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疗单位开展医疗活动的基础,而当前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府方面的原因,又有患者和医生方面的原因,也有新闻媒体和法律方面的原因。发生医疗纠纷后应当通过正确适用法律以解决医患之间的矛盾。为了减少医患纠纷,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医生和患者的沟通和信任以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2.
医患诊疗关系目前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理论和实务将其定位为医疗服务合同关系。这种认识导致了普遍的社会认识错误,尤其是将医患各方的利益追求置于自身立场而使医患纠纷频繁发生并造成"医闹"乱象。实际上,医患诊疗关系属于复合型的社会服务关系,各方关注的价值是诊疗目标——救死扶伤、解除疾患与异常,这需要在认同医疗目标的个体特异性、医疗科技的有限性和医疗风险客观性的前提下,通过完善制度提升对医疗社会性、强制性、永久性的认识,设计合理的制度,减少医患纠纷并解决医闹现象。  相似文献   

3.
医疗纠纷包括医疗服务合同纠纷与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是医疗机构为患者实施医疗行为后,患者有损害而产生的纠纷,它以医疗服务合同成立生效为前提,但我国《侵权责任法》对此并无明确规定。而主要以责任类型、因果关系等要件来认定医疗损害责任,这使法律适用者在司法实践中可能做出错误判断。文章通过一个急救案件,指出医疗纠纷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并进行分析,提出改善医患关系的举措。  相似文献   

4.
医患关系的龃龉之根源在于我们对其性质的长期误解 ,随着相互参与型已成为当代医学一致公认的医患关系的理想模式 ,立法的配套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本文旨在分析医患关系性质的基础上 ,通过对医疗合同的制度设计 ,为医患双方的平等对话提供一个平台 ,以期能对医疗纠纷进行本源性的遏制。  相似文献   

5.
医疗纠纷仲裁制度,对于缓和与化解医患矛盾、建立和谐社会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当下构建医疗纠纷仲裁制度的瓶颈在于:现行仲裁法的缺陷限制了医疗纠纷的可仲裁性,我国调整医疗人身损害赔偿的实体法的不统一阻碍仲裁在医疗纠纷解决中的适用。为构建医疗纠纷仲裁制度,应修改现行《仲裁法》,扩大仲裁范围,明确医疗纠纷的可仲裁性;建立科学的医疗纠纷仲裁机构,为医疗纠纷仲裁提供组织保证;统一医疗侵权损害赔偿立法,为医疗纠纷仲裁提供实体法基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有关医疗安全、医疗风险、医疗危机、医患纠纷等不良事件频繁见诸媒体,医生、医院管理者、医疗行政部门对此深感困惑,患者、家属及社会对此充满怨声和议论,医患矛盾日趋尖锐,医疗纠纷急剧增多.医疗纠纷案件中举证责任倒置下的医方应诉举证阻滞多重因素并存,医方应诉举证采取引入多病种临床路径、实施循证医学、规范病案管理、采集录音录像等策略可完善举证.对从源头上化缓解医患矛盾的法律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医患双方如因某种利害关系发生矛盾而不能自行消释,势必需要借助他力化解紧张的人际状态。医疗服务的特殊性、患方价值观误差、医方人文品格欠缺以及国内医疗体制弊端是造成医疗纠纷的四大成因。通过对医疗纠纷的成因及其多元、合作解决理念的深度分析对积极防范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医疗公证有利于医患双方加强沟通,充分保障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使医务人员轻装上阵,大胆推进技术创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使医疗机构从众多的医疗纠纷中解脱出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但是,医患双方是信息不对等的两个群体,对医疗公证的内容,患者方没有抗争的任何优势,而且医疗公证后的医疗行为又缺少医疗服务质量的有效监督,必须加强相关立法工作,建立医疗过失责任保险制度,合理解决医疗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9.
医疗纠纷是当前阻碍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一大社会问题。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是通过引导医患双方平等自愿调解纠纷,推动医疗纠纷非诉解决的一种途径。目前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存在诸多制度性问题,必须通过"去行政化"改革,理顺运行机制,提高调解供给侧保障能力,提升调解公信力,更好地为医患双方服务。  相似文献   

10.
王青梅 《工会论坛》2007,13(6):83-84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医患关系存在许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一是以人性化服务为中心,寻找服务创新点;二是坚持社会效益原则,打造诚信医院;三是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四是提供精湛、优质的技术服务,加强医院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不断增加以及医患关系的不断恶化影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何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不断增加,甚至出现医闹、殴打医护人员的现象?本文通过一个真实的医疗纠纷案例,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医疗侵权赔偿纠纷法律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医疗卫生法律关于医疗损害赔偿和鉴定"二元化"存在的不足,提出设置商业自行投保、政府投保和强制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独立医疗过错鉴定和构建一元医疗损害赔偿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14年8月,"湖南湘潭产妇剖腹产死于手术台事件"再次将医患关系推到了风口浪尖,无论是"10·25温岭袭医事件"还是近期的"湖南产妇之死事件"都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医"、"患"关系的反思。医患如同天平的两端,任何一方利益的失衡势必造成对方利益的受损。医务社工的介入对于缓解医患矛盾、增进医患之间的信任理解、改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勇  苟雪英 《工会论坛》2010,16(3):109-109
多年来,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医疗纠纷不断,仍然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和服务效果,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危机学习中提升适应性治理能力是政府应对风险社会的重要抓手。在一系列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驱动下,我国政府形成了通过危机学习推动风险治理制度演进的“中国模式”。为了明晰这一经验,以2003-2020年间11个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为案例,借鉴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IAD)来构建分析模型,并运用制度语法学进行信息提取。危机学习推动风险治理制度演进的逻辑体现为学习动力、学习体系等。在学习动力方面,经历了情境回应、体系赋能、探索创新的不同阶段。学习体系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回应型政府,以及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结构。研究推动了危机学习与制度演进在交叉领域的理论对话,为本土化危机学习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台湾的"医学伦理教育"受重视起因于"医疗纠纷"频传,医患关系之恶劣促使台湾医界与学界开始反思"医学伦理议题"与"医学伦理教育方式"。在台湾,传统医学伦理之授课模式强调"知识性"之传递,重视"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但随着台湾医界与学界发现"医学伦理议题"并非具有统一、标准性之答案,须藉由不同层面的伦理讨论才能获得相对共识;而医患关系的处置需在伦理情境中才能让学生较深刻地感受。因此,台湾医学伦理教育方式继而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翻转教学模式,在各种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医疗人文素养。而本文旨在介绍台湾医学伦理教育发展状况,并对伦理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说明。并于终章对当前医学伦理教育与临床现状进行简单地反思,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我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部门的信任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信任"和"组织之间信任"为切入点,探讨了非营利组织与政府部门之间信任关系的理论现实、信任关系类型、相互信任的影响因素特征、信任关系形成的假设、信任的产生机制和信任关系形成的模型建构。文章同时具体分析了组织声誉、组织能力、交往经验、沟通与协调、价值目标、资源控制性、可选择性、开放性、第三方权威制约、紧迫性压力、制度公正与正义性、制度完备与有效性因素,分别对关系型信任、计算型信任、制度型信任和被动压力型信任的影响关系,最后提出增强政府部门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相互信任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调处"医患"纠纷涉稳事件要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与保障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之间的衡平"为指导思想,处理好维权与维稳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要把握好主体责任、依法调处、依法处置、综合治理四大原则,引导走司法鉴定程序并积极完善医疗救助帮扶制度。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深化,城市社会多重矛盾并现,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将影响城市社会稳定。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典型群体性事件,探究了城市社会稳定风险的特征与衍生机制、制度脆弱性的特征与评估方式。制度脆弱性是影响社会稳定风险的重要因素,脆弱制度不利于应对重复风险,甚至降低社会运动燃点。因此,要以建设弹性的社会治理体系为突破口,通过建设包容性决策过程和回应性强的风险沟通,提高城市的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19.
关于完善医疗事故处理机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医疗纠纷数量不断增加,加之医疗纠纷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致使现行医疗纠纷的处理机制存在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把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纳入合同规范的调整范围,对于患者弱者地位的保障、医德的自我约束、医疗纠纷的减少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入手,建议制订医疗合同法,将仲裁制度引入医患纠纷,并就医疗合同法的适用范围以及医疗纠纷仲裁的优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普遍认为,政策执行研究业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将政策执行议题引入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第二阶段提出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个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第三阶段从20世纪末延续至今,在这一阶段学界尚未形成有关核心议题与主要理论发现的共识性认知。基于对政策执行研究第三阶段文献的关键词网络分析与内容梳理,本文总结提出这一阶段政策执行研究的核心议题,即"哪些因素导致了政策执行失败的发生"。围绕这一核心议题,国内外研究者们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型为认知基础,沿循"先单一方向、再上下综合、最后由内至外"的逻辑进路,挖掘出五大类可能导致政策执行失败的因素,即政策设计与政策特质、政策执行者个人特质及行动选择、科层结构与制度、央地关系以及外部环境因素。这五大因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策执行失败解释因素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