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刍议警察公共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警察公共关系是一种公众关系,是传播沟通与合作活动,是以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为目的的管理活动。警察公共关系的主要内容有警察公共关系的意识、活动和现状等。警察公共关系有强制性与服务性并存、开放性与封闭性并存、特殊性与普遍性并存、传承性与创造性并存等特点。当前要进一步提高对警察公共关系重要性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警察形象,切实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  相似文献   

2.
公共关系本质上是文化关系,只有从文化的角度去思考和实施警察公共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警察公共关系的功能和目标。用文化的视角研究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能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路径。从这一认识出发,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应该紧紧围绕公安文化这个核心,在其主体要素(警察组织建设)、客体要素(公众识别)和中介要素(传播策划)三个层面上展开。其中的重点是通过公安文化的艺术传播,将可亲可爱可敬的警察形象传播给公众;通过公安文化的媒介传播,将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警察精神传播给公众;通过公安文化的行为传播,将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警察价值理念传播给公众。  相似文献   

3.
警察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理论在公安工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越来越重视警察形象建设,为加强警察公关意识,提高警务规范化管理,对警察公共关系的研究无论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实践层面上都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警察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由公安机关及民警、社会公众和信息传播构成。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尧都分局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中,逐步把警察公共关系这一理念,引入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通过宣传造势,拓宽传播沟通渠道;内外互动,全面提升警察的亲和力;多策并举,拓宽工作渠道;多管齐下,主动拉近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距离;全民参与,拓宽亲民渠道;警民共建,实现警察与群众的零距离接触.以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推进公安整体工作的持续跨越,在警察公共关系领域迈出了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人们对警察公共关系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纠正误区,把握正确的建设方向,在现阶段尤显重要。我国政府应当尽快出台政府信息公开法,完善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制度,真正做到政务、警务公开,保障公众行使知情权,实现信息对等;设立专门的警察公共关系机构或专门的警察公共关系人员,加强与相关公众的沟通;加强理论研究,建立警察形象危机处理机制,制定相关预案;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开展警察公共关系。  相似文献   

6.
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警察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提高警察队伍战斗力,树立警察队伍良好形象,和谐警民关系的有效措施。各级公安机关必须通过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增强民警的公关意识,加强警察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警察公共关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统筹城乡发展的深入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警察公共关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警察公共关系三要素都呈现出新特点.公安机关务必根据大环境的变迁以及警察公共关系三要素的新特点,根据推进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有针对性地从公共关系的形象设计、传播、危机处理、交往沟通、评价等方面入手,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的反思和变革.  相似文献   

8.
促进社会和谐是公安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警察公共关系追求的主要目标。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当前警察公共关系建设面临的挑战。在路径选择上,要提高认识,树立全警公关的理念;推进警察公共关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拓宽沟通渠道,实现警察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完善机制,规范执法执勤服务。  相似文献   

9.
建立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察公共关系是指警察组织通过各种警务活动,向公众传播信息,双向沟通,提供最佳服务,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以谋求公众的了解、理解、信任、支持,从而实行警务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艺术和活动过程。近年来,乐出市公安机关就如何建立发展良好警察公共关系进行了积极探索,认为警察组织应当通过强化教育,提高民警素质;健全管理机制,规范民警执法行政行为;加强警察组织的文化建设,提升警察形象;加强公关活动,增进警察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和沟通。最终实现公众了解、理解、支持警察,警察与公众建立互相宽容、互相尊重、友好和谐的良好警察公共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以公安微博、微信等媒介构建的微警务,是警察攻关的新型媒介工具,已成为公安机关和社会公众双向沟通的重要平台,成为信息化时代警察公共关系发展的新形态.有助于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功能,为构建和谐警察公共关系开拓了新视域.微警务的发展与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具有直接的互动效应、双赢效应,对于提高公安机关公信力、亲和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微警务作用于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必须把握角度,增强厚度,突出实度,展示亮度.  相似文献   

11.
警察网络公共关系危机的频频发生,使警民关系及警察形象严重受损。如何正确应对警察公共关系危机,已经成为构建现代警务机制的重要内容。沟通机制的应用是应对警察网络公共关系危机、快速恢复警察形象的必要手段。构建有效的沟通机制需要公安机关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健全危机沟通方面的法律法规;培养警察的危机沟通意识;设置科学的危机沟通管理机构;提升全体警察的沟通能力;引导媒体成为危机沟通中公安机关的代言人;培养和提升网民在危机沟通中的互动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12.
当前,建设警察公共关系可从以下八个方面着力:一、重视公关工作,树立全员公关意识;二、理顺警察体制,转变服务理念;三、统筹规划,逐步完善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机制;四、加强警察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确保警察话语权;五、建立与大众传媒的良好关系,重视媒介软权力的作用;六、借鉴危机公关的有益经验,丰富警察危机公关的理论和实践;七、在执法活动中彰显人文关怀意识,提升警察形象;八、策划形式多样的公关活动,实现与社会公众的互动沟通。  相似文献   

13.
在公安工作服从和服务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背景下,警察公共关系变革其实是顺应公安工作服从统筹城乡发展的形势而进行改革的刚性需要,其主体、客体和媒介都具有新的特点。在理念变革上,要确立发展、法治、创新、民本、平等的观念;在实践变革上,要开展警察公共关系的创意策划和警察公共关系形象设计、公共关系传播媒介、公共关系交往与沟通、公共关系危机处理、公共关系评价等方面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警察公共关系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维护警察形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的警察公共关系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国外及我国港台实践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进程,对加强我国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推进理论与实践的创新,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今天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战部门非常关注的重要课题。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日益发达、传媒众多的社会,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必然要与舆论发生关系,一方面舆论环境是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社会背景,另一方面积极向上的舆论也是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工作目标。本文从分析警察公共关系的概念入手,提出加强在警察公共关系中引入舆论引导的概念,并且进一步分析在当今社会如何构建一般性的舆论引导模式。  相似文献   

16.
当前.公安机关在建设警察公共关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还没有广泛建立警察公共关系的理念;没有明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没有建立警察公共关系的示范单位;没有制订<警察公共关系工作细则>;警察公共关系的开展缺乏连续性和长效性等.为此,公安机关应借鉴香港警察公共关系的成功经验,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明确警察公共关系专门机构、制订<警察公共关系工作细则>、在公安民警中进行警察公共关系的全员培训、树立"全警公关"意识、建设警察公共关系示范点、编辑<公安年报>等.  相似文献   

17.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通过双向信息传播,树立良好形象、赢得公众支持合作、获得事业成功的管理功能和经营艺术,它的最大特征是以真诚为信条。建立良好警察公共关系,必须抓住真诚这个特征,努力提高警察公信力,改善警察公信力不高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在角色定位、人性执法、公正执法、规范权力、制度保障、德政建设和危机攻关等方面提高警察公信力。  相似文献   

18.
从2003年全国公安宣传处长会议上正式提出警察公共关系的理念至今,关于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展开。本文对近年来关于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运用行动与结构的相关理论分析和总结警察公共关系中的要素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风险社会视野下,警察公共关系危机预警是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报警器和安全阀,对维护警察组织形象,促进警民关系和谐共建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深入分析当前风险社会的新变化新特征,以公共关系理论、公共行政理论和危机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制定预案、监测研判、信息披露、应急联动、系统评估、实施保障等环节,探讨科学构建中国特色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的预警机制,为降低警察公关危机风险系数、促进警察公共关系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当前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树立警察良好形象和密切警民关系的有效措施。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应从提高思想认识、反对形式主义等六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