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百行德为首,德为官之魂。组工干部作为管干部的干部.更要带头潜修为政之德,坚持以德立心、以德促干、以德正气,在“忠诚、务实、清正”中不断提升政德修养。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干部政德建设思想,大体上是沿着“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以德治党——以德治干部——干部政德建设”的逻辑规程展开的。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概念,随后作为对依法治国的重要补充,又提出了德治和以德治国的概念。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推进依法治国、以德治国,首先要依法治党、以德治党。又鉴于党的领导和执政实际上是由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代表党行使领导职能、担负执政职责,所以,以德治党首要和关键的是要以德治干部。以德治干部,就客观上推动形成了江泽民干部政德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3.
德乃立业之本。领导干部不仅要常思官德,还要注重常修后天之德,有为民之心、修德之念、造福之举。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论述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可以有效预防腐败的理论和现实依据的基础上,对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有效实现预防的基本思路进行了探讨。即:有德可循——构建领导干部道德体系;有德必循——领导干部道德制度化;有德愿循——领导干部道德自律;守德必诚——领导干部道德真诚。  相似文献   

5.
言论短信     
《社会主义论坛》2009,(12):55-55
2009年10月22日《云南日报》三版“云岭时评”《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作者 杨文江 昆峰):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德”决定着品质、形象、威信,“才”决定着能力、本领、水平。在德与才的关系上,德是基础,才是条件;德是核心,才是关键;德是本质,才是属性。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才靠德来统帅,德是才的灵魂;服人者,  相似文献   

6.
诚信之德和法治之道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两种不同的调节范式。通过对诚信之德意蕴的思考与法治之道的追寻,探寻二者的辩证关系:诚信延伸以辅法治,立法先要立信;市民社会的人际诚信,守法先要守信;用法为民提升公信力,执法者必要执信。而法制为诚信运行提供制度保障,法治诚信为诚信实践提供理念保障,法治之道为诚信践行提供人本保障。二者和谐前行需要各自独立的空间,又需要相互借鉴促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惩罚和激励机制。疏理以明志,诚信与法治的德与道的结合化梦想促和谐。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谆谆告诫各级干部的"三常",是加强廉洁从政教育的重要指示,是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应成为干部廉洁从政的座右铭和必修课。"常修为政之德"的"德"包括廉政之德、勤政之德、仁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的"害"包括愚蠢之害、健忘之害、疯狂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的"心"包括畏法之心、思齐之心、探汤之心。  相似文献   

8.
核心价值观是一种"认同之德",它立足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认同。这种认同之德究竟"得"于何或如何"得",取决于它对现代性价值认同难题的回应。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方式是从价值描述("国家之德")和价值规范("社会之德"、"公民之德")两个层面来回应现代性价值认同问题,以使公民之德、社会之德、国家之德各"得"其所,内在一致。而其重点则在描述中国价值观所要实现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四重引领。  相似文献   

9.
由儒家主导性开辟的德位之辨,孔子为其定下基调,孟子从道义论立场加以证明。儒家揭示德位之辨及其敬位意识,并上升到义务论性质。以德居位、敬位意识内化为责任心和忧“责”意识、义务心使然、道义论立场,对知识分子从政之路提出了责任情结问题,更使儒家的德位之辨获得了独特的理论向度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2月28日,全省组织工作会议在武昌召开。省委书记李鸿忠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和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选好干部、配强班子,为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1.
师音.德为先。树己之身.明己之德,正己之风,是肩负“传道授业解惑”、“塑人之魂”崇高使命的教师们的立身之本。今年9月,湖北省评选出10名“师德标兵”,其中4名“标兵”来自高校。本期《大学校园》走进高校.带您近距离感受他们的师德风采。  相似文献   

12.
大学之德     
大学是社会的道德标杆,是知识的殿堂,是思想的生发蕴藉地,大学之德昭示着大学的使命与道德底线,是大学作为特定社会组织的必须.欲实现大学之德,必须行树己之德,育人之德,广布之德.因而,就要求大学之人要有敬畏之心,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勤于自省;要有大爱,要身体力行,要培养求真之人;要弘扬德之要义,使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紧密结合,使大学始终成为社会道德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13.
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容上创新,应体现以“诚信”为内容的为人之德教育,以“爱国”为内容的为民之德教育,以“可持续发展”为内容的环境之德教育,以“勤勉”为内容的传统美德教育,以“创造”为内容的创新之德教育,以“良好生活方式”为内容的生活之德教育,以“自我完善”为内容的生存之德教育。另一方面是方法上创新,包括强化德育实践环节,开创德育新裁体,开辟德育新途径,健全科学的德育管理体系等。  相似文献   

14.
讲政治是国家公务员的修身之道、谋事之基、成业之本;理论是道德之魂,文化素质不强化,学养不足,就难以胜任行政工作;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不争位、不越位,工作一定要到位;要力戒浮躁,在实践中培育敬业之德、求真之德、实干之德、创新之德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及调适能力;要树立创新意识,坚持在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用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推动工作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5.
"德"是中国伦理和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儒家与道家都讲"德"。阐述分析儒家之"德"与道家之"德"的共通性与差异性,能更好地把握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内涵和精髓。  相似文献   

16.
古今"德治"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东广 《理论前沿》2001,(10):17-17
1 .“德”的涵义。无论外延还是内延 ,古今之“德”都有差异。从外延上看 ,古代“德”的内容极其广泛 ,周公和儒家所提倡的“德”包括了一切美好的东西 ,使“德”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融宗教、信仰、道德、行政、政策为一体。孔子在《阳货》中比较集中地提出了“德”的内涵 ,即仁、知 (智 )、信、直、勇、刚。之后 ,历代统治者根据社会的发展都提出了“德”的概念 ,但与孔子所提之“德”大同小异。不难看出 ,古代之“德”深深地打着封建社会的烙印 ,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等。但其中也包含着合理成分 ,如对国家要忠、对父母要…  相似文献   

17.
三、班固《两都赋》在德不在险 首都博物馆前矗立着一块大碑,碑上镌刻着乾隆赋诗并书写的两都篇(帝都篇、皇都篇)诗。大碑四方形,四角攒尖顶,顶刻龙纹,下刻诸神像。我记得在永定门外南边不远燕墩见过它,我以为是从燕墩移过来的。某次,恰巧路过燕墩,大道西边的大碑依旧在,我奇怪怎么有两块相同的双胞大碑,后来看到《文物背后的故事》,才知道首博前的大碑是在永定门里西边地下挖出移来的。大概乾隆重视自己写的诗,想让人走到永定门的前后都看到它。这大碑的《帝都篇·序》说,“伊古以来建都之地,无如今之燕京矣。然在德不在险,则又巩金瓯之要道也”。这诗又说“金汤百二要在德”。在德不在险是这大碑的主旨。  相似文献   

18.
爱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人道精神,大爱是爱人之爱,是对人深远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爱。作为高校,大爱精神表现为爱教育事业之心、爱学校之心、爱学生之心。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一直以大爱理念引导师生.以大爱之德感染熏陶师生.以大爱之心培育学生,以大爱之举关心帮助学生.以大爱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大爱”品牌文化。  相似文献   

19.
在德、法两国,基本权利被认为具有“主观权利”与“客观法”的双重性质,都以自然法和自然权利作为其理论基础,并具有宪法性规范的地位;在对基本权利限制之限制的理论认识上,两国均以公共利益的法律化、具体化、明确化为目标。德、法两国的经验为我国建构基本权利效力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为官行政,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具体应有"十德"。一为信仰之德。人可以有不同信仰,但不可没信仰。实际上人皆有信仰,没有其他信仰就信钱,这就出来了地沟油、毒奶粉。作为领导干部,须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这个信仰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二为境界之德。这同信仰是因果关系。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