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乘势而起,互联网日益呈现出高度开放化和多元化的趋势。在网络社交媒体平台,随着即时交互和信息共享的程度越来越高,网络隐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相比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相关立法保护明显滞后,传统的隐私权监管机制日显乏力。本文将重点阐述基于社交媒体平台的网络隐私安全保护问题,具体分析网络隐私的定义及范畴,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及国际上几种主要的网络隐私保护模式,探讨网络隐私安全保护研究对维护我国信息安全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安全生产危机管理中预防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和职责之一,加强政府危机管理,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煤矿事故等安全生产类公共危机更是因其发生频率高、负面影响大而不容忽视。对于此类突发事件的治理,政府通常将大量的人财物力用于抢险工作等事发后的应急机制,而对于事发前的危机预防机制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却严重不足。因此,有必要加强和完善安全生产危机治理中预防机制的建设,将预防机制纳入日常的危机治理体系中,才能有效地减少公共危机发生的频率,保证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3.
当我们考虑信息社会的伦理问题时,最好的范例莫过于隐私问题。与个人直接相关的隐私信息在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变得无处藏身。网络时代的到来使这个问题显得益突不容回避。在网络环境下一方面信息的存贮和传递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另一方面却也大大方便了信息的挖掘和不法利用。因此隐私与安全是数据挖掘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隐私与安全问题的解决能破坏图谋不轨的挖掘工程。文中研究了数据挖掘中隐私保护技术的发展现状,总结出了隐私保护技术的分类,详细讨论了隐私保护技术中最重要的隐私保持技术。  相似文献   

4.
现有"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参与公共治理研究主要聚焦该议题的基础概念、价值叙事、特征素描、经验总结、问题发现和破解路径,深化了人们对该议题的认知。然而,存量研究也存在对党的领导与公众参与公共治理不深入的问题、公众参与公共治理的价值基础以及互联网技术风险关注不到位、不透彻等问题。鉴于此,聚焦理论问题,补齐研究短板,提升实践效能,如此一来,助益"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参与公共治理的有序和有效。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安全领域的传统安全问题式微,许多公共问题纷纷进入安全领域,形成非传统安全问题。为解释这一现象,安全化理论应运而生。尽管国家对宗教问题的安全化可以"人为"的造成宗教安全问题,但宗教因素本身所具有的组织、观念、社会和公共物品属性都可以导致国家安全的问题,因此,宗教对国家安全具有结构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人脸识别是一门利用人脸的个性特征来进行身份鉴别的技术。人脸识别系统由人脸检测、人脸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分类器四部分组成。人脸识别技术在警察执法工作中主要应用于识别证件、监视与查缉、安全验证、紧急救援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通过视频监控与公民隐私权关系的文献研究,从多种理论结论中提出假设:公众总体上对于公共视频监控是持接受态度的。并以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手段,探索公众对于公共视频监控的接受情况。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公众总体上对于公共视频监控确实是持接受态度的,其中,年龄段、对视频监控的了解程度,以及对视频监控侵犯隐私的认同与否等,是影响视频监控接受度的直接因素,而被曝光经历的有无等因素则对视频监控的接受度会产生间接影响。有鉴于此,在以视频监控维护治安的过程中,除了建立与完善隐私权相关法律之外,最迫切、最有效的提升公共视频监控接受度的方法就是加强宣传与教育的力度,以及完善公共视频监控的监管制度,其基本出发点都在于保障监控受体——公众的权益。  相似文献   

8.
完善我国公共健康安全法律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公共健康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健全公共健康安全法律保障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探索环境与公共健康安全的法律保障机制,认为我国在公共健康安全立法中存在公共健康有效应急处置机制不健全、公共健康安全的范围模糊、公共健康安全标准的衡量体系不健全、公民在保护健康安全的义务与责任不明确等问题.并从公共健康安全立法目的、公共健康安全法的基本原则、公共健康安全保障的法律制度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和谐的中国的公共健康安全法律保障机制的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9.
江涌在《政府采购与国家安全的经济学解读》(《中国招标》2007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由于国际关系的复杂性,政府采购的货物、服务、工程和设施等往往会涉及一般商业交易所没有的信息安全问题。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也有相当一部分信息是属于商业机密),而国家安全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有“混合性公共产品”与“纯粹公共产品”之分,国家安全属于“纯粹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在城市安防、刑侦追踪、执法监督、金融支付、身份验证等领域的应用,因其高效率而广受人们青睐,且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中功不可没。从英国的"世界人脸识别第一案"和杭州的"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看,较低的违法成本使人脸识别技术被侵权行为人非法利用。基于此,我国需要制定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标准、细化限制规范、开展定量风险评估,并采取专门监管、强制保险、行业自律及多元公益诉讼等预防性、低成本的法律规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地铁作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处于不可忽视的地位。地铁虽然带给大家便利,但是随着国家恐怖主义的泛滥,以及各国国内复杂的治安状况,地铁不再安静如初。由于地铁安全问题有着鲜明的“公共性”,于是要求我们在制定任何地铁安全方案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公众参与对决策的影响。作者分析了世界地铁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阐释了公众参与的意义和原则,途径和措施以及公众参与过程中的权利救济。  相似文献   

12.
在公共传播时代,由于对隐私和隐私权的内涵缺乏正确的认知,也由于对新媒体传播机制缺乏了解,公民在信息分享过程中时有隐私泄露、隐私权受伤害的情况发生,这些伤害可能来自隐私主体自身,也可能来自他人或网络传播平台。因此,做好公共传播时代公民的隐私权保护,需要提升公共传播时代公民对隐私认知水平、提升网络传播平台隐私保护的社会责任以及细化法律在信息分享中的隐私保护功能等,通过多方共同作为减少乃至消除这种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人脸识别信息能够单独用于身份识别,且能够与其他信息相结合反映自然人的活动情况,属于可能影响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敏感信息。当行为人经授权获取他人的这类信息时,应受到信息用途、使用主体、使用时间三方面的限制。在未侵犯个人信息权的情况下,还应结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内容判断收集行为的违法性。研发人脸识别技术的机构及研究人员如果出于技术研发的需要,通过非法渠道批量购买人脸识别数据集,从获取信息的起因、与直接非法收集信息的差异、信息的具体用途来看,其责任程度较轻,应在量刑时从轻处罚。  相似文献   

14.
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石剑荣、陈亢利主持编著的《城市环境安全》2010年9月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本书综合应用“灾害学”、“环境风险评价”、“安全系统工程”与“公共安全管理”相关理论、技术、模式、方法,系统论述了存在于城市中的环境安全(风险)及其管理问题。上篇“城市环境安全问题”,主要研究了存在于城市生产、生活环境中可能伤害公众人身、  相似文献   

15.
突发公共事件严重威胁公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现代政府必须全面增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当危机爆发时尽量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我国政府在长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须从预警、决策、社会力量动员等九个方面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针对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校园网的特殊性,为满足远端或移动用户安全访问校园网络资源,利用公共网络进行通信的虚拟专用网络连接,应用VPN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敏感资源保护和通信保密的问题,保证学院计算机信息与网络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我国煤矿社区技术防范存在更新换代不够、缺乏整体布局、不能满足安全生产建设需要等主要问题,应建设基于视频监控技术的煤矿社区安全防范系统,以保障煤矿社区的安全和企业的生产建设安全。煤矿社区安全防范系统是能充分调动煤矿社区人力、物力和财力,综合运用人力防范、物质设施防范和技术防范的应用型系统,具有注重事前防范、整体性和反应的高效性特点。建设可靠的煤矿社区安全防范系统需要紧抓足够资金保障、先进技术设备充足和社区公众支持三个要素。在建设思路指引下,煤矿社区安全防范系统一般由企业生产区子系统、企业办公区子系统、社区服务区子系统、家属生活小区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可以根据功能布局和安全需求不同而建设相应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相似文献   

18.
人脸识别技术是生物特征识别领域最典型的应用之一,在公共安全、智能安防、金融交易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智慧公安建设为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脸识别技术也发展成为侦查实践中进行身份识别的重要手段。但侦查人员的人脸识别技术运用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人脸图像的采集、识别结论的综合研判、人像鉴定的辅助等。人脸识别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和多维资源之间的结合应用成为智慧警务的前沿阵地,势必带来侦查方式与侦查理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网约车是共享经济和"互联网+"的产物,自诞生起就伴随着诸多安全问题。网约车的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暴力犯罪多发,辱骂、恐吓、骚扰乘客等事件高发,交通事故频发,公民个人隐私泄露,与传统出租车的矛盾影响社会稳定,违法者利用网约车实施违法犯罪等。网约车安全问题的根源,在于立法与监管滞后于行业发展,而网约车自身的一些设计缺陷以及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缺乏也是重要原因。网约车行业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决定了仅依靠政府监管难以有效应对安全风险,应构建包括立法机关、政府、行业协会、网约车平台企业、公众在内的协同治理体系,共同保障公众乘坐网约车安全。  相似文献   

20.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不进行积极的舆论引导,易导致谣言盛行,影响公众理性判断,不利社会稳定。不论是从公共安全功能还是公众知情权等实际情况看,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安全管理部门必须主动应对,让公众尽快了解事实真相,培育公众健康应对的心态,重建社会正常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