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7 毫秒
1.
商法公法化属性的法理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法律的逐渐完善,商法规范中引入了公法性质的法律规范。通过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分析民法、商法、经济法三者的序列关系,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美国私法领域中商法公法化的社会原因,以体系化的学理视角分析私法公法化环境下商法公法化的实质内涵,可以看出商法的私法属性是无法动摇的,商法的公法化是私法领域“再市场化”的立法体现,是商事活动的自我规制与国家经济行政干预规则相统一的技术措施,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法律工具主义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商法公法化”这一命题存在以下逻辑错误:第一,将“公法”概念偷换为“强制性法律规范”或“严格责任”;第二,商法属于私法是定性分析,但论证“商法公法化”又改采定量分析;第三,部门法划分方法不周延导致商法与经济法界限不清。“商法公法化”所反应的真实本质是国家公权力对私人商事关系的干预,只是国家对私人商事关系的干预并不都体现为公法,涉私强制性法律规范亦体现为国家对商事关系的干涉但属于私法。国家对商事关系的干预主要体现为涉私强制性规范;商法公法化趋势并不明显,无法获得证实。  相似文献   

3.
把法律划分成公法和私法是传统法律的划分方法。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综合和系统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管理职能的加强 ,出现了私法公法化和公法私法化的趋势。公司法就是典型的公法化的私法 ,因此不能明确地把公司法归入公法或私法 ,应根据法对社会关系调整的需要归入多个法律部门。  相似文献   

4.
现代劳动法的法域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中 ,都不同程度的出现过“私法公法化”或“公法私法化”的现象 ,其实质是公法与私法相互交融渗透的表现 ,同时也为第三法域———社会法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契机。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复杂化与多元化 ,也促使社会法的发展与完善成为必要。劳动法因其兼具公法和私法性质特征而归属于社会法 ,并且以其独特的部门法特点而区别于经济法 ,确立了其独立的法域地位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法律关系,一类是法律地位平等的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另一类是国家凭借公权力对市场进行干预的关系,由此决定了规范这两类关系的法律性质上的差异,即公法和私法的差异。确认经济法是公法,不仅符合公法、私法划分的基本要求,而且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对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对于加强和完善经济法治,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济法主体理论的研究只注重经济法的主体范畴,却忽视其中的重要主体——政府——的角色定位。在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研究政府在经济法主体中的角色定位,能更加明确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权力界限。结合经济法的本质来定位政府在经济法中的角色,经济法不应单纯地属于公法,它还兼具私法性质。公法领域,政府作为主体不容置疑;而私法领域,政府并不必然作为经济法律关系的一方主体。  相似文献   

7.
公法文化是私法文化的对称 ,这种区分是基于公法与私法的性质、内容及运行机制不同作出的。公法以刑法为典型 ,私法以民法为代表 ;公法文化是主要体现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刑法化的法律文化 ,具有鲜明的国家化色彩 ,私法文化是重点突出个人化利益的民法化法律文化呈现出浓郁的个人化特质。从这个意义上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进行比较 ,不难看出 ,由于中国传统的礼治文化、地理环境、民族习尚和专制政治制度等因素影响 ,绵延几千年所形成的完备的刑法、发达的官制法和民法的不独立及其被刑法化 ,充分表明了中国古代的公法特质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典型的公法文化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宪法第一案”的讨论集中于宪法司法化而少有注意宪法的私法化问题。宪法第一案中反映出的宪法私法化倾向因为“有权利必有救济”而正当化了。实际上,在坚持公法/私法的区分的基础上也可以给宪法第一案当事人的权利提供必要的救济。应当区分两种不同的公法私法化,宪法第一案所代表的公法私法化背后隐藏着令公私法混淆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商法脱胎于传统的民法 ,产生在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的特点 ,促进了以集团交换为标志的工业经济的发展。但因其在保护公共利益方面的软弱无力需要国家公权力的扶持 ,由此产生了私法公法化趋势和经济法这一新兴学科。经济法继承了商法的重要规则 ,凸显了国家干预 ,是对传统商法的一次更新。  相似文献   

10.
论经济法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责任仅仅是法律后果中的特殊否定形式,法律责任按客体不同分为财产责任、行为责任、信誉责任、人身责任和资格减免责任.法律责任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工具具有"公共资源性"和发展性.经济法后果具有综合性,经济法责任主体和构成要件具有复杂性,经济法诉讼具有特殊性,私法责任和公法责任都不能满足经济法调整经济关系社会本位目的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行政法的嬗变:由公法到公私法合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法私法的融合趋势、弱权力和非权力行政领域的出现、行政权力权利化和职责化、平等型行政法律关系的生成和拓展等因素,导致作为传统公法的行政法正逐步嬗变为集公法私法于一体的法律部门。私法介入行政法必须遵循法定、私法优先等基本原则。行政法的私法化不是全方位的,它受权力弱化、平等理念的深化、权力职责化、行政公共性和服务性理念的拓展等因素的掣肘。  相似文献   

12.
刑法公法化的疑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随着人们对大陆法系公、私法划分理论的接受,刑法被人为地公法化了。然而,刑法公法化的理论存在诸多疑问。既不符合公、私法的划分理论,也不符合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而且,从刑法公法化的理论出发,更无法解释我国当前正在兴起的刑事和解的制度实践。因而,不能将刑法的公法性与刑法是公法等同起来,刑法只能是一种保障法,是保障公法、私法、社会法和生态法实施的法律。  相似文献   

13.
“公私法混合”、“公法私法化”与“私法公法化”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公私法观念重新得到中国学界的重视,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论,在公私法观念上也存在着一些误解和含糊之处。这比较突出地体现在"公私法混合"、"公法私法化"与"私法公法化"这三个概念的使用上。"公私法混合"、"私法公法化"与"公法私法化"往往被当作"标签"来指代法律社会化这个法律内容,二者之间被机械地建立起等值关系。但这一方面会限缩法律社会化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又会不适当地扩张法律社会化的指涉范围。  相似文献   

14.
在"法律的社会化背景"之下,社会法兴起并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了独立于公法和私法之外的第三法域。经济法和社会法在社会本位、调节手段等多方面有着契合之处,针对中国经济法发展中所存在的国家本位倾向和权力干预扩张的特性,社会法的社会本位思想及社会自治的调整手段等众多特点,对经济的发展无疑有着指导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公法、私法分类是大陆法系国家法律体系的结构性基础,大陆法系公法私法二分传统滥觞于古罗马,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后得以正式确立。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国家角色的变化、法律主体的扩张、法律观念的嬗变以及新法学思想的冲击,大陆法系国家公法、私法的二分传统出现了新变化。  相似文献   

16.
部分法的划分具有相对性。对经济法与民法、商法、行政法之间关系的认识不能绝对化。其间的联系与区别按照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的排列顺序,从民法到行政法,私法属性不断减弱,公法属性不断增长。其中,以社会法为纽带,私法属性与公法属性的消长变化,说明法律对于社会关系的调整,分别有自身的任务和功能,并呈现出相继联结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从行政公法与刑事公法形成的历史动因来看,公法与私法的区分并非基于某种抽象的学说,而是基于特定的司法裁判程序设置以后审判实践之需要,法律程序在相当程度上形塑了法律规范的内容。宪法规范的调整范围涵括了公法与私法两大领域。代议机关的“立法程序”、行政机关的“肯定性行动”、特定机构的“宪法审查”等公法程序,构成了宪法实施的“公法机制”类型。“物权法”相关条款承接与转换宪法上的“国家所有权”条款,构成了宪法的私法实施条款。此外,司法机关在民事案件审理中的“合宪性推定”、“合宪性解释”,亦得构成宪法实施的另外一种“私法机制”。不过,宪法条款经由公权部门之适用介入私权领域和私法体系时,在侵权案件中还需遵循“私法规范优先适用”原则,在公权介入时还需遵循“比例原则”与“辅助性原则”。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公私两分法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评述了关于经济法地位和范围的不同见解,主张公法和私法的划分仍然必要,但认为界定经济法的性质必须坚持历史的眼光,以务实的态度,认为要承认经济运行中国家和社会的二元作用,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规制必须仔细考虑目的、方式和限度。  相似文献   

19.
经济法是伴随国家(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适度干预而形成的法律部门。经济法体现着公私法相融合、国家渗透市场等理念,自其诞生之日起,便与国家和市场有着紧密的关系。经济法也正是基于市场失灵与政府缺陷的两重原因,确立了自己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逻辑基点和路径选择。现今社会中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的问题也正体现了市场调节失灵和政府管制缺陷的两难境地。如何反对就业歧视应得到经济法的关注,运用现代经济法的“市场调节(失灵)——政府管制(缺陷)”路径对其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按照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经济法作为法现象和一个法部门,其出现和发展得益于法哲学的发展.社会结构从"市民社会--政治国家"二元结构到"市民社会--团体社会--政治国家"三元结构的发展,确立了"私法--社会法--公法"的法律三大结构论.从而经济法属于社会法的领域,它的发展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