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不同历史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具有不同的供给主体与路径。基于一个单位制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历史的个案分析,研究发现,单位制时期单一的行政化公共文化供给束缚了居民多元化的公共文化需求。单位转制社区以来,社区文化类"草根组织"的发展与壮大、"企业搭台、文化唱戏"的兴起,成为弥补单一行政化公共文化服务不足的重要力量。研究认为,单位制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应从行政"独奏"走向与社区"草根组织"、企业"合奏",形成单位制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供给之路。  相似文献   

2.
公共物品供给治理演变是国家、市场和社会主体竞合的社会结果,在嵌入信息化、平台化和网络化管理组织技术中,从价值链管理角度看,公共物品供给是一个多场域、多环节、多主体、全程化的协同合作整体治理创新体系和供给实践新形态。研究从价值链到公共物品价值链及其治理模式的内涵解读,比对揭示了公共物品价值链供给治理生成背景、需求响应度、主体关系、供给绩效、供给方法和供给主体能力的差异属性,以及公众消费需求导向、多维叠加流程、网络平台化组织技术手段、供给价值增值目标塑造和整体有机协同合作等特征。追溯其治理生成效应:公共物品供给侧创新发展的整体性治理及协同机制、共同价值创造的价值链供给生态圈和差异化优势、公共物品供需匹配及无缝衔接的三重效应、效能和价值双重目标框架下的"三性"治理逻辑是其合理嵌入的直接动因。并以利益协同、主体接点对接、需求管理及整体激励等策略实现对公共物品价值链供给治理的长效驱动。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都有所提升,但供给不足和配置不均等的矛盾日益突出,并且与东部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差距仍十分明显。由于自然的、地理的、历史的、现实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非均等化特征明显,因此,实现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条例》或行动框架、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不断增加基本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明确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权责、加强西部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治理机制,在政府、社会和公民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实现我国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快速推进,政策组织保障、设施网络建设、示范区创建以及惠民文化活动等方面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当前无论是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状况还是从群众需求反馈来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中还面临着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需要以供给理念、供给结构、供给机制为着力点,不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助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机制和重要内容,也是践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积极开展公共就业服务对促进就业创业、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现阶段存在顶层设计不完善,服务功能单一,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出发,结合公共就业服务需求,提出加强体制机制顶层设计,拓宽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渠道,培育多元化公共就业服务主体,创新"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载体四方面建议,以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效。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南宁市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展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稳步进行,长效工作机制逐渐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巨大成绩,但也还存在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专业人才紧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单一等不足。南宁市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实现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努力实现标准化、均等化;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农村社会组织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已在参与供给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社区生产生活服务、社区矛盾排解和公共安全服务、社区志愿互助服务等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取得了重要实效。但受制度环境欠佳、外部支持乏力、内部运作不良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社会组织在参与供给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动机、供给效果等方面。为此,应以多元供给主体的协同合作为基础,优化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并激活农村社会组织的内生动力,以构建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供给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企业作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均等化的内在要求。在当前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既是应对"政府失灵"的有效手段,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实体现。文章以北大资源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为个案研究,分析了其"合作化供给"模式的内在机制,并在社会交换的视角下探讨了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对公共文化事务的参与,既是现代民主精神的体现,更是公民文化权利的重要表现,有利于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真正满足公民公共文化需求,消除政府供给机制弊端,促进公民有序参与公共文化事务等。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政府要承担起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决策者、管理者、监督者的职能,同时要注重研究和利用公民参与的主体组织形式、参与内容以及参与方式。公民参与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公民个人的参与、社区组织的参与、非政府组织参以及企业等营利性组织参与。参与内容主要有:参与公共文化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参与文化活动的举办、文化成果的创造、文化设施的建设;参与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公众参与的行为方式主要有:关键公众接触、公民会议、咨询委员会、公民调查、由公民发起的接触以及协商和斡旋等。  相似文献   

10.
文化权利是公民所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同时也是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宪法义务来源。目前我国文化投入总量明显不足、文化投入结构严重不平衡、文化资源提供不匹配、文化管理权责不明确,探索建立在政府主导基础上的公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形成包括企业法人、社会公益组织、(文化名人)等在内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主体供给机制,在各方协同合力参与下,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市场化、规范化发展,从而升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并有效保障公民文化权利。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还存在供给不平衡、供给主体单一、供需脱节、效率不高等问题。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数量、供给质量、供给水平、供给效率等,使文化供给更加契合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高效供给、精准供给。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仍存在着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之间的偏差与矛盾。主要原因是传统的公共文化提供者在决策、服务和考核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为此,城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在五个维度上完成必要的转向,即从"外部观看"转向文化共享式的移情理解,由整体化思维转向族群细分的视角,由沙盘图上的俯瞰转向流动中的生活秩序,从审阅数字化信息转向考察实际效果,由单方向的供给转向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才有可能使供给与需求更好地契合,实现民生工作与社会治理工作中的"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要化解这一矛盾,必须进行义务教育供给侧改革。目前我国义务教育供给侧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优质教育资源多元选择的短缺,而这一问题又直接受制于国家治理的整体水平。义务教育供给侧改革要克服这一挑战,就要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公民等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为此,要凸显政府义务教育供给侧改革首要责任主体的地位,引入市场化的公平竞争机制和自由选择机制,发挥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专业机构等社会自组织的积极作用,确保公民在义务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居于主动地位。  相似文献   

14.
作为政府转变文化职能的政策工具,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可以满足民众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文化需求,但也存在诸多风险。从公共文化服务链视角分析,发现其在需求链、供给链、治理链与评估链上分别存在购买内容偏差风险、逆向选择和垄断风险、寻租风险与评估形式化风险。为此,需采取针对性的治理策略:科学分析与精准定位公共文化需求,构建服务受众文化需求矩阵;促进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营造竞争性的购买环境;完善购买合同管理制度,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建立购买服务绩效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已然成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创建")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为平衡区域差距、发挥地方特色的战略制度安排。依据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考察"示范区创建"中多元主体的行动逻辑和行为策略,发现政府部门在职能定位与组织利益、服务导向与政绩导向的权衡中表现出"重政绩、树典型、积极主导"的实践行为;社会组织在文化治理理念的引导下,基于公共文化服务同质化严重的现实考虑,为发挥职能纽带作用在创建工作中体现为"强依赖、弱整合、协同参与"的行为策略;普通民众的主体性缺失导致其处于"无参与、零反馈、被动受益"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参与,有利于改变过去政府唱"独角戏"的窘境,有利于解决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需矛盾,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成都市正在探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新模式,通过各种方式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途径,力争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共文化的生动局面。  相似文献   

17.
公共文化服务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必备要素。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力不断提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以及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基本实现了城乡全覆盖,但也存在着诸如公共文化建设合力不够、供给不足、制度不健全、人才匮乏等问题。加快公共文化供给改革,创新服务体制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力,更好弘扬中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8.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以及志愿失灵的不可避免,清晰地显示了在公共产品和谐供给的链条中,任何单独的一方都无力承担起公共产品供给这一深刻、宏大的社会命题。由传统的政府单中心提供公共产品转向政府与市场、第三部门多元化主体协同供给,已经成为理论与实践共同的需求与呼唤。本文回顾了传统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分析了从单中心到多元化的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优势,提出在公共产品供给中,应合理界定各主体的供给定位与分工,实现政府、市场以及非营利组织的协同合作,共同构建公共产品和谐供给机制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9.
政府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提供者,处于主导地位,但在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障碍和瓶颈。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着重从提高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程度;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增强农民的需求表达;加大服务供给财政投入力度;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使用效益等方面探讨完善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条件。在传统“非共享”思路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出覆盖不足、主体单一、内容悬浮、方式传统、效果娱乐等“离散化”困境。因此,亟须以“共享”思路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保障乡村文化服务的组织基础、群众基础、信息基础与传统基础,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均等化、协同化、精准化、信息化、复合化,塑造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共享式”供给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