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广东地区622例猝死案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探讨猝死的发病机制、鉴定指标提供基础依据。方法收集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2009至2012年622例确诊猝死的案例,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一般情况、临床病历、法医学尸体解剖所见及病理学诊断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22例中心源性猝死为主要类型,占59.49%,以中青年男性多见(30~50岁男性占43.78%),冠心病为主要病因,发病呈年轻化(≤35岁者占17.89%);心源性猝死、其它系统疾病猝死、不明原因猝死3组之间心脏重量存在明显差异(P0.05);青壮年猝死综合征与心源性猝死组中胸腺肥大或出血阳性率存在差异(P0.05)。结论心源性猝死为猝死主要类型,发病呈年轻化,中青年男性为甚,冠心病为主要病因;胸腺肥大或出血引起个体应激系统障碍可能是致猝死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猝死是一类特殊的疾病死亡形式,严重威胁着社区人群的生命安全。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最常见的猝死类型,一直以来是法医病理学鉴定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流行病学、形态学、分子病理学、虚拟解剖学等角度综述了SCD的法医学研究进展,以期为此类猝死的形态学鉴定、死亡原因诊断及其综合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朱宝利  李德祥  官大威 《法医学杂志》1991,7(3):14-15,13,F002
心脏性猝死占猝死的首位,而缺血性心脏病又占心脏性猝死的首位.然而猝死的尸检表明只有5%~40%发现有心肌梗塞的证据,而绝大部分心脏性猝死未见典型的病理变化.事实上很多心脏性猝死除由器质性病变所致外尚有很多情况是由于冠脉机能突变而且还有痉挛、纤凝、纤溶和再灌  相似文献   

4.
离子通道病所致的心源性猝死与死后基因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大威  赵锐 《法医学杂志》2010,26(2):120-127
心脏疾病引起的猝死占人类各类疾病所致猝死的首位.多数心源性猝死案例通过尸体解剖、病理组织学检验可以明确死因为心源性疾病,但尚有少数案例虽经过详细检验并高度怀疑为心源性猝死,但仍不能明确检测到可说明死因的心脏疾病.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发现此类猝死者中相当一部分属于先天性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疾病所致,主要包括Brugada综合征、长QT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短QT综合征等.本文对此类疾病的分子遗传学、心电图所见、临床表现和猝死机制以及死后基因检测技术在死因鉴定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为法医学实践中先天性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疾病所致猝死原因的鉴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不同原因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大体病理学数据,为不明原因的猝死鉴定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收集南京医科大学司法鉴定所2010—2020年行法医病理鉴定的167例成人SCD案件,汇总SCD案例的大体病理学检验数据,统计分析不同死因的特征。结果 男、女性SCD案例比例3.4∶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引起SCD的首要原因,主要分布于40岁以上的人群。心肌炎导致的猝死主要分布于年轻群体,平均死亡年龄为(34.00±9.55)岁。分析不同原因SCD的心脏病理学参数差异发现,主动脉瘤或动脉夹层猝死者的主动脉瓣瓣环周径多呈明显扩张(P<0.05)。男性主动脉瘤或动脉夹层和合并死因组的心脏质量增大,合并死因组的肺动脉瓣和三尖瓣瓣环均扩张(P<0.05)。结论 不同原因SCD存在多个大体病理学测量指标差异,在心脏性猝死的原因推断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心脏神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心源性猝死的病理形态学。方法 用本组建立的CCS检查法对179例心源性猝死者作常规CCS组织学检查。结果 发现8例心脏神经或神经节内有出血、炎症或肿瘤浸润,伴神经组织水肿、变性、坏死,而其他病变不足以解释猝死。结论 一切原发或继发性心脏神经病均可致猝死。  相似文献   

7.
8.
Zif/268免疫组化在心性猝死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猝死和非猝死组尸检心脏标本心肌局部Zif/2 68的表达 ,为心肌早期缺血死后诊断提供客观指标。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图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系统 ,对 18例猝死和 18例非猝死组尸检心脏标本心肌局部细胞核蛋白Zif/2 68的累积情况进行研究。 结果  18例心性猝死心脏标本心肌局部有部分心肌细胞核呈阳性着色 ,阳性表达率达 10 0 %。 18例对照组标本仅 2例心肌细胞核散在阳性。图像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显著。 结论 说明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核Zif/2 68的表达有望成为急性心肌缺血死后诊断的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心性猝死 ,即平素健康的人由于心性原因而引起的突然而意外的死亡。据统计 ,若把从症状出现到死亡的时间定义为 1h ,那么在猝死人群中将有 80 %~ 90 %属于心性猝死[1] ,其中 60 %~ 70 %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 ,即为缺血性心性猝死。如此惊人的高发率 ,加之缺血性心性猝死在死因鉴定中的难度和复杂性 ,使得从分子水平寻求其诊断指标日益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作者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 ,对缺血性心性猝死的分子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从心肌肌原纤维结构成分的破坏寻求证据在心肌缺血过程中 ,由于心肌细胞内特异性蛋白成分解构、膜结构的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猝死和非猝死组尸检心脏标本心肌局部Zif/268的表达,为心肌早期缺血死后诊断提供客观指标。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图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系统,对18例猝死和18例非猝死组尸检心脏标本心肌局部细胞核蛋白Zif/268的累积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18例心性猝死心脏标本心肌局部有部分心肌细胞核呈阳性着色,阳性表达率达100%。18例对照组标本仅2例心肌细胞核散在阳性。图像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显著。结论 说明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核Zif/268的表达有望成为急性心肌缺血死后诊断的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遗传性心律失常所致猝死的死因鉴定是法医病理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近年来心律失常易感基因/突变的发现和高通量组学技术的推广,使得利用分子遗传学方法筛查猝死的遗传学病因(即"分子解剖")成为可能。本文通过汇总心律失常分子遗传研究的进展,综述传统遗传分析和近期全基因组关联性研究(GWAS)筛查的结果,为心源性猝死的"分子解剖"研究提供候选基因列表;并进一步比较针对不明原因猝死所开展的回顾性"分子解剖"筛查的结果,探讨新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前景。这一综述有助于更好的认识心律失常所致猝死的分子机制,并为借助新一代遗传分析技术进行分子解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阴性解剖中的心脏性猝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u XJ  Li C  Xu JJ 《法医学杂志》2003,19(1):62-64,W001-W002
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心脏性猝死的分子生物学和电生理学的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了心震荡、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和Brugada综合征,可能诱发致死性心律失常,发生心脏性猝死。这些功能性病症死亡常可导致病理解剖时无明显客观器质性病理改变。提示法医和病理工作者在遇到阴性解剖猝死时,应注意了解猝死的诱因、继往病史和家族病史,注意排除可能存在的这些病症。  相似文献   

13.
<正>猝死(sudden death)在本质上是指潜在的疾病或重要器官急性功能障碍所导致的急速而出乎意料的自然性死亡[1];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特指由于心脏病所引发的猝死,居猝死的各类病因分布之首,其发病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1]。由于此类突发死亡可能牵涉到暴力因素,或被怀疑为暴力死,或真正的暴力死被误报为猝死,故涉及SCD案件的确切死因鉴定  相似文献   

14.
心脏传导系统疾病常是全身或心脏病变的一部分 ,也可以是独立的发生。心脏传导系统疾病虽不多见 ,但它可诱发心律失常导致猝死。心源性猝死是法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法医应该了解、掌握心脏传导系统病变 ,以便在损伤与疾病并存中作出准确鉴定 ,为执法部门提供量刑定罪的依据。日常尸体解剖中 ,常规心脏传导系统检查 ,都可见到心脏传导系统存在某些异常变化 ,但不要随意轻率地定为猝死原因 ,认定心脏传导系统疾病是其死亡原因 ,需具备以下条件 :1 没有可致死的暴力损伤 ,排除暴力致死 ;2 排除中毒致死 ;3 排除心脏外疾病致死 ;4 排除心…  相似文献   

15.
扩张性心肌病是心性猝死常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2例尸检病理报告并结合文献,讨论了扩张性心肌病病变特点、猝死原因、病理诊断要点及法医学鉴定注意事项.不明原因的心腔扩张;心脏轻度到中度增重,但心室壁增厚不明显:心肌肥大:心内膜和间质纤维化是病理诊断要点.猝死原因除充血性心力衰竭外,不应忽视心律紊乱.全面系统尸体解剖,在排除其他死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雷诺定受体2(ryanodine receptor 2,RyR2)是心肌细胞肌浆网上主要的钙释放通道,主要参与心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其基因突变及调控异常可导致心肌舒张期钙漏引起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本文重点综述RyR2基因突变及调控异常引起心脏性猝死的机制,并对以后的研究提出建议,旨在为心脏性猝死的法医学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探究,了解SCD的病理及临床特征,完善法医临床工作的理论依据,提高临床工作的防治效果.方法:对猝死者进行验尸检验,在检验过程中从不同组织及部位进行材料收集,采取福尔马林进行固定(浓度为10%),采取石蜡包进行切片,并利用HE进行常规性染色,观察.结果:SCD尸解病理特征是猝死者的心脏表面均有程度不同的脂肪组织浸润,以右心为著;心原性猝死临床特征较多,患者出现心原性猝死时会表现出意识不正常,同时存在烦躁的情绪,严重时将直接导致呼吸困难,并且由于人体电解质不平衡会导致大量出汗.若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会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结论:通过探讨心脏猝死的病理基础及临床特点,并配合法医学鉴定,有效的提高临床防止效果及避免医疗纠纷,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司法程序中的当事人以公正.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在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建立的基础上,研究了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猝死的影响。滴注 NA(600μg/kg)后,实验组动物发生猝死,死亡率为63%。其发生机理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缺血有关。初步建立了研究心脏性猝死的家兔肾性高血压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在法医学领域,心脏性猝死的诊断受主观因素和人工测量方法的限制,使某些参数可能存在估计偏差或测量偏差。随着死后断层影像在死因鉴定和心脏病理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用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的心脏影像学数据进行分析,为法医学鉴定和科研工作者对心脏疾病进行精细诊断和定量分析提供了可能。本文对近几年深度学习在心脏影像学领域的主要研究进行综述,为目前深度学习在心脏性猝死虚拟解剖中的应用提出可行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部分心性猝死由于缺乏明确的病理学改变,其鉴定工作一直是法医工作者的一大难题。近年来,与长QT综合征、心房颤动等致死性心律失常疾病相关基因(KCNE基因家族与KCNQl)等研究逐渐增多。国内外研究发现KCNE和KCNQ1基因编码心肌钾离子通道,其基因异常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导致心性猝死。因此,死后KCNE和KCNQl的基因检测对于心性猝死鉴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KCNE、KCNQl与心性猝死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能为法医学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