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6 毫秒
1.
青年是精力充沛、富有创造力、富有冒险精神和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历来都被寄予厚望,但是当代青年中却产生出“啃老族”等群体,从中表现出的青年角色失范现象令人深思。本文通过对社会转型的急剧变革、网络社会信息来源和信息传播渠道、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误区等状况,多视角地对此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寻找到青年角色失范问题的原因,并对失范现象有所促动,从而保证青年群体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无线局域网(Wi-Fi)技术的使用愈加广泛,加之Wi-Fi热点名称的可设置性和可修改性,越来越多的人们倾向于给其设置一个特别的名称。高校学生作为广泛使用该功能的群体,在Wi-Fi命名方面"脑洞大开",常取一些"丧心病狂"的名称,这一命名过程反映出当前高校青年群体的语言失范和心态越轨现象。笔者多途径对高校青年常设置的Wi-Fi热点名称进行收集、整理,运用内容分析法和社会学相关理论,对其中反映出的语言失范和心态越轨现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青年"丧文化"颇为流行,已成为多元亚文化图景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青年群体用"丧"言"丧"图等多种形式表达消极颓废的风格。青年网民热衷用"丧文化"来宣泄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抵抗和反叛主流价值,但这并不能改变他们真正的困境,也不能消除他们内心的沮丧。反思青年"丧文化"现象流行的根源,提出我们要关注青年群体的合理需求,提升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引导青年群体正确认识自我,逐渐消解"丧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佛系青年"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情绪,是对社会心态的符号化解读。"佛系青年"现象呈现出低欲望化、个人中心化、责任规避化主要特征。"佛系青年"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从社会因素的层面看为社会阶层逐步固化与精神追求多样性;从网络因素的层面看为信息获取与情感交流过度媒介化;从思想因素的层面看为信仰空无与价值观多元。对"佛系青年"现象的引导可从三个方面着手教育引导:将责任意识与青年信仰具体化;话语引导:对"佛系"进行正能量释义;政策引导:让青年群体有获得感和期待感等,从而强化青年责任意识,化解青年信仰危机,树立青年健康心态。  相似文献   

5.
具有隐匿性、多样性和封闭性等特征的"00后"网络流行语,反映和折射出了这一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状态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解读该群体代表性网络流行语,深入剖析并概括出其背后所蕴含的"00后"八大社会心理特征:即焦虑心理、从众心理、网络消费心理、"泛娱乐化"心理,"显摆"心理、孤独心理、戏谑心理和成人化心理.从政府、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培育广大青年群体健康社会心理状态的对策措施:政府应为青年群体心理健康成长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应为青年群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社会应为青年群体良好心理品格的塑造营造和谐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伴随着青年晚婚现象和独居现象日益凸显,青年群体中出现渐渐引起社会关注的"空巢青年"群体。"空巢青年"核心的特点是单身和独居。通过发放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得出如下结果:"空巢青年"群体有着许多积极特征,追求更加独立自主的生活,带着勇气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拼;但也不可忽视,他们面临心理上"空心"的孤独感、婚恋中"随缘"的无助感、资源"弱化"的漂泊感。因此,要从心理辅导、婚恋的引导、建立青年发展保障体系、提升社会资本多个层面来解决"空巢青年"发展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日益普及,青年亚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90后"青年群体的行为方式、聚集方式和交流方式,反映了"90后"青年群体的个性化特征。本文对"网络青年亚文化"做了概念界定,特指借助网络新媒体传播的青年亚文化;从网络语言、网络行为、网络事件、网络人物四方面阐释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根据对四川省部分市州的"90后"青年群体(中学生群体、中职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的调研访谈结果,分析网络青年亚文化在四川省"90后"青年群体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异同比较;剖析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形成原因,提出应当从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团属网络平台,培植网络宣传队伍;加强青年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构建青年自身正确的价值体系,理性引导网络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秀"包含显示、表现、表达、展示的意思,更有"表演"的概念。"秀"现象层出表现出当代青年群体开放、自信、自由、期待关注等特点。对于青年"秀"现象的分析,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审视当代青年文化。  相似文献   

9.
网络信任是指网民对网络空间的人、事、物、组织、制度等可靠性的预期。青年是网民的主要构成群体,研究青年网络信任可窥全貌。基于网络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总体而言,青年的网络信任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而言,网络人际信任存在"差序格局";网络社区信任存在"结构特征";网络制度信任存在"水平滞后"。网络人际信任的发生机制是现实人际关系的维系和强化,网络言行的持续互动,受信者对施信者的情感认同。网络社区信任的发生机制是第三方专业信息和知识的传递,网络有序参与程度和频率的提高,使用网络时间和经验的累积。网络制度信任的发生机制是网络空间规制更加规范,网络失范行为受到威慑,网络媒介素养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青年崇拜"思想产生于20世纪初,其实质是将年轻人在年龄、身体、思想等方面优势政治化.该思想的出现和流行是社会发展背景和当时青年人共谋建构的结果.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国家层面,通过节日庆祝、领导人讲话、官方媒体宣传等方式延续和强化"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崇拜式叙事逻辑;在青年层面,改革开放的前十年,青年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与国家的定位大体上趋向一致,认同并内化了"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角色期待,并且以学生运动的形式参与公共事务.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年人对民族振兴、社会主义建设等宏大叙事失去激情,转而更加注重个人的利益.甚至在当下,国家努力建构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青年角色定位被年轻人以网络段子和表情包解构掉.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青年对于群体崇拜式角色定位的认知出现了微妙变化,呈现出从趋同到分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作为给付行政的一种,行政资助作为国家介入市场的一种干预方式,不与平等相矛盾,系以助成为目的,由包括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在内的各种资助主体给予私法主体以各种消极或积极的利益,从而合理地、间接地达到提升公共利益的效果。资助主体的社会性将愈来愈显著。  相似文献   

12.
要把企业培训办好,让员工满意,让企业满意,就必须做到:摸清各岗位上岗必备能力,编好教材;找到每位员工的能力缺项,编好培训计划;认真训练培训师;逐渐完善严格而且是尽量量化的培训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3.
政府信用状况与建设思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政府信用贯穿于政府与公众的整个互动关系之中 ,是政府履行职能、从事行政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综合反映。当前 ,存在着种种政府信用缺失的行为误区。政府信用建设应积极做到规范信用制度、强化信用意识和自律、公开政务信息、加强内部管理、加快制度创新和职能转变。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正义、尊重权利、崇尚人文关怀的人本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注意同时保证公平和效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注意利益均衡.和谐社会的真正和谐离不开法治的基础性保障作用.法治的实现,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法律理念,同时还要加强司法能力建设,维护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5.
学员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之所以是一门科学,因为它有其自己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认真地研究学员管理工作,有利于加强学员部的领导班子建设和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有利于对学员实行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和制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学员部工作人员克服思想上的各种模糊认识,忠诚于党的干部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6.
作为执政党,我们党在新世纪要始终保持党的旺盛的生命力,就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创新的精神来探索执政党建设的规律,实现工人阶级政党和人民利益代表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当前我国社会成员的分化现象,正确处理阶级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需要.  相似文献   

17.
18.
我国能源储备与应急法律制度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我国能源需求迅速增长,能源供求关系日益紧张,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能源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能源储备与应急法律制度是应对能源供应中断,确保能源安全的有力保障。我国能源储备与应急法律制度的建设还处在初期阶段,需要从完善能源战略与规划、加强能源储备与应急立法、构建高效的能源储备管理体制、选择合适的能源储备模式和建立综合性的能源应急制度等方面予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方向 ,这在理论界和政府部门早已形成共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在于实现政企分开 ,建立起新型的政企关系。但在目前 ,存在着来自于政府方面的很大障碍。因此 ,迫切需要政府自身加紧改革 ,并且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 ,创建现代政府制度。目前政企分开的障碍 ,既有来自政府方面的 ,也有来自企业方面的。然而 ,从所存在障碍的主要方面来看 ,还是来自政府自身。要真正实行政企分开 ,政府体制就非改革不可。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政府制度是新型政企关系的两翼 ,依靠这样两个现代制度 ,以政企分开为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