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识。然而,当前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发育不充分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主要障碍。以放权培育社会力量发展为抓手,运用系统思维,通过多层的制度机制建设,在宏观层面界定政府购买服务内容,在中观层面实施政府分级分类购买,在微观层面完善购买服务程序机制等相关制度规则设计,以多层次竞争格局培育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体,不仅有助于提升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促进社会力量发展,还有助于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推进。  相似文献   

2.
从整合主义的视野来看,绩效评估应依据"绩效来源——价值标准——评估主体"的逻辑进路,强调"过程"与"结果"的并重。政府购买服务的绩效应体现在服务数量和质量的改善上,也应体现在政府内部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上。在绩效来源上,政府购买服务的总绩效应包括前期准备、服务购买、项目产出和消费评价四个环节,应整合前期准备与服务购买中产生的"隐性绩效"和项目产出与消费评价的"显性绩效"。在评估主体上,可借鉴360度评估法,将政府购买服务的利益相关者整合到评估主体当中,涵盖政府内外的多方利益相关者,克服单一主体评估的弊端。基于此,我们所构建的政府购买服务的绩效评估模型是多重绩效来源、多方评估主体和多元价值标准的组合。  相似文献   

3.
论工商联与政府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工商联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它们的互动关系涉及“基于功能定位的组织演进互动”和“基于利益相关的职能互动”两大方面。通过组织演进互动,形成半官半民、以民为主的工商联组织体制和有限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行政体制;通过信息职能、政治职能、市场监管职能的互动,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和行业、企业利益的共赢。  相似文献   

4.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既包含学校与外部的协同培养,也包含学校内部的协同培养,是外部协同培养和内部协同培养的统一.外部协同培养是指通过突破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不同社会主体间的壁垒,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网络系统,以达成人才培养的协同效应.学校内部协同培养是指学校内部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关的不同要素与不同部门的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行动最优同步.为实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有效运行还需要相关制度的完善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5.
社区购买服务是一个多方主体互动博弈、合力推进的协同治理过程,购买者、承接者和使用者这三类主体在互动过程中确定服务需求、达成合作意向、形成服务对接,完成社区购买服务工作。通过对北京市社区购买服务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由于主体利益诉求不同,各类主体在互动博弈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矛盾。为有效破解矛盾,文章提出,各类主体应秉承协同治理的精神,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构建互通机制,形成交集共识,从而实现社区购买服务的良性发展和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城市社区治理呈现出"强政府、弱社会"的特征,社区行政负担重、社区参与不足,治理为"单向度"状态。城市社区治理是社区利益相关者共同合作治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过程。主体间性视角要求主体间相互承认、沟通和尊重,多元主体差异并存。通过多元主体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关系、协商谈判和交易行为,最终形成一种自主自治、合作共赢的多中心良性互动的善治结构。  相似文献   

7.
随着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发展,社工组织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然而,在与政府合作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社工组织却频遭多权力主体的行政摊派,日益行政化。科层制视角下的案例研究表明,政府科层治理模式中的等级控制思想、层级控制权分配、等级权力支配结构在根源上分别造成委托方、中间管理方和项目落地基层组织对社工组织的行政摊派,而社工组织面对多方的行政支配之所以选择“妥协”则主要基于生存发展及良好合作的“关系理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是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经过二十多年的试点探索,这一制度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成为各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是政府与社会组织、公众和社区共同合作努力的结果,这四方既是购买服务的主体,也是良好的"合作伙伴",同时也是利益相关者和利益博弈者。在合作与博弈过程中四方主体既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和价值,也推动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的向前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购买和服务风险。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要通过规范四方主体的不当行为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公共管理指公共管理主体整合社会资源,运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政府和社会组织是公共管理的两大主体。确立主体地位的关键在于划分主体的权责边界,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边界应在二者的互动中逐渐明确,而合作是互动的最主要形式。加强政社合作,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政社关系,应当以政社分开为切入,以政府职能转变为重点,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抓手,促进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分离中合作、合作中共赢",这对于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寻求基层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偏离"的生成逻辑,本文依据"科层为体、合同为用"的理论框架,观察S市M区政府购买服务运作的全过程,研究发现:首先,基层政府购买服务本质上是一个政治场域,即"合同让位科层、行政主导购买";其次,基层政府购买服务中同时存在顶层逻辑与属地逻辑,在双层逻辑博弈的情境下,"顶层逻辑主导"使得属地政府与社会组织"共谋"而形成政社联合体;最后,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呈现共生发展的趋势,在共生网络中"关系信任而非专业信任"成为基层政府优先向谁购买服务的首要因素。这表明,基于政治场域的基层政府购买服务受限于双层逻辑失衡、共生网络弱态,以至于呈现出行政化、内部化、形式化等非预期结果。在未来,政社互动的模式应从"弱共生"走向"强共生",进而形成一种政社双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共生模式。  相似文献   

11.
政策评估主体是政策评估实践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政策评估主体无论是以内部机构为主还是以独立的第三方为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遭遇了单一主体不可克服的矛盾。发展三方合作的多元主体政策评估是必然之选择。当下中国政策评估实践,已经出现了多元主体合作的情景。多元主体合作在不同的政策情境中具有多种组合的逻辑,并有可能形成两大类型的评估主体结构,即政府主导型评估主体结构和专业机构主导型评估主体结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借鉴物品和服务的连续体思想及政府角色的相关理论,通过对行业协会服务属性和政府供给公共服务方式的分析,结合我国政府与行业协会合作提供服务的现状及各地实践,论证了政府购买行业协会服务的内在机理。进一步指出政府购买行业协会服务的改革实践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以创新政会合作新形式,推动政府与行业协会关系的重新定位,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动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优质、高效及行业协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应坚持以解决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突出矛盾为出发点,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用,政府给予适当引导和支持,最终建立起类型和模式多样、利益协调、管理规范、与国际国内市场有效对接、反应敏捷、广覆盖、高效率的现代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促进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一要扶持引导,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二要理顺关系,完善内部运行机制;三要多元合作,以灵活的方式参与创建;四要创新服务,积极完善组织领导;五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现管理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4.
治安主体多元化是市场经济下社会结构多层级化的表现。治安治理体系构建要在公安机关为主导的制度框架内,通过凝练治安主体价值共识、构建协同型的责任主体和多维合作的治理机制,形成多元主体良性发展,实现社会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公民自治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公共利益是现代政府公共政策的应然价值取向。但随着我国多元利益格局的形成,公共政策过程中更多的体现为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搏弈。在搏弈中政府和利益集团的利益可能取代公共利益。因此,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利益的约束机制、表达机制和均衡机制,以规范各种利益诉求,从而保障公共利益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伴随中国式现代化向纵深推进,跨域环境治理在复杂的主体利益关系模式下表征为圈层嵌套式的差等网络结构与级序行动逻辑,即差序协同模式。从环境污染正在经历的由局部向广域转变的解域化过程来看,差序协同既源自于跨域环境治理知识生产者与接受者的分离,又归因于权力结构内部权力主客体的互动关系。受此影响,跨域环境治理极易陷入过密治理与试点空转以及制度悬浮与行为失调的藩篱与窠臼,由此阻碍“制度—效能”转化,以致“局部有效而整体失效”“有组织的不负责任”样态此起彼伏。为达到“收放自如,进退裕如”的国家治理高度,就我国跨域环境治理体系而言,我们应将政府、市场与社会视为一个抽象的连续体,并以链式思维消解行政替代困境和自治缺位困境。  相似文献   

17.
多元利益主体间的非均衡博弈是引起中国式邻避困境的主要根源。在邻避效应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周边公众和社会群体为代表的不同利益群体间相互博弈,形成多重利益冲突和“囚徒困境”。因此,诠释多元利益主体的价值偏好和利益诉求,并剖析多元利益主体博弈行为逻辑演变机理,通过完善利益共识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补偿机制的路径,实现“不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转变,利于有效化解邻避困境,推进社会基层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平台,非营利组织是社区多元合作治理的重要一极。西方国家先后兴起的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失灵理论、志愿失灵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与第三方治理理论等,从理论层面证实了政府、市场与非营利组织合作治理的必要性。美英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社区治理的现实呈现出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在社区治理中良性互动、共生发展的规律性特点。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已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体力量。政府购买服务已成为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化模式。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离不开政府法律、政策与经济的支持。这些历史与现实经验对当前中国社区多元合作共治的理想模式追求、实现社区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社会救助存在缺陷,农村残障儿童家庭的社会支持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包括来自政府、机构、学校和医院的正式支持,以及来自家人、社区邻里、亲朋好友、网络和书籍、迷信的非正式支持。总的来看,正式社会支持不足,非正式社会支持凸显。社会工作可以通过与政府、机构、家庭的互动合作,协调各个支持主体的关系,整合信息资源,建设互助体系,形成农村残障儿童家庭的多元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机制探讨成为重要议题。建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支持、公民参与的多元协同格局,是当前培育生态文明的必要路径。而目前多元协同机制的建构却面临着价值理念、制度体制、利益结构、策略方法等多方面的困境,建构涵盖顶层设计、制度保障、利益平衡与机制支撑的多元协同长效机制,才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