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乡土社会司法场域并不是国家法律的单一运作,而是多种逻辑的多元面向,乡土逻辑在司法场域中的引入是不容否定的事实.司法场域的多元面向体现为权力的博弈和利益的均衡,权力的博弈和利益的均衡是决定乡土逻辑在司法场域中引入尺度的文化变量.  相似文献   

2.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争鸣,中国司法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外延逐渐明确,然而,由于中国司法社会工作在理论上移植自西方尤其是美国,在微观上则主要围绕司法机关的司法工作传递社会福利和开展社工服务,这均与中国本土的实践存在摩擦。从2011年的《社工意见》到2012年的《社工规划》,乃至从2003年以来的以上海为代表的司法社会工作实践,结合中国本土话语基础来看,中国司法社会工作应当对接的并非"司法工作",而是"政法工作"。司法社会工作从总体上的使命是推动国家治理从防控的视角转向福利供给的视角,从管理的视角转向多元治理的视角,从治理的现代化转向服务的现代化,最终走向"服务为民"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司法社会工作是上海市预防社会犯罪、实践政治文明的一次大胆创新,综合支持的社会工作新模式是闸北区司法社会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综合支持的社会工作新模式主要建立于社会工作的社会控制新功能基础之上,体现了社会支持网络新理念和综合治理的传统实践,主要包括新理念、新制度、新机制、新实践等几个方面,是上海市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实践的一次本土化探索.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司法调解作为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是与司法审判并存的诉讼活动。司法体制改革历程一直围绕着调解与审判在实践中的比例变动展开。司法调解的坎坷发展历经兴盛、消沉与复兴三大时期,以相关司法政策变动为外在表现形式,呈现出U型发展趋势。以历时性视角,阐释造成司法调解几经沉浮的因素,即社会场域、司法场域、政治场域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继而揭示司法调解兴衰历程的根源在于政治场域对司法场域的支配以及政治场域、司法场域和社会场域的共谋。  相似文献   

5.
恢复性司法是指与特定犯罪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共同参与处理活动的司法模式,与传统的报应性司法模式在犯罪的惩罚方式、审判程序、正义的实现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区别。恢复性司法理念注重恢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对犯罪人、被害人及社区的利益进行全面关注,有利于节约司法成本,并体现了司法文明及用刑宽缓的趋势。在司法实践中对少年司法较为适用。由于恢复性司法是一个引进的司法模式,在我国这样一个报应性司法历史深厚的国家,其实施必然面临一系列矛盾与冲突,有必要探讨平衡点,以丰富我国少年司法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6.
社会工作介入未保领域是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创新路径.困境未成年人项目是X市救助管理站(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向Y机构购买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对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系统领域具有创新实践意义.文章试图从项目实践工作出发,进行专业反思,并结合市情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进行本土化探索,提出有效提升社会工作介入未保领域工作水平的合理化建议,促进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效能提升.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国家亲权理论"奠定了少年司法之民事属性的理论基础,少年法院的设置则进一步夯实了少年司法这一属性的司法组织与制度基石。同时,美国少年司法民事属性的内涵是随着国内司法现状而与时俱进的,它的发展历程也是曲折前进的。分析美国少年司法的民事属性,可以给我国少年司法改革带来诸多启示,如实现由惩罚型刑事理念到福利型刑事理念的转变,强调国家在少年司法保护中承担充分责任,尽量减少适用惩罚性制裁等。  相似文献   

8.
司法规范化的到场、权力高层的关注、学者学术研究的关怀使得对刑事冤错案件深层成因的理性解读成为一种契机。实证样本研究表明,我国刑事冤错案件的纠错原因多具偶然性、救济管道不畅通、救济进程存在博弈。对两种主流范式的省思可以发现,观念误区与制度痹症是"话语中心论"的关注焦点,而科技落后与认知局限则是"物质中心论"的论证理据。法治话语的实践困境、司法政策的倾向性与司法绩效的实体导向性等转型时期的历史、社会及制度语境决定了中国刑事冤错案件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2014年少年司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涉及少年司法的各个方面,包括少年司法的理论基础、程序规则、实体规则、立法建议等。尽管2014年少年司法研究成果丰硕,但仍存有一些不足之处,为未来的研究发展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10.
在《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及联合国其他关于少年司法的有关文件中,针对少年犯罪的司法程序有着许多方面的具体规定。以此视野关照中国的少年司法实践, 我国在少年法庭,少年犯的羁押、量型、非刑罚措施,以及少年犯案底和改造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参照国刑事司法准则,完善我国少年司法程序,以更有效地预防少年犯罪,更地地改造失足少年,是我国批准和实施公约以健全法治所急需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邱兴华案留下来的不应该仅仅是某个“片段”或某个“层次”的意义,如程序正义,它具有“场”的意义。本文运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分析了邱兴华案在司法场域是如何展开的及其出现的偏离,并顺便论及了与司法场域参与者有关的几个问题,如“法律人可能的贡献”、“法院改革司法”等。  相似文献   

12.
在通往法治驿站的道路上,整个社会期待值得信赖的司法.独立的司法秩序与司法的独立判断是根本基础.当代中国司法场域,法律为什么不能被信仰,司法场域为什么必须拒绝民主,道德评断为什么能够在司法场域发力并促使司法机关作出改判等三个命题值得人们深思.从苏格拉底之死到李昌奎案件所透视的法律接受者的命运值得当代中国司法反思.  相似文献   

13.
以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历程为视角,探究了中国司法改革进程中大众化与职业化两种司法理念的历史渊源、优劣势、本质及其背后的矛盾的博弈,分析了要走中国特色司法改革之路,必须要正确对待司法独立与司法权威影响因素,提出了中国司法改革需要走大众化与职业化相结合且以大众化为主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司法社会工作之司法和社会工作不是割裂的,而是内在地统一在一起,司法社会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也是社会存在的一种方式,司法社会产生的中和性问题提出了各类司法社会主体社会权利的保护和维护问题,司法社会工作则是司法社会中保护和维护司法社会主体社会权利的基础的中和性制度安排。因此,司法社会工作在实践中指向了司法社会、司法对象和司法社会之外的其他社会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5.
罪名及罪名确定的合理界定是研究罪名确定模式预决的理论平台.当今世界范围内存在明示型和默示型两种罪名确定样态,我国采取以默示型为原则,以明示型为例外的罪名确定模式.为了弥补我国默示型罪名确定模式的缺陷,"两高"通过罪名司法化推动罪名的规范和统一,但是,罪名司法化模式不仅面临理论上的质疑,在实践中也存在罪名滞后、罪名冲突和罪名偏离的困境.罪名立法化的成功转型是回应理论质疑和突围实践困境的利器.  相似文献   

16.
少年司法的分立从刑事古典学派、实证学派的思想中汲取理论准备,同时,关爱和回归的内在价值显现出少年司法独特的理论基石。基于立法推动和现实的障碍,目前的少年司法系统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唯有分立的少年司法存在,基于此的独特理念、程序和非刑罚措施等诸多方面能够满足扶助非行少年重返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与西方现代化模式不同,转型中国现代性司法建设面临的问题和任务,有其特定的时代蕴意与战略语境.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司法改革顶层设计,既是一个富有学术内涵的理论课题,也是一项充满政策博弈的实践决断.从世情和国情出发,透过概念与框架的审视,赋权增能均衡模型的提出,可以对法治中国建设发挥框构、评估和指引的效用.  相似文献   

18.
违宪之争在美国少年法院产生之前即已存在,在违宪状态下少年法院发展了六七十年,然后一场"宪法性教化"的洗礼使它开始最大限度地尊重正当法律程序,如今已融入新的少年司法体系,但该体系从总体上说仍在尽量规避正当法律程序.美国少年法院的发展变革主要是因为罪错少年这种特殊的处理对象:弹性是少年司法程序的必然要求,也是代价所在,需要一个复杂而可逆的、严厉程度不同的"处遇"措施体系予以支撑.  相似文献   

19.
侦查讯问中司法诚信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司法承诺。司法承诺,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公民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或者就特定的法律后果所作的许诺和保证。在我国侦查讯问中,司法承诺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是我国的刑事政策“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而目前此政策的困境就是“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只有从实体保障和程序保障两个方面来实现司法诚信。  相似文献   

20.
社会工作能够为我国养老问题的有效解决带来新思路、新方法.但源于外来社会文化与结构的老年社会工作,在我国特定情境下,不可避免会遭遇到不同程度的梗阻与困境.如何有效基于本土实践、推进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因此,需要基于文化自信视角,以文化引领为原则、强化多元主体参与、优化基本内容、创新文化价值教育的模式,将我国传统养老文化的精髓与老年社会工作价值理念有机整合,系统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社会工作的构建,以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