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公平正义"位列第二成为"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之一。高等教育公平则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日益加快,成绩斐然。但高等教育的不公平仍然存在,我们必须正视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公平问题。教育公平,不仅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2.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提出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现实的不断变化,社会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党和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后,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就显得越来越迫切,同时也使人们重新的审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相似文献   

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重大创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已经开始出现"信息社会"的基本特点,因此有必要就"信息社会"的影响特征及其治理特点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网络技术本身天然地具有民主和公平的属性。信息社会条件下人民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更加不能容忍不公平的现象。应该特别关注调整发展理念,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坚持公平的、正义的分配原则,坚持以公平为基础,在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效率;坚持发展为人民,人民发展人民受益的发展理念,以公平的正义理念为纲,纲举目张,理顺各方面关系,社会结构的良性调整和重大社会矛盾冲突根源的消弭就是可以预期的。要创造一种有利于理性精神成长的网络环境。其具体办法就是有组织地逐步开展一定规模的、严肃认真的、就重大国计民生问题展开的政策辩论,通过经常持续辩论重大国计民生问题,吸收网民的智慧,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网络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判断环境法上的"代际公平说"是否"虚妄",既应建立在科学的逻辑论证基础之上,又应建立在法律社会价值的判断与选择基础之上。在社会历史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维度中,"代际公平说"非但不是"虚妄"的,反而更是彰显法律价值精神、实现利益衡量的理论基础。在当下中国环境法治语境中,"代际公平说"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功能。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社会管理的进步依赖文化的发展,依靠先进文化来加强社会管理,引领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2011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状况测评与改善对策研究"全国调研的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降低,公众的总体公平感在逐渐降低,在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公众中降至最低,在90年代出生的公众中略有回升,整体趋势大致呈U型。采用序次Logistic等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当代中国公众社会公平感代际差异的主要因素,进而发现:宏观层面,现代化进程借由物质财富、批判精神和对市场化的认可程度三条路径对代际公平感产生显著影响;中观层面,诸如"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关乎政治反思和经济改革的重大政策对代际公平感影响显著。公共生命历程与代际公平感的显著关联表明,自然生命规律无法抵消人口更迭的影响,未来社会的总体公平感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状况测评与改善对策研究"全国调研的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降低,公众的总体公平感在逐渐降低,在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公众中降至最低,在90年代出生的公众中略有回升,整体趋势大致呈U型。采用序次Logistic等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当代中国公众社会公平感代际差异的主要因素,进而发现:宏观层面,现代化进程借由物质财富、批判精神和对市场化的认可程度三条路径对代际公平感产生显著影响;中观层面,诸如"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关乎政治反思和经济改革的重大政策对代际公平感影响显著。公共生命历程与代际公平感的显著关联表明,自然生命规律无法抵消人口更迭的影响,未来社会的总体公平感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徐燕平 《犯罪研究》2006,(3):61-63,75
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要通过和谐的法律制度来加以实现,依法治理的法治社会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的法律在价值观上必须符合与反映时代发展变化的步伐,人道就是“在价值观的时代衍变中凸现出来的有别于公正、效率的制度伦理价值”。在刑事程序中提出和强调人道价值,  相似文献   

10.
犯罪现象研究是犯罪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研究并回答伴随时代发展产生的犯罪问题是犯罪学的使命。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结构、利益关系和思想观念的新  相似文献   

11.
我国转型社会中服务型政府法治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服务型政府法治化具有重要意义。服务型政府法治化应该坚持合法性、公平性、公开性、民主性、连续性、适应性原则,我国服务型政府法治化改革应该立足我国国情和现有阶段,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服务与管制的关系。同时,司法应该对服务型政府法治化作出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2.
现行行刑体制存在立法滞后、权力分散、领导体制僵化等诸多弊端,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行刑工作的现代化进程.必须对传统的片面、孤立、封闭的行刑观念进行反思和检讨,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法治、人道、公正和高效的现代化行刑体制.制订统一行刑法典,彻底实现监企分离,合理调整监狱布局,推进开放式处遇,应是我国行刑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思想障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现行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是城乡两大利益集团博弈的直接结果.由于农民政治权力弱小又缺乏土地权益的法律保障,以任何借口阻挠农地产权市场化改革,都是为了维护城市既得利益集团的需要.目前,除了政府不肯轻易放弃廉价占用农民土地的经济利益之外,这一制度安排还得到了理论界一些权威人士的舆论支持.这些理论观点主要包括:应消灭一切土地私有制,土地集中兼并将导致农民两极分化、不利于兼顾土地的公平与效率、确保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与国家粮食安全,农地私有化将提高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等等.因此,澄清理论界对于下一步深化农地产权制度市场化改革理论上的认识误区,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成凡 《华中电力》2020,(1):10-28
情感、效率、公平是人们认知活动中惯常的三个进程。对应这三个进程,人们对法律的认知有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些认知互动既可能形成社会自发秩序,也可能为法学提供一个基于认知背景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法学应对实践问题。“公平主导”的一个简单回答是,面对不同场合,情感、效率、公平三种进程被激活的程度不同。大体上,家庭场合激活情感,工程场合激活效率,市场和法律则更激活公平。在实践中,公平主导的法律原则由于比较接近主流社会认知,所以法律规范在社会中往往可能“自执行”,无需全靠外界监督或者激励。公平原则也有其自身的局限。虽然规范和原则很重要,是社会秩序的母体。但是,公平原则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缺乏制度上的法治,光靠情理法是不足的。所以现代社会形成了规则化解决纠纷的机制,这就是二阶意义上的法律。  相似文献   

15.
医疗体制改革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如何正确确定医改的目标,使广大人民共享医改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医改偏离社会目标的原因有四:一是政府干预不足与干预过度;二是医疗市场化过度与市场化不足;三是医疗产品的"三重"属性;四是医患关系具有特殊性。从法学的视角进行检视,医改要达致其预期的目标,就必须在效率与可及性上下功夫。要依法规范政府、医疗市场、医院、医生及患者的关系,造就一种制度安排下的利益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公正和效率作为刑事诉讼的两个基本价值目标,在侦查讯问中有其具体体现和要求。在侦查讯问中,公正和效率之间的本质关系是侦查讯问既得实体价值和程序性价值之间的平衡问题。在方兴未艾的世界法治化潮流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目标的推动下,如何在侦查讯问中秉承效率与公平并重,更加注重公平之理念,实现侦查讯问既得实体价值和程序性价值的平衡,是司法体制改革当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从超社会正常评价体系的视角,对于这个问题做一些浅薄的初探。  相似文献   

17.
论非均衡经济制度下税法的公平与效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怡 《现代法学》2007,29(4):97-105
我国的非均衡经济制度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这得益于社会转轨时期两种经济模式并存,其制度资源新旧交替的溢出,令"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左右逢源;然而,贫富失衡的社会必须内生衡平的法律机理予以回应,作为转移支付实现社会财富公平分享的税法,其调节功能的非均衡构造和回应只有在特定的本土制度资源的基础上对症下药,以税负的实质性公平原则契合现实的不平衡状态,方能达到共富和谐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8.
司法中公正和效率之关系辨正--兼评刑事普通程序简易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毅  何永军 《法律科学》2004,22(6):27-33
公正是司法的本质属性。而效率,一方面作为司法的外在价值尺度,是评价司法好坏的重要标准;另一方面又作为公正的内涵之一,通过公正这一中介与司法产生密切的内部联系。从公正与效率的内部关系来讲,效率只有在其本身就是公正时,它对司法才是有意义的,才是可被司法接受和容纳的。而从公正与效率的外部关系来讲,公正的地位和权重远高于效率,故提高司法效率的上线不能越过维护司法本质(公正)的底线。据此,"普通程序简易审"一类的程序改革是可行的,但应以公正作为程序改革的底线。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用地供给方式从集体建设用地向国有建设用地转变,用地的审批权逐渐向高层政府集中,土地政策成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以及城镇的等级管理体制,使得基层政府获得土地指标的机会减少,对城乡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农村非农就业从"离土不离乡"向"民工潮"转变。通过分析,本文提出了集体土地进入市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公之于法”特质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成伟  方潇 《中国法学》2003,(1):158-169
本文旨在对中国传统之“公之于法”力图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文化探究。文章认为 ,“公之于法”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个基本特质。本文在对“公”、“私”字源以及古人对它们的褒贬态度进行考察的基础上 ,系统阐述了古代语境中“公之于法”这种法文化特质形成的理论和现实根源 ,着重剖析了“公之于法”在古代统治阶级的扭曲下被其“公”的形式所掩盖的“私之于法”的异化景像和内容。同时 ,通过与西方对应物的比较 ,论述了中国传统“公之于法”的不足之处及其在现代的不适应性。论文指出 ,中国古代“公之于法”有着它自己的历史长河 ,其历史内容虽然被统治者扭曲而变异 ,但其一直在民间社会传承的“大公无私”精神则应予肯定 ;同时 ,对西方之对应物所体现的“公而有私”原理则应予吸收 ,从而使“公之于法”之精神理念从中国传统意义中走出 ,从而成为中国当代和未来法律文化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