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财产的征收、征用制度历来被视为重大宪法问题。我国现行宪法的第四个修正案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财产征收、征用制度。实施征收、征用制度必须注意解决好几个问题 :厘清征收和征用的区别 ;如何界定征收、征用目的的公益性 ;进一步明确征收、征用的范围以及如何贯彻、落实好依法补偿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2004年宪法修正案的征收、征用补偿条款,规定了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要给予补偿,这将对保护公民的财产权产生重要影响。虽然现行法律中没有明确的警察征收、征用制度,但我国警察征用一直是个客观存在的社会实践,因此,在完善宪法对私有财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时,研究警察行政法中的警察征用法律制度有着独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集体所有土地征收、征用的价值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国家对集体土地的征收、征用,是国家的强制行为,与国家权力密切相关,属于行政行为,但是征收、征用过程还涉及民事行为和经济监督行为,征收、征用法律性质的这种复杂性决定了征收、征用现象成为中国目前建立和谐社会的热点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土地征收、征用制度和规范设置的价值基础,以达到正当、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制度在2004年宪法修正文本中得以确立,本文从比较法的角度,厘清了我国行政征收、征用的内涵以及二者的共性与差异、构成要件、基本原则,分析当前我国行政征收、征用存在的问题,进而提供完善的补偿和救济途径,从而达到对公权力的控制和对私权利保障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5.
财产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基于对财产权性质认识的转变和宪政理念中对国家职能认识的转变 ,各国宪法均规定了对财产的征收、征用制度。各国财产征收、征用的宪法规范在征收、征用制度的目的、程序、补偿三个方面均有差别 ,我国宪法修正案第 2 0条、第 2 2条符合法治国家的基本宪政要求 ,但“公共利益”的界定、补偿标准的公正把握还有耐于具体部门法规范的细化和司法实践正确操作  相似文献   

6.
《宪法》第四修正案的学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作了进一步的学理探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须加星号并以脚注或尾注形式加以说明;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条款,认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一款中的"公民"一词如用"任何人"替代,较"公民"一词内涵和外延更丰富,也更合适;对于土地的征收、征用条款,如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先予公平合理的补偿"则更合理;对于私有财产的征收、征用之规定如增加"征购"一词,与征收、征用一起并列规定则更科学,以及提出规定先予等值补偿等观点.  相似文献   

7.
关于我国非国有财产征收立法问题的若干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定《非国有财产征收法》,是落实宪法和物权法关于征收征用的立法宗旨,切实保护非国有财产尤其是私有财产的必要措施。立法的旨意在于严格限制国家对非国有财产征收的权力,其要点包括明确国家在征收和补偿中的主体地位,防止国家将补偿义务转嫁给他人;公共利益具体化;限制公益征收条款的适用;建立合理的补偿制度;健全财产征收的程序;设立索还权制度,发生征而不用或征而他用时,被征收人有索回被征收财产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国家征收征用的行为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直接目的,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强制获得他人财产并支付补偿费用的行为。目前,我国法律对公共利益的概念尚无界定。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对公共利益的概念作出规定,明确公共利益的内涵,界定公共利益的外延,以对政府征收、征用行为进行科学、有效地规制。  相似文献   

9.
物权法不宜规定征收、征用制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征收、征用权虽然是一种超越私权的独立权力,但在现代社会,法律确认或规定征收制度的意旨不在于强调此权力的合理性,而在于如何限制其对私人财产权所可能造成的剥夺与限制。世界各国因此在以宪法对征收加以确认之同时,多制定系统的征收征用法。将与物权法规范异质的征收制度规定进物权法,既会加剧我国征收征用制度的混乱,又会破坏物权法的纯洁性、科学性,同时也可能降低人们对限制征收征用权之必要性的认识。应加紧制定系统的征收征用法。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明确提出了"征用"、"征收"等概念,对我国公民财产权保障体系将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对"征用"、"征收"概念缺乏统一的理解和界定,实践中对"征用"、"征收"概念的使用还处于较为混乱的状况,应致力于征用、征收制度的立法及完善.  相似文献   

11.
民用资源征用客体研究的核心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即"征谁的"和"征什么",前者明确征用范围,后者明确征用种类。民用资源征用客体的范围应排除军事机关的资源,国家机关的资源应区分征用情况对待,外国企业和外国人的资源属于资源征用范围。民用资源征用种类建议在立法上可以表述为五大类,个人劳务属于其中一类。此外,立法中应完善预期物资的征用和免除民用资源征用的种类。  相似文献   

12.
由于我国土地征用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法律规定不完备,导致征地权力运用不规范,土地征用范围不明确,公共利益扩大化,土地征用程序不合理。因此,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建立完善的土地征用法规,规范政府的职权,明确土地征用的范围,界定公共利益的内容,改革土地征用程序,使征地制度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3.
泄露国家秘密罪的犯罪主体应是一般主体;主观方面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客观方面可具体解析为行为人"知密"、行为人"违法"、行为人"泄密"及行为人泄密行为"情节严重";客体是国家的保密制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的物权法的相关制度,包括相邻关系、征收征用制度、地役权制度等不足以支撑架空线建设合法、经济、效率的取得所需要的土地以及地上空间。参考法国的"行政地役权"制度、我国台湾地区的"公用地役权"制度等对于因公共利益而设立的地役权予以单独立法的规定,结合我国理论与实践中对于"公共地役权"制度的运用,应当在探讨"公共地役权"制度与现行的地役权制度的区别,分析公共利益和公共地役权供役地人的权利平衡问题的基础上,在《物权法》中加入公共地役权制度。  相似文献   

15.
土地征用与土地征收之解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征收是国家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 ,按照法定程序 ,强制性取得他人的土地所有权。至于国家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亦可使用他人的土地 ,待使用完毕后 ,仍将土地归还所有人或使用人 ,事件的紧急与否并不影响其的适用。在设计国家基于非公共利益需要土地的土地征购制度时 ,应注意使失地的农民生活得到保障 ,同时 ,因在我国土地的所有权分为国有和集体所有 ,为了充分保护农民的利益 ,应赋予土地征收的性质为民事行为。  相似文献   

16.
土地征收,是指国家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以补偿为条件而强制取得他人所有的土地制度。我国不存在私人土地所有权,土地征收唯一的对象是集体所有的土地。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征收规模不断扩大,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侵害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上。解决问题的方案有:通过立法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代表、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征收客体和补偿范围,以公益诉讼保护集体土地合法权益等,  相似文献   

17.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适用,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中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应该加以改进。在刑罚体系中,主刑中的死刑、无期徒刑,附加刑中的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均不应适用于未成年人,附加刑中的罚金刑对未成年犯罪人的适用应做严格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