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青年是精力充沛、富有创造力、富有冒险精神和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历来都被寄予厚望,但是当代青年中却产生出"啃老族"等群体,从中表现出的青年角色失范现象令人深思.本文通过对社会转型的急剧变革、网络社会信息来源和信息传播渠道、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误区等状况,多视角地对此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寻找到青年角色失范问题的原因,并对失范现象有所促动,从而保证青年群体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无线局域网(Wi-Fi)技术的使用愈加广泛,加之Wi-Fi热点名称的可设置性和可修改性,越来越多的人们倾向于给其设置一个特别的名称。高校学生作为广泛使用该功能的群体,在Wi-Fi命名方面"脑洞大开",常取一些"丧心病狂"的名称,这一命名过程反映出当前高校青年群体的语言失范和心态越轨现象。笔者多途径对高校青年常设置的Wi-Fi热点名称进行收集、整理,运用内容分析法和社会学相关理论,对其中反映出的语言失范和心态越轨现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秀"包含显示、表现、表达、展示的意思,更有"表演"的概念。"秀"现象层出表现出当代青年群体开放、自信、自由、期待关注等特点。对于青年"秀"现象的分析,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审视当代青年文化。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青年是由富有主体性与创新性意识的个体组成的,携带社会烙印、肩负时代使命的群体。青年研究的对象是青年及相关社会产物,从青年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社会特征,衍射至青年组织、青年阶层地位、青年文化现象等。本刊本期聚焦"强化共青团凝聚力"研究专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犯罪研究"、"青年与公益"、"青少年健康研究"、""青少年教育"、"青年史学专题"等,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青年与社会的关系脉络。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青年"丧文化"颇为流行,已成为多元亚文化图景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青年群体用"丧"言"丧"图等多种形式表达消极颓废的风格。青年网民热衷用"丧文化"来宣泄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抵抗和反叛主流价值,但这并不能改变他们真正的困境,也不能消除他们内心的沮丧。反思青年"丧文化"现象流行的根源,提出我们要关注青年群体的合理需求,提升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引导青年群体正确认识自我,逐渐消解"丧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青年流行语是青年群体亚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上海青年流行语是产生并流行于上海地区青年中的口头时髦语。它是青年彼此间交际沟通的重要工具和媒介,也是相互间理解及心理认同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它在青年社会化进程中角色的习得、体验和塑造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上海青年流行语直接迅速地反映着上海青年群体文化、心理及行为方式的变化,同时也生动明快地折射出上海都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变迁轨迹。 上海青年流行语的产生始于二  相似文献   

7.
"佛系青年"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情绪,是对社会心态的符号化解读。"佛系青年"现象呈现出低欲望化、个人中心化、责任规避化主要特征。"佛系青年"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从社会因素的层面看为社会阶层逐步固化与精神追求多样性;从网络因素的层面看为信息获取与情感交流过度媒介化;从思想因素的层面看为信仰空无与价值观多元。对"佛系青年"现象的引导可从三个方面着手教育引导:将责任意识与青年信仰具体化;话语引导:对"佛系"进行正能量释义;政策引导:让青年群体有获得感和期待感等,从而强化青年责任意识,化解青年信仰危机,树立青年健康心态。  相似文献   

8.
社会群体在社会变革中的不断分化、组合,以及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和角色的变化,使得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心理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情形。社会转型给人们带来的困惑和迷茫,又往往会以社会心理的集中反映所表现出来。分析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心理失衡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信仰危机、道德失范、教育困境以及弱势群体的边缘化等问题,在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中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青年人才是人才竞争中最富有朝气、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群体,开发青年人力资源,日益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战略内容。对企业青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应注重提升青年的智力和激发青年的活力,其开发原则既要符合青年个人发展及身心发展的需要,也要满足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观念开发和技能培训;建立政策性开发的贯彻和保障机制;多层次、全方位战略;发挥团组织的积极作用等措施可有效地开发企业青年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0.
青年民警作为公安队伍的生力军,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群体。当前青年民警的流失正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通过调研访谈对一些地区调查分析,总结民警流失方向、类型、危害等,着重分析流失的深层次原因,通过打造行之有效的教育机制、科学合理的进出机制、公平实在的用人机制、合理健全的维权机制、细致真切的关爱机制,来引导、规范、激励、关爱、保护青年民警。  相似文献   

11.
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的本质上是行政权力的异化。经济因素是一切社会现象得以滋生和存在的基础,对各种社会现象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因此,借由“路径依赖”原理、“囚徒因境”博弈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人们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本性和成本一收益原则等经济学视角,可以对中国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探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伴随着青年晚婚现象和独居现象日益凸显,青年群体中出现渐渐引起社会关注的"空巢青年"群体。"空巢青年"核心的特点是单身和独居。通过发放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得出如下结果:"空巢青年"群体有着许多积极特征,追求更加独立自主的生活,带着勇气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拼;但也不可忽视,他们面临心理上"空心"的孤独感、婚恋中"随缘"的无助感、资源"弱化"的漂泊感。因此,要从心理辅导、婚恋的引导、建立青年发展保障体系、提升社会资本多个层面来解决"空巢青年"发展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爆发并随即蔓延至全球。中国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到抗疫大战中,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群体的精神品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注重实践,甘于奉献;认真学习,锤炼自我;具有创新精神等四个内容。抗疫的结构性情景锻造了青年群体的精神品质,青年群体承担的多重角色身份也体现并锤炼了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品质。国际抗疫中的现实参照,提升了青年思政教育效能。疫情期间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同样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思想道德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未来向度。  相似文献   

14.
收发短信已成为时下青年群体中一种较为流行的文化现象。文章从手机短信息的特点、性能等角度分析了收发短信息热的原因。文章认为,应该重视收发短信热这一青年文化现象,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屌丝”一词反映了当代青年对于社会现实和自身改变的一种无力的心理状态。作为2012年度最热的网络流行语之一,“屌丝”一词被当代青年争相认领,是认识当代青年心理状态和心理诉求的媒介。探究和把握“屌丝”现象的成因,是深入研究当代青年群体在流行文化中所反映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世界。“屌丝”的流行与过度泛化折射出青年传统观念的丧失、对现实社会的无奈、对自身状况的自嘲等心态,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管理者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青年在心理、思想、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的青年问题一直存在,因而其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的阶段。青年社会化是一个动态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青年又面临着来自个体、群体及社会等方面的障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访谈法调查研究了北京青年白领对未来时间管理和时间分配的希望,分析发现,这些青年白领当前面临着工作与生活边界的冲突和挑战。基于苏·坎贝尔·克拉克(Sue Campbell Clark)的边界理论,特别是其关于边界跨越者角色的概念,发现结合工作与生活两个领域与核心参与者和外周参与者两种角色建构不同边界跨越者参与角色模型,能够有效地分析北京青年白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边界,解释他们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冲突。研究发现,北京青年白领群体普遍经历着工作与家庭之间的不平衡,且多为工作领域核心参与者和生活领域外周参与者的边界跨越者参与角色模型;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既跟青年白领时间管理能力较弱和工作效率低下有关,也跟当前社会文化背景下高强度加班导致工作与生活领域的分离有关。  相似文献   

18.
网络信任是指网民对网络空间的人、事、物、组织、制度等可靠性的预期。青年是网民的主要构成群体,研究青年网络信任可窥全貌。基于网络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总体而言,青年的网络信任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而言,网络人际信任存在"差序格局";网络社区信任存在"结构特征";网络制度信任存在"水平滞后"。网络人际信任的发生机制是现实人际关系的维系和强化,网络言行的持续互动,受信者对施信者的情感认同。网络社区信任的发生机制是第三方专业信息和知识的传递,网络有序参与程度和频率的提高,使用网络时间和经验的累积。网络制度信任的发生机制是网络空间规制更加规范,网络失范行为受到威慑,网络媒介素养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7—2008年北京青年发展状况研究”的调查结果.对青年进行年龄群体分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较显示,6个年龄群体的北京青年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0年变迁状况的感受与评价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改革开放带来的最显著变化是经济发展和商品供应:改革开放进程中青年自我受益最大的方面是社会为人的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接触信息的便捷性和信息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日益普及,青年亚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90后"青年群体的行为方式、聚集方式和交流方式,反映了"90后"青年群体的个性化特征。本文对"网络青年亚文化"做了概念界定,特指借助网络新媒体传播的青年亚文化;从网络语言、网络行为、网络事件、网络人物四方面阐释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根据对四川省部分市州的"90后"青年群体(中学生群体、中职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的调研访谈结果,分析网络青年亚文化在四川省"90后"青年群体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异同比较;剖析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形成原因,提出应当从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团属网络平台,培植网络宣传队伍;加强青年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构建青年自身正确的价值体系,理性引导网络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