斯的平等思想融为一体,共同指导了当时的国际工人运动,并对研究当代政治平等观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为发展中国家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不平等依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6,(5)
和谐统一的自然观、物无贵贱的平等观、"无用之用"的价值观等是庄子生态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以其为理论借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顺其自然的道德修养等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4.
平等问题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最重要的学术关怀之一,西方多个理论流派都提出了自己的平等主义观念。在批判传统左派和新右派的思想论争中,吉登斯确立了自己的"新平等主义"理论。在对传统左派和新右派平等观评析的过程中,吉登斯提出以结果与机会相融合、责任与权利相统一、效率与平等并进为主要内容的平等观,企图以此调和关系,实现社会平等。这种平等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左"和"右"在意识形态上的束缚,在理论上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可资借鉴之处。尽管吉登斯的新平等主义思想曾经助推英国工党布莱尔内阁取得一定的改革成效,但由于其自身的理论局限以及政治制度的制约,其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并最终无法挽回英国工党在政治上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郝姝媛 《学理论》2011,(4):41-42
在倡导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础的当代中国,如何正确导向平等观在国民思想中的意义和地位对于党政从根本上维护人民利益将起到重大的指导作用。以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及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平等的论述为脉络,将二者对于平等的理解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法国平等观的争论之中,存在着两大阵营的尖锐对抗,一方是理想主义平等观,一方是经验主义平等观,二者对平等的前提、立论基础、理论内核、外延作用、态度倾向及问题解决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截然不同的理解与阐发,最终形成了在法国大革命前后平等思想的二元分立状态.这种矛盾状态事实上也规定了作为平等政治思维发展的未来趋向:或者一方完全排斥和消除另一方,或者是存在契合点而发展成为第三种平等理论.到底是决裂还是融合?历史向我们揭示了答案.  相似文献   

7.
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庄子十分关注人的自由、价值、尊严等问题,其思想的人学意蕴丰富,主要包括:以"道"为本,尊民本性的人本理念;无为而治,与民生息的人本情怀;"齐物"平等,"无贵贱"的大平等观;"至德之世",与世无争的社会理想;逍遥适己,超越现实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8.
道家思想流派中,主要的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庄子作为老子的学生,继承了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思想,并进一步发挥了"无为"思想,提出了"以道观物"的认识论来认识世界,最终达到逍遥游境界。在当代,过快的发展进程激发了系列的社会问题。庄子作为先秦道家代表人物,其思想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辨析庄子的"以道观物"认识论中"齐万物""齐是非""齐生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相结合。对解答当代存在的社会矛盾问题,有着重要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黎龙 《学理论》2012,(10):63-64
庄子作为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政治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首先重点梳理了庄子的政治思想,具体包括其政治批判思想、理想社会和政治主张。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庄子的政治思想在当代中国社会的重要价值。庄子政治思想中的和谐理念及自由、平等的思想对我国的政治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是运用唯物史观深入剖析和批判资产阶级平等观基础上形成的,是人类历史上对于平等问题探讨的集大成者,是阶级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成为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有力武器。人的权利平等,最早是由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提出来的一项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原则。它用“天赋人权”反对封建等级特权,批判宗教神学的愚昧和迷信,高扬人类理性的能动与伟大。这种法权关系上的平等是人类自身解放过程中的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在当时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得长期被压抑的自由思想和社会生产力在极短时间内迸发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平等观认为,平等是确保社会的每个人平等享有作为人的基本权利的价值实现,认为平等是具体的和相对的,强调平等应以劳动为同一尺度、统一标准来衡量。研究马克思平等观因其科学性与前瞻性对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成 《理论与改革》2015,(2):143-147
高等院校录取少数民族考生"照顾"标准的依据,是宪法第4条第1款规定的各民族一律平等这一集体权利的具体应用。宪法上的民族平等从一元平等观到二元化平等观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表明,照顾录取是实施宪法有关各民族一律平等规定的必要措施。另一方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平等原则,既要求对少数民族考生给予必要的倾斜、照顾,以符合实质平等的要求,也要求照顾的对象、范围和条件应当在宪法平等原则的限度之内。从基于个人民族身份的群体照顾,发展为基于个人语言、文化、社会背景等特殊情况和实际需要的照顾,以适应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需要。  相似文献   

13.
列宁认为,"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求的反映,而资本主义平等还只是形式上的平等。因为,只要还存在私有制和商品经济,平等只能是口头上的、宪法上的,不可能是事实上的平等。而如果不把"平等"理解为消灭阶级,它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列宁的平等观说明,平等在不同阶级那里有不同诉求,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内容,绝不存在超阶级的、"普世价值"的平等。应跳出"平等"研究的伦理学和法学思维,坚持政治经济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旧平等观的根本改造,并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尤其是从对交换关系中平等权利和地位的经济学研究中导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这一平等观念,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理论遗产,对当代平等理论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21,(5)
在马克思看来,平等观是历史的、阶级的、相对的范畴,也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不同于平均主义,它由经济基础决定,主张消灭阶级,实现权利不平等与按需分配的理想。罗尔斯的平等观由两个正义原则构成,第一原则是平等的自由原则,第二原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第二部分是差别原则。虽然马克思与罗尔斯分属不同的时代,但是他们的平等观既有差别,又有相同之处。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罗尔斯是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平等方面的对话主要聚焦于劳动价值论、平等的自由、分配原则、永恒平等观与构建方法五个层面。  相似文献   

16.
李阳 《学理论》2012,(4):55-56
庄子的人生观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庄子哲学的其他内容都是围绕其人生观而展开的。在生死观等方面,庄子有着自己独到且深刻的见解,在庄子的人生观中虽然有着消极的方面,然而庄子重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具有人生的理想和目标,并提出了达到其理想和目标的方法,要求人们努力去实行。所以,庄子的人生观并非只是消极。我们更应看到庄子哲学中对我们树立人生观的积极影响而不是消极方面,在社会发展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的人生观,庄子的人生观中也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思想,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27)
平等是人类的共同核心价值观,在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等级制度的历史实践中,发挥过重大的历史作用,但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在批判资产阶级平等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形成了自己的平等观。平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15)
从老子的"自然"之道,到庄子的"逍遥"之境,再到魏晋时期的"玄对山水",揭示了道家主体性思想演变的基本特征:由天道向人道,由宇宙本体向人生价值本体演变的进递与转换。其中,"玄对山水"集中反映了魏晋时期玄学家们的人生旨趣与学理指向,不仅在山水中奕情,更在山水中"遗物""忘人",从而在人与物的一体性中开辟出了一片闲适的生命家园。  相似文献   

19.
罗纳德·德沃金的平等理论为发展中的中国带来新的思考,新的答案,本文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从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实现法律上的平等与制定平等的法律两个方面,提出了其平等观对我们的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15)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是庄子整个人生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们的现代生活具有一定的启示。庄子逍遥思想中的"自由观""人格观"和"相对观"等观点对我们现代人实现个人独立和超越自我的人生价值,摆脱追名逐利的精神升华和营造万物在对立中和谐发展的社会价值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